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种情调,法式为主
瑞士由于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所以饮食也丰富多彩,可以品尝到不同传统与风味的美食。大城市有富丽典雅的五星餐厅,山村小店也别具一番野趣。湖边道旁、湖上游艇常备有饭座,有的山顶还有旋转餐厅,可以一面用饭一面饱餐秀色、观赏雪峰。在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州,家庭式的小吃店往往藏在山坡上曲折小巷的深处,进到里面才发现就餐处原来是湖边的阳台,突出在宽敞的湖波之上。日内瓦的饭馆往往叫“啤酒厅”,特点是宽敞明亮。而首都伯尔尼的老字号却设在旧时行会大厦阴暗的地下大厅中,在里面就餐,颇似置身于中古时代。
瑞士由于民族多,所以餐厅情调各异,烹饪方法也多种多样,各州有各州的风味。但是不论在哪一州,饭店与餐馆中的口味,除了专卖意大利面食者外,大都以法式烹调为主;菜谱上的菜名也往往带些法语字眼。法国影响之所以大,有以下几层原因:一是100多年来发展旅游业,饭店餐馆大都有意模仿法式菜肴;二是德语地区原本是一片乡野农区,自己没有发展什么高超的美味;三是18世纪末曾被法国占领,时间虽短,但在语言、饮食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瑞士厨师也善于吸收其他外来的特点。在大城市中还有西班牙、匈牙利以及中国风味的餐馆。
二、瑞士的传统菜肴
在瑞士想要找一家专卖瑞士菜的饭馆倒是一件难事,原因很简单,瑞士没有几样传统名菜。从历史上看,100多年前瑞士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当时一般人民不吃什么肉食,事实上根本不知道牛肉,更不用说现在西方社会讲究吃的小牛肉了。人民当时饲养母牛只是为了挤奶,绝对不能食用。至于新鲜猪肉,也只是在冬季屠宰季节偶一露面,吃上一点,其余大部都经过熏腌或做成香肠,存在烟囱之内,只在星期日或特别劳累的一天才取出一些,或做成汤,或与豆类、燕麦一同食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当然说不上什么烹调艺术了。
1.热斯蒂
真正的传统瑞士风味,从其历史根源追溯,本来都是穷苦人家的美食。譬如瑞士最有名的乡土菜,是一种叫做“热斯蒂”的煎土豆饼,不但乡村小店出售,就是高级饭馆也有供应。长期居住国外的瑞士人,有时想念故土,乡思之中就有怀念“热斯蒂”的成分。热斯蒂其实,这种煎土豆并不复杂,而且是用头一天的剩土豆做的。说到这里,要先介绍另外一种瑞士家乡饭——连皮煮土豆,就黄油、食盐和干酪吃的“盖什威尔蒂”。这种饭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瑞士家庭喜欢当晚饭用。
“盖什威尔蒂”是用剩下的煮土豆,去皮,切成薄片。煎锅上放些猪油或黄油,油热后煎土豆片,撒上细盐,不断用铲子翻动,煎成金黄色。此时,根据口味可再加一些猪油或黄油,改小火,把土豆用铲子压成“饼”状。煎锅放清水少许,加盖,再用微火烧。偶而要转动煎锅,以免火候不匀。约15分钟后,土豆饼底面煎出金黄硬皮,将它翻转到煎锅盖上,再推到盘中即可上桌。这便是瑞士的乡土名菜——“热斯蒂”。
这种堪称瑞士国菜的煎土豆,本身就是主副食都有的全餐。它在瑞士的历史也并不悠久,因为土豆是在18世纪后半期才引进瑞士的。但是,土豆却曾立下大功,在1770—1771年的一次饥荒中,因为有了土豆,卢塞恩的农民才免于沦为饿殍。
