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应该“老老实实”的,这是很多人所赞赏的一句话。其实,有时候做人也不能太老实。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老实,渐渐地变成了“无用”的别名词。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多想着点子,用点智慧,否则受伤的就是你,吃亏的亦是你。必要的时候,可以假装弱势,然后等待时机再做打算。说实话,看起来是应该的。但是,记住有些实话是万万说不得的。当你实话实说的时候,也许你便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对付他人的工具,而且非常残忍地做了扳倒他人的“革命小将”。虽然并非你所愿,但却因你才如此。到头来,愧疚的是你,渔翁得利的却是别有用心的人。30岁去办事,一定要聪明一点点,用点招数,让别人自动讲出秘密来。
1.老实人难办成事,遇事要多想点子
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里,本来作为褒义词的“老实”一词却带有贬义了。如果有人说你太老实,那无异于骂你是个大笨蛋。因为事都是你忙的,可最后好处却是人家的。常言道,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无用。让老实人办成一件事,一个字“难”。
老实人为何难办成事?
一因老实人“怕”字当头,不“敢”为先。害怕受到伤害,害怕承担责任,不敢突破常规,不敢表达情绪……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良好的计划不能实施,有正当的利益不敢维护,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躲避退让、被动挨打的地位,更助长了不良用心者得寸进尺、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这使老实人往往成为某一群体或某种关系中的受损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些“受气包”。
二因老实人“怯”字缠身,不敢争,缺乏与别人争斗的决心、勇气和信心。来为人处事往往采取退缩、隐忍的姿态,主张“和”为贵,强调“忍”为上,结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最底限,不战而降。老实人不敢争,源于其观念上的束缚。老实人打心眼里认为,只要遵守原则,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想要的结果,去争夺、去斗争是对原则的一种违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老实人以安分守己为美德,以争权夺利为丑恶,以不争为高尚,以争斗为可耻。因此,他们根本就从思想上失去了进行争斗的勇气。以为不争不斗是获得利益的最好方式,最安全、最可靠也最合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敢争、不去争就不会有机会自动送上门来,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供你享用,自然难以成事。
三因老实人害怕承担后果。毕竟任何突破常规的行为都要冒一定的风险,任何的斗争都可能会有流血牺牲,老实人被想象中的后果所震慑,从此便变成了软弱者。而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变得软弱,就很可能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接下来的一连串事情上继续软弱下去。
四因老实人不管做任何事情,总是喜欢把道德绝对化,习惯用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一切,并且牢牢地贴上一个道德的标签,不恤于使用手段和技巧。一般说来,做事的手段和技巧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特征,品质低劣的人可以用,道德高尚的人同样可以用。但是,老实人总认为世界非此即彼,要么道德要么不道德。对事情进行幼稚的分类,这样的一个分类标准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上还存在着具有道德中立性和道德模糊性的事物。手段和技巧就属于这类事物。
做事的手段和技巧只是一种工具,就好比我们日常用的刀。刀既可用于害人,也可用于救人,手段和技巧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于是乎,手段和技巧似乎就总是与反面事例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即使是好人,要想做大事,也必定要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只是由于其目标的正义性和结果的公利性,使得人们不会单纯地以道德的标准来分析其做事的过程。
抛弃道德上的成见,大胆地加以使用,多学习一些处世手段和生存技巧,办事不当“老实人”,这样才有利于你未来事业的发展。
2.装疯卖傻,掌握人情操纵一流功夫
只见那武松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限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武松此拳谓之“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
“醉拳”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但事实上,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醉拳”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皆致命。“醉拳”之所以厉害,完全在于一个“装醉”。其实,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则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依靠此种方法而取得成功的人,真可谓比比皆是。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受曹爽专权,架空了司马睿的兵权。司马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睿,以查虚实。司马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睿躺在床上,两个仆人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睿故意作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曾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司马统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他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但是,意志坚强的孙膑并没有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此来打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当庞涓得知消息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胶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乱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日子,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没多久,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其中有一个名叫袁凯的御史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上当受骗了。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做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有人来到时,便大口大口地吃,用这一招救了自己一条老命。
