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讲话提到一个专业高度,如何将你的说话技巧磨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一个读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记住,在讲话的领域“天外有天”,为了使你拥有高超的谈话水平,为了在谈话这片天空中纵横驰骋,为了不断提高你的谈话技巧,你必须熟读本章内容。
讲话越短越好
那些能一口气讲几个小时的人,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口才很好的人。但有人通过调查却发现,这样的人几乎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在被调查的人群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声称,讨厌长篇累牍的演说或讲话,而有超过70%的人称,最喜欢那些简短的演讲。
据说,有位前美国总统被邀在最后一个发表演说,而在他之前发言的那个人已经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轮到这位总统演说时,总统是这样说的:“我所要说的话与在此之前演说的内容基本相同,我要说的是,我们不妨就此结束这次演说。”顿时,台下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他前面的那位演说者相比,掌声的热烈程度令人吃惊。
某著名播音员曾经说过:“根据我的经验,对听众来说,最具体而易懂的话应该在四十五秒钟就结束;其次,听众若有需要就可讲得久一点,此时则以1分45秒为宜,即使问题非常有趣,且值得长篇大论的话,仍以2分30秒为限。”在居里夫人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会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发表了简短的悼念演说,这篇演说短小精悍,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因而极具震撼力。我们首先不得不称赞作者行文的简洁,很难想象,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却能如此完美无缺地包蕴如此巨大、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并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强烈震撼。爱因斯坦没有停留在对于居里夫人的科学业绩的一般赞颂之中,而是深刻而又敏锐地提出了一个易于为人所忽视的方面———居里夫人道德品质的崇高及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并且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单纯的才智成就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真是匪夷所思的天外巨响!在提出这一中心观点之后,爱因斯坦接着就对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的种种方面进行了集中的概括,并加以了热情的赞美:“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这一切竟如此完美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使得她已经超出了自己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道德品质的化身,是的,很难有人当得起如此赞许和殊荣。”
在这篇短文的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如此伟大崇高的思想品质的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予了精粹的阐释,并进一步对整个欧洲知识界指明了一条光辉之路。这或许正是短小精悍的演说词之魅力所在吧。
另外,在一般的交谈中,倘若光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不能称为交谈,而应属于“个人秀”。因此,唯有轮流各讲四、五秒钟,有来有往方能享受交谈的乐趣。所谓“高明的听众一、二、三”,乃指与人交谈时,首先应由自己说话1分钟左右,然后转让给对方自由自在地讲2分钟,期间至少亦需点头附议3分钟,如此一来,才是一名真正的最佳交谈者。我曾认识一个人,他有一特殊习惯,即一旦开口讲话,就会喋喋不休,几乎要将其所见、所闻全部告诉别人,说话当中也不休息,真教人吃不消。
可见,欲将话题毫无意义的拖延下去并不困难,但若要使对方点头称是,甚或引起共鸣,则需把话题整理得简洁明白,并恰到好处地下一结论,才是最要紧的。