如果说“热斯蒂”是瑞士德语区的国菜,“牛奶咖啡”则是他们传统上的“国饮”。瑞士人过去喝咖啡,喜欢牛奶和咖啡一半兑一半,因此这种饮料颜色发白,而且向来不加糖。早点喝这种咖啡,晚饭也喝这种咖啡。许多瑞士人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热斯蒂”和“牛奶咖啡”。
当然,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瑞士的饮食习惯已发生很大变化。在饭馆、家庭里,“热斯蒂”的做法也花样百出了,吃的时候还要配上一些肉食,如煎香肠、烧小牛肝、碎小牛肉之类。饮料也不再限于“牛奶咖啡”,而是佐餐白葡萄酒、啤酒、矿泉水等。
2.“丰狄”
瑞士盛产牛奶及奶酪,所以有些地方菜离不开干酪。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丰狄”。这种菜在我国不常见,所以没有流行的译名。意译可称为“干酪糊”,也有的西厨称它为“计司粥”。
它原是盛产白葡萄酒的瓦莱州的地方风味。制法是用一只陶质平底浅边盆,先切一瓣蒜把盆底擦一遍。盆内放白葡萄酒,每人一杯,加热。同时,把两种硬干酪,“艾蒙塔尔”和“格里耶”一半兑一半,每人共15克,擦成碎末放入热酒内,徐徐搅动,直至干酪溶入酒内,变成糊状。再加水淀粉一匙,“饭后樱桃酒”一小杯。最后放进一些新磨的胡椒面和豆蒄,“丰狄”就备好了。上桌时把盆架在一个酒精灯上,使“丰狄”保持微开状态。另外,将硬面包切成四五厘米的长方块,放在一边。吃时,客人用长叉子叉起面包块,在“丰狄”盆中稍蘸,取出趁热食用。
和“热斯蒂”一样,“丰狄”也是用剩食物做的饭,因为干酪和面包都要用剩下的才干硬合度。历史上,它也是一种“穷人乐”的饭菜,现在则当作民族风味待客。但是,主料干酪是欧洲流行的食品。干酪富于营养,很难消化,切忌不可饱食。
瑞士人聚会吃“丰狄”时,还有个风俗:无论是谁,如果把叉子上的面包块掉进“丰狄”糊内,就要罚他买酒,或叫全桌的人每人吻他(她)一次。有的地方关于准备“丰狄”还有一种迷信:某些人(主要是孕妇)不宜做这个菜,否则干酪末不能好好溶化,结果酒是酒,干酪末还是干酪末,就算失败了。
还有一种用干酪做的菜叫做“拉克来特”,一般要由厨师来做。他手持一大块干酪在明火(最好是木柴的火)上烤,随时把烤热、开始融化的一面铲下来,放进客人餐盘内,趁热食用。配菜有煮土豆(客人自己边吃边剥皮)、葱头、小酸黄瓜等。
上述干酪做的菜除不可饱食之外,还要记住只能饮用白葡萄酒或喝热茶。食用时以及饭后都忌用冷饮,否则会引起肠胃不适。
三、干酪、肉肠、巧克力
1.干奶酪
干酪在我国又叫“计司”,是瑞士人每日不可少的食品,而瑞士干酪在西方又是赫赫有名。它在瑞士的出现与一段民俗有关。伯尔尼高地等山区的农民在老年时便“退居二线”,单盖一间农舍养老。但老人并不把原来的家业平分给子女,也不转给长子,而是全部传给幼子一人。理由是:大孩子们在父亲衰老前可以学得一技之长,自立门户,独有幼子需要扶持。大儿子们也得到一些资助,用以购买或者租用奶牛,最多者一人可经营六七十头。夏季把牛群赶上阿尔卑斯山放牧,自己也住在那里照料牛群。每天产的大量牛奶因不易保管运输,便就地在山上制成干酪。干酪工业革命后,青年人的出路多了,在山上制造干酪的手工业,逐步变成了乡镇工业,而且已有一定的机械化。一般是每村每镇有一个干酪专业户,每天早晨各家都把鲜奶送到他那里。他收到后记上账按时结算。制酪人联系着家家户户,在村镇上是个重要人物。而制酪又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多年的经验,还是一种从早到晚都相当辛苦的劳动。
