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他从秦孝公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秦国,但同时也是一个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秦国。
此时天下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其他六国之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单独与秦国抗衡。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六国只有采取能够适应新形势的生存策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也只有调整应对策略才能持续保持崛起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始终与六国的生存策略、秦国的应对策略息息相关。正是这两个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当时的天下大局。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这两人就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张仪也算是师出名门,他们与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苏秦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一向看不起苏秦,周显王也不信任他。苏秦没有办法,只好西行奔赴秦国,想劝说秦国凭借众多的士兵、百姓和精锐的军队,称帝而统治天下。秦惠文王因为刚刚车裂了商鞅,非常忌讳说客,他一看苏秦又是一个说客,一来就劝他称帝,便婉言谢绝了苏秦。
于是苏秦又来到了燕国,他对燕文公道:“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侵犯和掠夺,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必须远涉千里之外,而赵国要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以内。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没有比这更错的了。我希望大王您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燕国就可以无忧无虑了。”苏秦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合纵。”
所谓“合纵”,“合”,就是联合;“纵”,指南北。当时六国从燕至楚,是从北至南。“合纵”就是六国南北联合共同对付秦国,所以也叫“合众弱以攻一强”。但说“攻一强”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合众弱以抗一强”,是联合六国应对强秦,而不是进攻秦国。
燕文公听从了苏秦的劝告,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希望让赵、齐两国不侵犯燕国。
苏秦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道:“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没有名山大川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兵临国都。韩国、魏国不能抵挡秦国,必定会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牵制,就会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根据天下的地图分析,各国的土地面积相加是秦国的五倍,各国的兵力加起来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现在主张巴结秦国的人都想割各国的土地去献给秦国,秦国成就霸业他们可以获得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却毫无分忧之感。所以这些人日日夜夜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各国,以使各国割地。我劝大王好好地想一想!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等国,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各国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各国了。”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联合其他各国。
于是苏秦又来到了韩国,他对韩国国君说:“您如果一味地向秦国示弱,割地求和,最后一定会输得很彻底,因为您的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欲望是无限的。并且,以您这么强盛的国力却要去侍奉秦国,让国家蒙受耻辱,没有比这更让天下人耻笑的了。”苏秦这番话把韩国国君羞得满脸通红,他挽起袖子,仰天长叹道:“我就是再没有才能,也不能再侍奉秦国了。”
经过不懈游说,苏秦终于组成了六国的反秦联盟。苏秦一人佩带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的领袖。
这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攻取雕阴后,又要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会挫败“合纵”的计划,盘算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去用计,于是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学习联合、分裂各国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秦王见到张仪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派人对张仪说明:“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合纵’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张仪到秦国后,他的才华有了施展的舞台,渐渐忘了对苏秦的承诺,提出了一个帮助秦国破坏六国合纵的应对策略——连横。“连横”是指游说那些联合抗秦的国家,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个策略和苏秦的合纵抗秦策略,正好针锋相对。张仪的策略是在六国合纵的链条上先找一个薄弱环节,从中截断,使整个链条断裂,而这个薄弱环节就是魏国。
秦国公子华和张仪率兵攻取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劝说秦王将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繇作为人质到魏国。张仪因此劝说魏王说:“秦国对魏国这么好,魏国也不应该对秦国无礼。”魏国因此将上郡的十五个县给了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后就做了秦国的国相。秦国后来又把焦、曲沃两个地方,归还给了魏国。
公元前三二四年,张仪又带兵攻打魏国,取得陕这个地方。后来,张仪辞去秦国国相,做了魏国国相,相劝魏王先跟秦国走,然后其他国家也仿效魏国,化解苏秦的“合纵同盟”。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了,魏襄王即位。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守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国约定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作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的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可靠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秦,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于是魏王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派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说明了自己的计策,就去楚国了。
张仪来到楚国,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听从张仪的建议。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
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
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您的承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
楚王拒绝了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於。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张仪回国后,就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彻底?”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又说:“我个人觉得攻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会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
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来袭击楚国。楚王听说后,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对张仪心存仇恨的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
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同意。秦王问:“楚国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计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欣然前往楚国。
楚王把他关在狱中,准备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样,秦国的美女将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着哀求:“当年的事,不过是各为其主。现在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于是楚王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
张仪劝说楚王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打不赢。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扞关。扞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大举兴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张仪离开楚国后,便前往韩国,劝说韩王:“韩国地方险恶多山,所产五谷,不是豆子而是杂麦,国家口粮积存不够两年,现在军中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甲兵一百余万。崤山以东的人要披上盔甲才可以参战,而秦国人个个赤膊便能上阵迎敌,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秦国用孟贲、乌获那些勇士们来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正像在鸟蛋上压下千钧重石,无一可幸免。大王您不肯迎合秦国,若秦国发甲兵占据宜阳,扼守成皋,大王的国家就被分裂,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就不再是您能享有的了。为大王着想,您不如结好秦国进攻楚国,既转嫁了灾祸又取得秦国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韩王也听从了张仪的意见。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王封赏给他六个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他向东游说齐王,张仪劝齐王说:“主张联合抗秦的人,必对您说‘齐国有三晋作屏障,地广人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无可奈何。’大王您也总是称赞这种说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现在秦、楚两国互通婚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给秦国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也去朝见秦王,割让河间讨好秦国。大王若是不迎合秦国,秦国将驱使韩国、魏国之兵进攻齐国南部,再逼迫赵兵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时临淄、即墨等齐国心腹地带可就不属于您所有了。等到国家遭受攻击的那天,您再想讨好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同样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又向西游说赵王道:“大王带头联合各国抵抗秦国,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各国。大王的威望在崤山以东传扬,我们秦国十分恐惧,缮甲厉兵,积蓄粮草,时刻担忧您的威慑,不敢放松警惕,唯恐大王您兴兵前来问罪。现在我们秦国托大王您的神力,一举攻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两周,兵抵白马津。我们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对赵国心含愤怒已不是一天了。如今秦国有一支不成样子的败甲残兵驻在渑池,愿意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前来邯郸城下相会。希望用古时甲子会战形式,重演武王伐纣的故事。为此,秦王特派使臣我来通知您。现在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魏国俯首称臣,齐国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滨之地,这就像砍断了赵国的右臂。被砍断了右臂而与别人争斗,失去同党而又孤立无援,赵国想要不灭亡,能办到吗!如果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守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另一支军队驻扎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渑池,约定四国联合攻赵,征服后必定四分其地。我为大王着想,不如与秦王当面亲口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国。”没办法,赵王也接受了张仪的劝说。
就这样,苏秦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六国“合纵”联盟最终被张仪的“连横”拆散了。
诗词拓展:
经苏秦墓
[唐]贾岛
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
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
张仪
[唐]徐夤
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