试想一想,倘若孙膑没有装疯卖傻,他能逃出庞涓的魔掌吗?再试想一想,倘若袁凯没有事先布下“局”,又怎么会救回自己的一条老命呢!其实,为人处世,适当的时候不妨装疯卖傻。要知道,巧妙的伪装有时候能够帮上你的大忙,甚至能够改变你的人生命运。
3.用假象迷惑对手,隐藏真实意图
用假象蒙蔽是对付敌人的一个高招。此招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这个时候,你既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他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曾国藩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一起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向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着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斩首。
大家都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用假象蒙蔽别人并非奸邪之人的专利,同样可以用来做善事、积善德。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抱有一定的目的展开交际活动,或者为了寻求友谊,加深感情;或者为了交流切磋,互通信息;或者为了寻求合作,获得利益;或者为了求得帮助,摆脱困境。一般情况下,交际双方有了明确的交际目的,便于双方的互惠互动,可以互相呼应。但有时,倘若交际目的过于显露,反而会有碍合作,不利于实现交际目的。这就需要隐蔽交际目的。
有一家陶瓷厂给酒厂生产包装瓶,原定价每只两元。在准备签订下年合同时,陶瓷厂考虑到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准备调高酒瓶价格,但又怕酒厂不愿意接受。经过一番谋划,陶瓷厂向酒厂展开了攻势:“由于国家抽紧银根,控制信贷以及其他原因,我厂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希望贵厂能预付下年三分之一的货款。否则,生产难以保证,耽误供瓶计划,将给贵厂生产带来影响。”
酒厂当然不愿一下子支付大笔的预付款。经过双方多次协商,最后陶瓷厂做出了让步:不支付预付款,适当提高酒瓶价格。结果,陶瓷厂如愿以偿。
在上面的故事中,陶瓷厂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虚拟示意法,用假象迷惑对手,隐藏了真实意图,才达成目的。所谓虚拟示意法,就是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之的一种论辩技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包括虚拟和示意两个步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但比较起来,虚拟更容易一些——主导者就是自己,虚到什么程度,拟出何种样式,全凭自己;而示意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虚拟,如对手不相信,虚拟则徒劳。由此可见,虚拟是前提,示意是关键。
如果想要成功地运用虚拟示意法,那就必须掌握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要虚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惺惺作态,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一定要切合实际情况,让人感到合情合理。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状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知觉的正确与否则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或一致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理解、认可。
第二,示意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表达巧妙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言语。与此同时,当事人还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的虚拟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的示意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确切、越执着、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
4.收敛锋芒,以谦逊的态度来为人处事
做人最忌讳的就是恃才自傲,锋芒太露。这样易遭嫉恨,四面树敌。一个才华横溢之人,一定要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该放下架子,以谦逊的态度来为人处事,取得的将是“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的事业小有成就时,千万不要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只会成为别人的靶子!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耙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三箭射出全部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肯服气,提了长矛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颍考叔就是锋芒太露引来他人妒忌,从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为人臣者切忘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中国初期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在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手下做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尽量收敛锋芒,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倘若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都得不到重任;但如果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也许,锋芒毕露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因此,施展才华也要有“度”,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否则便是“过犹不及”了。
