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讲话最主要是有关角度和主题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可以从演说者的工作性质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出发,也可以是一个阶段社会或政府工作的重点,因而应该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回答什么问题又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因而论说就要有一定的范畴。比如关于“友谊”的话题,可以从友谊的“类别和性质”去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原因和目的”的方面去谈,回答“为什么”需要友谊的问题;还可以从“方法和途径”的方面去谈,回答“怎么做”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人:他即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不懂得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更不了解获得友谊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假如我们要写一篇《论“友谊”》的文章,就没有必要对三方面的问题逐一加以回答。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误以“酒肉之交”、“哥儿们义气”为友谊,你就来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向,独往独来,你就不妨谈谈友谊的价值;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渴望友谊而不得,为此伤心苦恼,你就得来回答一个“怎么做”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
政论讲话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有关论述的观点问题。演说的目的在于说明观点,有时候围绕一个观点的论述需要涉及多个方面,但这样是有难度的。因此,事实上,大多数演说都只回答(或主要回答)一两方面的问题。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集中回答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瞿秋白《鲁迅的精神》只论述“鲁迅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贾谊《过秦论》(上)只回答秦王朝“为什么”会暴亡的问题,而苏洵《六国论》则重点分析了六国“为什么”亡于秦的问题,这样读者才能知道你要说什么。
政论讲话的第三个方面是要讲究通俗性。演说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所以必须讲究科学性,阐述的必须是真理。不懂装懂,信口胡说不行;强词夺理,散布谬论更不行。但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手里有了真理,也不见得就能“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里还需要会使用说理的方法和技巧。政论演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差不多人人皆知,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并不容易。就说“摆事实”,“摆”什么样的事实?这是“质”的问题,这得看你手里有多少事实供自己挑选,还得看你是不是能够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摆”多少事实?这是“量”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最恰当的“量”是要能“覆盖”住自己论题所涉及的范围。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有打比方,做比较,引言论等等方法。除了演说的方法及其技巧之外,还有句法结构问题。多种多样的演说方法,多种多样的句法结构,是保障科学和真理“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政论演说不可忽视的特点。
总之,政论讲话的语言,是为宣传科学和真理服务的,为“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服务的。因而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判断,都要求实,准确,每一个推理都要合乎逻辑。准确了,才能“鲜明”;在准确、鲜明的基础上才能讲到“生动”。
政策讲话
作为党政负责人,应该对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政策导向、舆论走势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在地方报刊或党报党刊中撰写政论文章来达到的。因此,要作好党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对政府的政策方针十分了解,并能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宏观管理和微观调控的方法和理论,而这恰恰是党政干部开展政策讲话的宗旨所在。在政策讲话中,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下我们以列宁及毛泽东在各个革命时期所提出的政治观点为例,归纳为四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重视:1.要注意口号及政策提出的准确性。
例如,一个地区的政府方针,一定要是政府领导集体做出的,而不应该是个人想当然提出的,而这种口号的表述应该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例如,俄国共产党在一定时期所提出的主要口号是“无产阶级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俄国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决议草案》(1907年2月15—18日,《列宁全集》第12卷第129页)指出的,因而列宁进一步以非常准确的语言表述道:
“任何贬低这个任务的做法,都必然会使工人阶级从领导民主农民群众的人民革命领袖变为跟着保皇派自由资产阶级跑的革命的消极参加者”,“各级党组织都应当领导无产阶级实现这个任务的活动,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的目的”。
2.要注意论述的高度明确性。
在发表政策讲话时,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和政府的观点,这个观点必须以简炼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一般的群众能够看懂它。例如,列宁在《维·查苏利奇在怎样伤害取消主义》(发表于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19卷第407页)中指出:“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十倍,一百倍或者更多。”这个排比句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党的性质和力量。
3.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发表政治讲话的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程式是“观点+论述+强调+疑问+回答”,公务人员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这种语言的逻辑递进性和它在意义上的连贯性,比如列宁同志在谈到革命的理论时,就这样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革命理论并不是谁臆想出来的东西,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这种理论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形成。它叫做马克思主义。谁如果不尽力研究和运用这种理论,谁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同普列汉诺夫、考茨基之流歪曲这种理论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斗争,谁就不能做一个社会主义者,不能做一个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在这段论述中,既提出了观点,又解释了概念,还举了例子,意义是连贯的,逻辑是严密的。
4.要注意引导听众的思路和观点。
在发表政治讲话的过程中,听众的接受与否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演说者要善于引导群众和你一起来思考问题,并从他们的角度去引导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灌输你的观点,说出你的结论。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一次有关群众生活的发言中,指出:“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耍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长冈乡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样的演说,风格自然,又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因而能在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告别演说
告别演说常出现在分别的场合里,当有人离开现职时,通常要发表告别演说,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成就和与人们的友谊,并对人们提出希望,这样的时刻既让人伤感,又令人沉思,而如何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这份感受正是发表告别演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在他的告别演说中选择了一种略带伤感但却十分自豪的风格,他的这种演说风格,至今仍为人们所效仿:
“再过三天,在我为我国服务半个世纪之后,随着总统的权威按传统的隆重仪式归属我的继任者,这个世纪经历了大国之间四次大的战争,我们自己的国家卷入其中三次。尽管发生了这些大规模的战祸,当今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我们自然为此卓越成就感到自豪,但我们也意识到,美国的领导地位和威信不仅取决于我们举世无双的物质进步、财富和军事力量,而且取决于我们如何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利使用我们的力量。”
“作为一个目睹过战争的恐怖及其难以愈合的创伤的人———深知另一场战争会彻底毁掉历经数千年缓慢而又艰苦地建成的人类文明———我但愿自己今晚能说:持久和平已遥遥在望。”
“幸好我可以说,已经避免发生战争了。朝我们的终极目标已迈开坚实的步伐。但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将始终不渝地为推动世界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贡献一份绵薄力量。……”
在上面的这段讲话中,艾森豪威尔从战争所带来的结果谈到战争的危害性,再谈到自己对于和平的向往,这一条主线在略带伤感中又令人沉思,它与主人即将告别的总统政治家身份十分相符。而拿破仑在他的告别演说中,则选择了特有的军人的方式:
“我不能拥抱你们全体,但我要拥抱你们的将军。来吧!小将军,我将紧紧拥抱着你!给我鹰旗吧,我也要拥抱它!啊!亲爱的鹰旗,我希望我给你的吻会在你最近的子孙上有所回应啊!再见,孩子们,我将永远祝福你们!你们也不要忘了我哦!”
