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这样忽悠一把,冯道只是有点郁闷,太原的刘崇才被他害惨了。刘崇原来想起兵讨伐郭威的,后来听说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帝,马上停止行动。直到刘赟被囚禁,他才知道上了大当。郭威还想用刘赟来钓刘崇,这次刘崇不再上当了,在晋阳自立为帝,保留汉的国号。郭威见到刘赟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就杀了他以绝后患。
刘崇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很难和郭威对抗,就勾结辽国,学石敬瑭那一招,联络辽国。经过谈判之后,刘崇认辽主为叔父,每年送辽国钱十万缗。辽国在这段时间内也发生内变,耶律突兀被人杀死了,新立的皇帝耶律述律是耶律德光的儿子,想到中原来捞一把。
辽、汉结成同盟之后,就派出联军入侵周,首先攻打晋州。郭威称帝的时候,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兄弟慕容彦超不敢轻举妄动,现在看到机会来了,也蠢蠢欲动,勾结吴国,起兵反郭威。吴国派兵五千帮助慕容彦超。如同往常一样,南唐只能跟南汉、南楚这些国家厮杀一下,到中原来就成了窝囊废,结果被周轻易击败。
此刻辽国也国力不再,联合北汉攻打晋州也屡攻不下,周的救兵一到,就连忙退军,不敢交锋。四股想灭掉郭威的势力,被击退了三股。现在,只剩下一个慕容彦超,当然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郭威亲自攻打衮州,几天就打下来了。
郭威打下衮州之后,想把慕容彦超手下文武百官全部杀害。替郭威起草文书的翰林学士窦仪最早获悉这消息,他不敢劝郭威,找到了冯道、范质商量对策。最后,三人一起见郭威,说这些官员也是受到慕容彦超的胁逼才反叛的,请郭威宽恕他们。郭威从善如流,饶了这些人的性命。冯道郁闷地复出,轻易救了数百人性命,公门之中好修行,言之不虚。
现在,郭威接住反对派使出的三板斧,他的江山坐稳了。郭威虽然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个好皇帝。李存勖、石敬瑭出身沙陀贵族,李嗣源、刘知远出身于沙陀士卒,郭威和他们不同,是正儿八经的草根,平民出身,因此深知老百姓疾苦。他登基之后,革除了一系列的弊端,如取消各种巧立名目的赋税、打击贪污受贿、废除酷刑等。
唐末以来,节度使独大。因此朝廷对各镇的基本态度是,只要他不造反,肯向朝廷缴纳钱粮,无论怎样搜刮民财朝廷都默许。因此,赵在礼、白再荣之流才得以横行。现在,郭威不管这么多,抓到贪污的官员一律严惩。治乱用重典,无论是在唐、晋、汉,对老百姓都极为苛刻,比如贩卖一斤酒几两盐就要被处死,很多刑罚都是杀戮全家。郭威把它改为按犯罪情节轻重定罪,而且一般的罪行也不再累及家人。
自唐末以来,中原战乱极多,生产生活被破坏严重。为了保证粮饷,当年朱温在很多地区屯军,把土地让“建设兵团”耕种,这些屯军无论多辛苦,只能得到一份粮饷,因此劳动效率低下。郭威革除了屯军制,把屯军转为平民,把田地全部分给他们,只要他们正常缴税就行。
冯道虽然担任中书令,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已经不处理具体的政事,也很少来上朝,他看到郭威多管齐下,恢复生产,鼓励耕织,天下得到休养生息,老百姓盼望已久的太平日子终于到来了,自然老怀弥慰。
当年由冯道、李愚力促,李嗣源下令整理、重新印刷的“九经”,现在终于完成。在乱世中要做一点事真的不容易。冯道觉得虽在战乱之年,也不能忘记教化。当初看到天下稍安,就上疏要求重印九经。在得到李嗣源应允之后,冯道筹集了前期的经费,委托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田敏具体操办这事。随后发生了一连串大事,冯道也往往无暇顾及。不过他知道田敏还在负责整理九经,因为每次只要他手中有权力,田敏都会找他弄点经费。历时二十多年,九经编撰工作才得以完成。当年冯道眼中的青年才俊田敏,现在也步入老年了,冯道更是老态龙钟。至于李愚,则已经作古多年。
田敏把新印刷出来的九经送到冯道家中,让他过目。冯道说:“当初重印九经,都是为了诸生不再用谬误百出的版本。现在印出来了,就应该给他们使用。”
唐末以来,国家动荡,科举时有时无。耶律德光、刘知远当政时,甚至取消了国子监。郭威虽不喜文墨,却知道教化的重要,于是把国子监恢复回来,而且进国子监读书的青少年,远比当年多。冯道在田敏的陪同下,来到国子监,拿出崭新的九经,一一发给诸生。看到诸生拿着校对无误的新书,冯道心中甚慰,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放声读吧,老夫要听一听琅琅书声。”
诸生听到冯道这么说,都不约而同拿起《道德经》,翻开书,读道:“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名,可名,非常名……”