5.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淡化弱势
古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善用兵者,违其灾而乘其利。”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不利的条件而利用有利的条件。
当关羽提兵北上攻打魏国樊城时,东吴吕蒙建议孙权乘机袭取荆州。孙权问道:“孤欲北取徐州,如何?”吕蒙回答:“今操远在河北,未暇东顾,徐州守兵无多,往自可克;然其地势利于陆战,不利水战,纵然得之,亦难保守。不如先取荆州,全据长江,别作良图。”这寥寥数语,显示了吕蒙卓越的见识。水战是东吴之长,陆战是魏国之长。与曹操在徐州争锋,无疑是“以短击长”。即使一时得到些便宜,也必然背上沉重的包袱。孙权毅然采取吕蒙的主张,用兵荆州,果然取得了胜利。
趋利避害,是每一个聪明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场上,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面对这种大环境,一个企业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竞争优势,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就是趋利避害。
当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一段时间后,因兵少粮缺,士卒疲惫,曾想击鼓退堂,兵回许昌。而其谋士荀彧却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认为曹操“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袁绍的兵力已经衰竭,局面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断不可失。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苦撑危局,加强防守。不久,果然等到战机,终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
在利害相杂的情况下,趋利避害、决策定计应该遵照“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的原则。趋利避害的最佳结构是“以己之长、击人之短”,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利用了竞争对手的劣势,击中了市场的空隙。达到这种境地需要企业知己知彼,抓住战机,正确决策。
很多年前,恒美DDB广告公司接了一个很棘手的策划案:为一种德国产的小型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在此之前,大多数美国人偏爱的都是大型的国内产汽车。然而,在广告播出后的短短时间内,那种德国产小汽车——大众旗下的甲壳虫,就摆脱了原来滑稽可笑的形象,一举成为畅销车型。甲壳虫的成功大部分是依靠DDB公司优秀的广告策划。令人惊奇的是该广告策划的着手点:他们没有强调汽车的优点,如经济便宜或油耗小;相反地,他们把汽车的缺点暴露给消费者。为什么?
这个广告并没有遵循常理,而是勇敢地打破了当时业内的常规做法。它直接告诉消费者,甲壳虫车不符合当时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观。广告语是这样的:“丑只是表面的,它能丑得更久。”不难想象为何这样的广告语会吸引注意力,并受到大家欢迎。但这就能说明甲壳虫日后的畅销不衰吗?为什么这样的广告能卖掉如此多的甲壳虫?那是因为,提及商品一个小小的缺点能增加广告的可信度。然后,再说到商品优点时,比如甲壳虫的经济实惠与节油,人们就更会相信所言属实了。
世界第二大汽车租赁公司——安飞士公司的座右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安飞士,我们现在排第二,但我们在努力。”还有其他例子,如李斯德霖漱口水的广告:这种味道让你一天恨三次;还有欧莱雅:“我们不便宜,但你值得拥有。”
这种策略不仅仅可以运用于广告策划,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事情上。吉普·威廉姆斯做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某方的律师向陪审团自诉案件不利点,而不是由对方律师揭露,陪审团则会认为该律师可信度高,最后做出的判决也更有利于他。
想找工作的人,如果在自己的履历里全是优点,那你得到面试的几率就会变小。相反,那些勇于揭短的简历主人,获得面试的机会要高得多。当你的客户想对汽车进行试驾时,最好先告诉他这辆车的缺点,特别是客户不愿自己发现的那些缺点,这会增加他对你和汽车的信心。
当你与人进行商业谈判时,也会用到这样的策略。假如你的判断优势不高,但又希望对方能信任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提出不足,而不是等他们从你口中挖出来。销售方面也是如此,假如你向某公司推销彩色复印机,但您的复印机在进纸张数上不如对手的产品,为了取得客户的信任,最好自己说出这个缺点。假如你这样做了,就很可能因此而取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6.为人时时要诚实,实话不能时时说
小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诚实,什么时候都要说实话,不能说谎话。说谎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这些话用来教育孩子自然是没错的,但如果放在社会现实中的话却未必会处处灵验。
身处复杂的职场,千万不要觉得为人诚实就得处处说实话。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利害关系,有些实话是说不得的。不说实话,不等于说谎。有些话不好说,那就装不知道。有时候,“不知道”三个字是最好的挡箭牌。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可能会感觉自己在上司那里没什么大用,得不到重视。但这是你躲避矛盾缠身的最好的办法。千万不要为了表示自己对领导的忠诚,去有意透露一些容易招致是非的、他感兴趣的信息。
一次,一位公司老总把王二强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你最近听到什么反映没有?关于公司领导的。王二强见此问题相当敏感,迟疑着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总马上笑眯眯地说道,不要有顾虑。做人要诚实嘛,听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是自己臆想的,反映一些真实情况怕什么?