正是拿破仑这种军人式的告别,打动了他的士兵们,最后拿破仑本人也不得不在泪眼朦胧中乘快马而去。
附一:向旧日的侍卫队告别
(拿破仑1815年)
我的老卫队士兵们:我向你们告别。20年来,我一直陪伴你们走在光荣的道路上。在最近的这些年月里,你们一如我们全盛时期那样,始终是勇敢与忠诚的模范。有了像你们这样的兵士,我们的事业是不会失败的。但是这样战事就不会结果,却要成为内战,法国就会蒙受更深的苦难。
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已经牺牲了我的一切利益。我要离去了,但是你们,我的朋友,还要继续为法兰西服务。过去我唯一想到的是法兰西的幸福,今后,这仍将是我的愿望。不要为我的命运惋惜;我之所以同意活下去,那也是为了你们的光荣。我准备将我们过去共同取得的伟大成就写下来,别了,朋友们,但愿我能把你们都紧紧地抱在心里。
主题演讲
每一次演讲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与一定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演说者在选择演讲主题的时候,事实上已经选择了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那一类人群的利益和观点。而这正是演讲意义的所在。
我们知道,为了使演说有良好的效果,演说者必须时刻有一个明确、固定的目的。具体的目的就往往意味着讲者是在力求得到听众具体的反映,按照听众反映的四种明确的类型,我们将具体的目的分为三种类型,简单概括如下:娱乐,使听众愉快———这个目的包含幽默,但比幽默的意义更加广泛;解释,使听众明白某种道理,加深印象;说服,使听众树立一种新的观点,放弃以前有过的与讲者相悖的观点。
在以上的目的中,说服的目的最有难度也最有挑战性,它直接关系到主题的成败与否。
下面的演说是为了争取妇女的选取权,目的很明确。苏姗·B·安东尼(1820—1906)生长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开明的公谊会教徒家庭。她曾经教过小学。身为一个独身妇女,她强烈地意识到妇女需要个人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曾积极投身于纽约的禁酒运动和废奴运动,而最后决定为妇女的权利而奋斗。
在1872年的总统大选中,安东尼带了一群纽约州罗彻斯特的妇女到那些投票地点参加投票。因为当时妇女投票是非法的,所以她被捕并遭到起诉。安东尼于1873年6月被传讯。在此之前,她前往纽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进行演讲,说明剥夺妇女的选举权是不合理的。她最终被判有罪并加以罚款。但她拒付罚金,而且也没有人向她索款。她在演讲中争辩说根本就不需要宪法修正案“给”妇女以选举权,因为1868年通过的第十四条修正案中就讲到:“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者”均为合众国之公民,且享有一切公民权。她坚持认为,既然妇女是这里提到的公民,她们就完全有权投票选举:“我因犯有所谓的没有合法选举权而擅自参加本届总统选举的罪名而遭到起诉。我今天晚上所要说的就是要向你们证明,我这样做不仅没有犯任何罪,而仅仅是履行了我的公民权。这些权利是国家宪法保证给我和所有美国公民的,也是哪一个州政府都无权加以剥夺的。”
“我们要求法官作出公正无私的法律裁决。凡是在有可能的地方,请记住萨姆纳说过:‘根据国家宪法,尤其是根据修正以后的宪法,阐释的真正标准是:凡是有益于人权的就是符合宪法的;凡是违反人权的就是不符合宪法的。’人们就是按照这一方法为选举权而斗争的。我们的斗争是和平的,然而又是坚持不懈的。我们将一直斗争到我们获得全胜,斗争到全体美国公民,男的和女的,都同样被承认为这个政府中平等的一员。”
现在让我们回到如何选择演讲主题的标准这个问题上来,为了使我们前面的讨论更加具体,进而使我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应用这些原则,我们提出以下选择主题的标准:明确的目的、论及范围不要过广、找到恰当的主题、内容对听众的吸引力、恰当性。
宣传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