制酪工序繁多,周期很长。简而言之,鲜奶要经过脱脂(脂肪另做黄油),发酵,多次搅拌,加热,滤去乳清,多次压挤成型,冷藏,在盐水中浸泡,结上一层硬皮,再冷藏,移入暖窖使内部再度发酵,里面形成气孔,最后再移入冷库储存。全部过程长达8—12月个才能上市。
瑞士干酪像中国茶叶或白酒一样,根据产地和口味,共有几十种之多。最有名的有下述几种。
一是艾蒙塔尔,产于首都伯尔尼东面的艾蒙塔尔地区,世界驰名,是瑞士干酪中的佼佼者。国外一说瑞士干酪,一般指的就是这种。艾蒙塔尔的批发形式像一个大车轮,每件重约90千克。颜色浅黄,味如干果,肉质密实,但充满大气孔,形如大樱桃。瑞士人说它“和面包一样,百食不厌”。
二是格里耶,整盘较小,每件约三十六七千克,产于法语区,是法瑞喜欢的佳品,据说富有阿尔卑斯山的香草滋味。比艾蒙塔尔略咸,外皮较软,气孔较少也较小,如樱桃核。
三是阿彭策尔州所产的阿彭策尔。块小肉实,特点是具有不同一般的香料味道。
四是斯勃里恩兹,每块重30千克左右,是瑞士最古老的一种干酪。古罗马学者蒲林尼曾著文称赞过它。它最易消化,质地硬,一般是将它擦成细末,撒在汤里或有面条及米饭的菜上,作为配料,增加美味。也可以切成薄片夹面包做成三明治。
2.各式肉肠
瑞士的各类肉肠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每个地区、每个州或镇都有自己的特制肉肠,或熏制或风干,总计不下数十种,而且各地都互相保密,做法绝不外传。吃肉肠在瑞士也颇有讲究,有些人吃某种肠子一定要在某地去买,才算吃到了正宗风味。
在各式肉肠中,有一种独具特色,名叫“许勃利克”产于苏黎世近郊,是一种特大号的猪肉肠,堪称肉肠中的巨擘。还有一种葱头汁小牛肉肠,也颇为名贵。瑞士肠子吃法不一,可煮,可炸,可烤,也可以冷食。
与肉肠类似的一种有名食品,是一种风干生牛肉,名叫“宾得诺弗来什”,吃时并不加热,只是切成纸薄的片。口感既干爽,又似有鲜美的肉汁,其味无比。
肉肠之类在瑞士食品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人说瑞士是“干酪和肉肠的王国”。
3.巧克力与糕点
瑞士的干酪名扬西方,它的巧克力更是西方社会馈赠亲友的佳品。其实,制作巧克力的可可豆不产于欧洲,更不产于瑞士。瑞士早年也不制作巧克力。现在当糖果吃的巧克力本是一种饮料,极为名贵,号称只配君王饮用的“琼浆玉液”。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797年第一次访问瑞士时,怕在瑞士买不到,特意自己带去这种饮料和煮锅。
善于刻苦钻研的瑞士人从德国引进巧克力之后,于1875年先用炼乳和巧克力液制成固体的巧克力奶糖,这在当时是一大突破。瑞士工厂并发明了一系列机器对液态的巧克力进行搅拌、研磨,使成品细腻无比。从那时起,高级巧克力便和瑞士的名字连在一起,行销全球,历久不衰。
高级的瑞士巧克力究竟有什么不同?据行家说,一是表面具有丝绸般的光泽;二是吃到嘴里又像黄油那样融化,既不沾牙也不化成粉末;三是吃不出原料可可豆的味道。
瑞士人不仅喜欢巧克力,而且爱吃其他甜食,包括各种糕点在内。瑞士各城市都有许多家专卖糕点的商店,橱窗内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点心,看起来或酥软可口或金黄焦脆,再缀以鲜红的樱桃或雪白的奶油,十分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