老总这么一诱导,王二强的思想包袱也就放下了。于是,他把最近听到的一些关于公司领导的闲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位公司老总。公司老总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还就某些细节仔细地盘问。谈话之后,公司老总拍拍王二强的肩膀,似乎很满意地说,不错,王二强不错,好好干啊!
王二强听到领导这么夸自己,心里也很舒坦。他心想,这位领导这么信任和器重我,指不定哪天就升职加薪了呢!他边想边暗自窃喜。
但这种得意劲没过一两个月,王二强却因为这次谈话惹火烧身。一天,公司的另一位老总怒气冲冲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大声质问道:“你年纪轻轻的,不好好干工作,倒学会搞歪门邪道了!你说,我什么时候不务正业了?什么时候刚愎自用了?你给我说说清楚!”
“没有啊,领导,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王二强被这位老总的质问搞懵了,忐忑不安地回答道。
“没有?敢做不敢当?你算什么东西?你自己看吧。”老总火气更大了,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扔到王二强面前。
王二强惶恐地拿起老总扔在桌子上的那几张纸,扑腾着心紧张地看着。原来,那是一份上级部门转下来的一份告状信,不知怎么到了这位老总的手中。信中,罗列了这位老总的几大“罪状”,其中好几条,几乎和他那天在那位老总办公室说的话一模一样。更要命的,信中还特意点出“据某某分管处室的负责人说”。这不明摆着是说王二强吗?王二强正是这位老总分管处室的负责人,他们处只有一个负责人,别无他人。
没等王二强看完,老总阴沉着脸问:“今天你说句实话,你到底说没说过这些话?”
“我,我是说过,但也是听别人说的。那天,某老总问我外面有没有关于公司领导的一些议论和反映,我顺口就说了。这些话,是道听途说的。我确实没有恶意中伤您的意思。”王二强吞吞吐吐地解释道。
“道听途说?你在哪条道上,又是听谁说的?不是你说的,人家怎么能在信上说是你说的?”老总不依不饶地追问道。
面对这种情况,王二强纵然有千张嘴也说不清楚了。因为这件事,王二强和这位老总的关系彻底搞僵了。老总也是开鞋铺的,大鞋小鞋都是有的。王二强因无法继续正常地工作,半年之后不得不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屈身做了一个副职。这样的事在职场其实并不少见。
有一次听朋友林菲说,他们公司的一位领导就是采取此招把一个合不来的中层干部给挤走的。说这位领导在一次干部任期届满考核前,找了这位中层干部的所有下属谈心,反复引导他们说说上司的缺点,包括工作上的,包括生活中的。几位下属没怎么在意,也就顺着领导的思路说了。他们哪里知道,在好几次会议上,这位领导都借这几位下属的口,大说特说这位中层干部的种种不是。而且反复申明,这不是我说的,是他手下的人亲口跟我说的,应该是靠谱的。这几位下属本来对自己的上司没多大意见,但最后却成了打倒上司的“革命小将”,做了名副其实的枪手。
在这个故事中,下属并非有心要打倒自己的上司,因为他们在内心对上司并没有多大的意见。然而,由于他们不谙职场潜规则处处说实话,结果竟然被居心不良的人加以利用,成为对付上司的工作。在此种情形下,实话有什么好处呢?顶多只是一个被人用来对付他人的工具罢了。说实话似乎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却在无意中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有时候我们应该灵活处事,看看情形,多思考一番,然后再决定是否实话实说。
7.让别人说出秘密,巧用激将法去“套”
人类并非冷血动物,而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想方设法去调动感情的力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调动其热情和干劲儿。“激将”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激将法有什么作用呢?激将法常被用于探测别人的意图与态度。其关键之处在于:对于别人高深莫测的只言片语,你要佯装不屑一顾,暗中揣度对方的心底,并点点滴滴地将秘密引到他们的舌端。对方一旦发烧,便会不顾一切地先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吐露内心的秘密。
这个技巧经常被人们用于日常交谈之中。对方打开话匣子时,佯装怀疑,表示不相信,是使你的好奇心如愿以偿的万能解匙。有一些聪明的学生,便是用反驳老师,或向老师挑战,让老师亮出了他的绝学。这一切都是不知不觉之中,令对方情不自禁地就范而成的,此乃浑然天成的激将妙法也。请看一例。
近几个月来,某市个体服装店老板薛涛生意越做越大,营业额大幅度上升。税务部门要其补交税款,但其拒不承认营业额增大。一稽征员多次上门,均被其搪塞过去。
这天,另一稽征员老谭找到他。稍事交锋后,老谭便以关心的口吻问道:“有笔大生意,做不做?”