冯道听了一愣,《道德经》的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啊,什么时候变成“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了。但他很快明白过来,诸生是怕犯他的名讳,所以才不约而同地把“道,可道,非常道”读成“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了。
冯道想到这一节,不禁莞尔。他也打开一本书,对诸生说:“大声跟老夫读,一个字也不能改变。”说罢,他读道:“道,可道,非常道。”诸生见到冯道不介意别人犯他的名讳,也跟着大声念:“道,可道,非常道。”
冯道放下书卷,微微感叹。九经中,冯道最喜欢的就是《道德经》,他十分欣赏老子清静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因此,他亲手发给监生的,也是《道德经》一书。监生们不但观察细致,还赔尽小心,连个道字也不敢说,他都感到有些别扭。苛政之下,普通人不会像冯道这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能赔尽小心以苟延残喘。
也有些大臣特别嚣张,不把皇帝当领导,枢密使王峻就是其中之一。王峻跟随郭威多年,立下了显赫功劳,郭威建国之后拜他为枢密使,报之甚厚。
王峻跟郭崇韬有点相似,有眼光,有能力,有魄力,自己爱享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挺高,却要皇帝为人表率。郭威生活如此简约,他也有一半功劳。他无论要郭威做什么事,都必须达到目的,否则不惜大吵大闹。
王峻看范质、李穀二人最不顺眼,在寒食节的前一天,他上疏要求罢免这两人。郭威当然不肯,宰相是朝廷最高级的官员,不是说罢免就罢免的。王峻不干了,就和郭威吵起来,从早上吵到中午,越吵越起劲。郭威没办法,就跟他说要等寒食节过后再罢免范质、李穀。
第二天,郭威召集百官进宫。冯道本来已经不上朝了,也被郭威派使者叫来。上朝后,郭威喝令拿下王峻,把他囚禁起来,然后宣布他的罪行:要挟君王。众官都大惊失色。
郭威遣散众官,让冯道、范质、李穀三人留下,痛哭流涕地说:“王峻欺人太甚了,竟然想赶走所有的高官。我现在只剩下一个儿子,想调回京师团聚,他竟一再阻挠,导致我的儿子现在还流落在外。”
郭威的亲生儿子都已经被刘承佑杀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养子郭荣,现在镇守澶州。郭威也渐渐年老,希望儿子在身边。然而,王峻一再阻挠,不让郭威把郭荣调回来。冯道对冯吉虽然怒其不争,恨其不器,现在也要看到他在身边才踏实。因此,他十分理解郭威,说:“调皇子回京,这是陛下的家事,谁也阻挠不得。”
和冯道等人通气,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后,郭威就下诏:封郭荣为晋王,调任开封府尹。罢免王峻,流放到商州。
郭威迫不及待地让郭荣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出任首都市委书记,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郭荣有这个身份,才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郭威对自己的大限是有预感的,入秋之后,他渐渐感到身体不适,很快就瘫痪了。现在百姓活得如同蝼蚁,管这一摊子的皇帝也不容易。五代的皇帝,即使是自然死亡,也没有一个长命的。原来活得好好的,当上皇帝没几年就驾崩了。石敬瑭、刘知远都比冯道年轻,但死得比冯道早。石敬瑭只活到五十一岁,刘知远只活到五十岁。
郭威请巫师占卜,巫师说必须祭天,进行散财,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因为祭天花费巨大,过程繁琐,这些年变故不断,后唐以来,只有李存勖、李嗣源曾经祭天,其他皇帝就免了。郭威本来并不怎么相信鬼神,现在只能临时抱佛脚了。自唐末京城搬迁到洛阳后,祭祀都是在洛阳举行的。不过现在郭威已经是风烛残年,如果抱病弱之躯去洛阳祭天,也许死得更快一些。群臣商议之后,改在大梁祭天。
在大梁祭天,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必须重新兴建天神丘、农神坛、皇家祖庙、其他各类祭坛。建筑这些祭场工程浩大,但节省不得。
做好各类郊祭场所之后,还要派人去把洛阳神主迎接过来,郭威指派冯道完成这一项任务。从大梁到洛阳,来回八百里。此时冯道已经七十二岁,差不多有半截埋在土里了,实在不应该派他去做此事。郭威却说:“太师啊,你福泽最厚,去洛阳迎神灵,一定也能给朕带来福泽。”原来郭威贵为一国之君,内心对冯道也羡慕不已。冯道推辞不得,只好去洛阳迎神。
冯道虽然是迎神主使,但已经没有精力操办具体的事。他只要到神庙走一趟,向诸位神磕个头,告诉诸位神灵自己是奉迎神主使,其他的事都由副使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