某位专业演讲家曾说过相当有名的话,可提供大家参考:“总之,在一个人思考着如何说出巧妙、动听、高明及使人称心如意的话之前,首先要尽量将话简短,至于说出能感人的话并不容易,尽管自己认为所说的话极具巧妙、高明,但事实上,别人往往无此感觉,因此当你萌出上述‘野心’之前,必须尽可能促使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勿使他人觉得单调乏味,即使口才欠佳亦无妨,切记不可长谈。”
改善你的音质
一个人的讲话是否被欢迎,这其中有许多因素,但声音的圆润、高低、宽厚、平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观察发现,通常那些语音洪亮,吐字清楚,声音具有音乐感的演说者,最容易受到听众的追捧。如果你不属于这一类,那么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声音了。请你想想,你是否不喜欢自己的声音,你是否不能忍受自己的录音,你是否害怕一开口说话人们听到的是充满鼻音的、沙哑的、或难以接受的嘀嘀咕咕的声音,你是否认为你的音调很糟糕,你是否认为你的发音很差劲,你是否担心说话声太大、太柔和、或是太刺耳。
如果这一切答案都是一个:“是的”,那么你就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因为你的声音影响到听众对你说的话做出评价。听众可能会注意你的声音是否准确地反映你的思想或感情,但是一般情况下,你的声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只要略加修饰或纠正,就可能放出光彩。首先,你要认为你的声音反应了你的个性。当你听自己的录音时,你应该对自己说,我不会说成那样;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我的声音听起来那么难听?我一定要改变它。
改变这些并不困难,你可以将高音调用慢速来处理,将粗音调用细声来处理,你也可以略微地改变你的第一个音或最后一个音,这样听众对你的声音的反应就会有所改变。他们不会把你这个人和你的声音分开。他们会认为,这是你的真实的声音,他们会把这种发音同具体的你结合起来。请注意:柔和的声音表示说话者令人愉快、毫无敌意;低声细语表示说话者不够坦率;无变化的音调让我们觉得厌烦;颤抖的声音表示紧张;大声大气是洋洋自得的象征。
当你对自己的声音做了上述改造之后,你再回过头来回答下列问题,以便弄清楚你的声音是否有助于你的演说技能:
1.面对五个以上的听众说话时,你发现有人要你“大声说”了吗?
2.对话时,你是否发现其中一人总是因听不清而经常让你重复你刚刚说的话?
3.想要某物时,你的声音有变化吗(即:有无音高变化)?
4.是否喜欢不顾个人的情感变化一直以一种语调说话(即:无抑扬顿挫)?
5.听众常对你说“说慢点”之类的话吗?
6.发现在集体交谈时,别人用声音压住你或打断你的谈话?
7.有说话前清一清嗓子或咳嗽一下的习惯吗?
8.长时间演讲时,你的声音是否发颤?是否害怕你的声音越来越小?
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的”,那么你的声音就有可能对你的思想表达不利。第1、2个问题指出你需要提高音量;第3、4个问题是关于语调;第5个问题与语速有关;第6-8个问题讲的是通常情况,针对这8个问题再进行一番改造,那么结果就会令人满意了。
总之,你的目标是每当你谈话时使你的声音听起来真诚自然,令人信服的说话者知道怎样控制声音,怎样变换语调,怎样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转移话题。如果你想扮演一个挑衅者的角色,干脆提高音量好了。但是如果你试图吸引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去赴约,那么就用温和而诱人的语调吧。
将正话反说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着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按照一般事物发展规律去推测敌人的行动,而聪明的对手却能够反其道而用之,一举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辩说争论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战术与军事战争并无不同,下列四例正话反说术恰恰是反战之术在这方面的运用。
巧说反话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打猎,非常喜欢养老鹰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鹰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了。晏子为了营救烛邹,立即上前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条数出来后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原因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了对晏子说:“别说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晏子运用假设“罪状”的方法对没有罪的烛邹设立了三条明显违背常理的罪名,并数给齐王听。而这些罪名又明显是从齐王的角度来设立的,因而使齐王作为旁观者,自己也觉得不合理。并明白了晏子的用意,放过了烛邹。