“生意人,哪有不做的!啥款式?多少?”
“上次那种西装,两百套。”
“我正想吃进一批西装来换季。开价呢?”
“每套180元。如果全要,可打九折。唉,可惜你没有这个肚量!”
“笑话?我就要全吃!”
“你全吃?我提醒你:老规矩,货款必须在两个月内全付清啊!”
“小看人!两个月,我还卖不出来吗?”
“这可是3万多元哪!”
“算个屁!今年以来,我哪个月不卖两万?”
“那好。你先把这几个月漏的税补交了再说吧!”
“你?……天哪!”
在这个故事中,聪明的老谭正是运用了激将法,将服装店老板一步步地引入自己的圈套里,然后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失败后,俄、英、普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军,开始反攻。拿破仑虽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趋势是每况愈下。法国的盟国奥地利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以停止结盟相威胁,提出了种种条件,拿破仑断然拒绝。
1813年7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马尔哥和宫会见奥地利使者梅特混。他想借此机会威胁梅特涅,并且探听他最近和沙皇会谈的结果。拿破仑腰悬宝剑,腋下挟着帽子,威仪十足地接见梅特涅。说了几句客套话,问候了弗兰西斯皇帝后,他面孔一沉就单刀直入:“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本性难移,经验教训对你们毫无作用。我已经三次让弗兰西斯皇帝重新登上皇位。我答应永远和他和平相处。我娶了他的女儿。当时,我对自己说:‘你干的是蠢事。但到底是干了,现在我后悔了。’”
梅特涅看到对手火了,忘掉了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愈发冷静,故意刺激拿破仑这头好斗的野牛。他提醒拿破仑说,和平取决于你,你的势力必须缩小到合理的限度,不然你就要在今后的斗争中垮台。拿破仑被激怒了,声言任何同盟都吓不倒他,不管对方兵力多么强大,他都能制胜。接着,他说他对奥地利的军队有准确的了解,每天都收到这方面的详细情报等。梅特涅打断他的话,提醒拿破仑,如今他的士兵不是大人,都是小孩。拿破仑激动地回答:“你不懂得一个军人是怎么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大在乎100万人的生命。”说完,他把帽子扔到一边。梅特涅并没有替他捡起来。
拿破仑注意到这无言的蔑视,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梅特涅夫动于衷。拿破仑威吓不成,就改用甜言蜜语,哄骗笼络。他在把梅特涅打发走的时候,拍一拍这位奥地利大臣的肩膀,语言平和地说:“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来时我已有此预感,去时就肯定无疑了。”后来,他又对人说:“他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这个人一切都完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6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很显然,在这次较量中,海特涅是最终的胜利者。拥有非凡智慧的统帅拿破仑竟然也不能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连连失态,说些大话、气话,想借此胁迫梅特涅。相反,梅特涅却能冷静处事,不辱使命,不失时机地以言辞激怒拿破仑,使其暴露内心世界。虽然梅特涅的话并不多,但他一则表达了对欧洲和平的看法,即取决于拿破仑;二则也得出结论,拿破仑固执己见,不思变通,在欧洲联合进攻下,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后来的结果也确实被海特涅言中了。拿破仑可能也曾经用这种招数来对付过别人,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有被人激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