正诏反谏
明武宗时,秦藩请求加封陕边地,而此地战略上十分重要,与国家社稷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联,但是皇帝受人撺掇,已经同意了,叫大学士们起草一个加封的诏书。梁文康承命起草了这份诏书,他巧妙的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劝阻皇帝,改变皇帝对封地的意见。
他写道:“过去皇太祖曾诏令说:‘这块土地不能封给藩王,不是吝啬,而是考虑到它的地广物丰,藩王得到后一定会多养士兵马匹,也一定会因富庶而变得骄纵。如果此时有奸人挑拨引诱,就会行为不轨,有害于国家。现在藩王既然恳请得到这块土地,那么就加封给你吧!但得此地之后,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养士兵马匹,不要听信坏人挑唆,图谋不轨,扰乱边境,危害国家。否则,那时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可能了。请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皇上看到很忧虑,决定不再把它封给藩王。梁文康在这里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战略,从而阻止了土地的滥封。
暗含讽喻
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现代人往往也能够成功的运用正话反说术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种方式有时还能起到正面劝说所难以起到的效果,例如小坚坚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他的父母工作很忙,只是早晚才能见坚坚。而坚坚在家里从来都不算淘气,所以父母认为他挺听话的。一天,坚坚把邻居家花盆里的花折断了,邻居来告状。他的父母几乎不相信是坚坚做的,就说:“一定是别的孩子做的。”邻居摇头叹气地走了。可是没多久,坚坚的妈妈见到邻居后,说起坚坚损害花的事,认为是自己的孩子做的错事。邻居很奇怪,不知道坚坚妈妈怎样改变了坚坚是乖孩子的看法。原来前几天,坚坚的妈妈在路上碰到了坚坚的老师。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将来必大有作为!”当时坚坚的妈妈听了很高兴。不料老师接着又说:“坚坚的本领不小,每天早上背着空书包来学校,但在上课时却能不露声色装模作样,好像有书本一样。并且放学回家,在你们面前还能装出一副非常用功的模样。这种举动,不是随便哪个小孩都做得出的,所以我认为他将来必大作为。”坚坚的妈妈听老师这么一说,才明白平时疏于对坚坚的管教。
坚坚老师是用了正话反说的方法晓喻坚坚的家长。他首先告诉家长“孩子将来必大有作为”,在谈笑间提醒了孩子的母亲。假如老师用很严厉正经的话说:“你们做父母的应该负责,关心你们的孩子。”坚坚妈妈可能会像对待邻居的指责那样,偏袒自己的孩子。可见直接表面的称赞中,正话反说的说服方法是很有用的。
巧骂善讽
马寅初是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家,特别看不起靠美国老板过日子的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在孔样熙五十大寿的宴席上,因孔善讲笑话,所以有人捧场让大家都讲笑话为酒助兴,马寅初趁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兄弟三个,老大叫年纪,老二叫学问,老三叫笑话。一天,父母叫三兄弟一同上山砍柴。傍晚三兄弟回家,父亲看到年纪砍了一把,学问一点都没有,只有笑话砍了一担。”这是讽刺孔祥熙“年纪一把,学问全无,笑话一担。”这里马老巧用正话反说,巧骂善讽,弄得孔祥熙哭笑不得。
巧用同声字
中国语言中,同声字、同义词十分多见,例如:行走的“行”和银行的“行”,体重的“重”和重重叠叠的“重”等,用在不同的地方,意义就有所不同。而这些词的歧义都能在谈话中被运用出来而成为言谈中的小机智。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十分多见。
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本来看不上自己只上过小学的大儿子,但一次他被大儿子的口头协议所骗,反倒从此对其高看一眼。
范德比的大儿子叫威廉,一天他来找范德比,“父亲,我看你马厩里的粪太多了,因此我要来收粪,你打算出什么价钱呢?”范德比是个奸猾的人,对儿子也要敲上一笔。他说:“4块钱一洛德。”这个价钱比市面上高出一倍。没想到威廉竟答应。儿子高高兴兴地走了,范德比却大放悲声,他哭着对老伴说:“我的家业算完了。我们的儿子是一个废物。”一星期后,威廉又来到父亲这里。他说:“父亲,我已派人把粪运走了,这是粪钱。”范德比一类,只有12块钱。他问道:“怎么回事,只有3车,我的马粪堆积如山,30车也不止。”而威廉却说:“父亲,你错了,我一共运了3船。”原来英文中“洛德”一词,意思是一载,既可用马车载,也可用其它工具载。范德比没想到儿子钻了这个语言上的空子,把老奸巨猾的自己也给骗了,不禁喜上眉梢。对老伴说:“我一生骗人,我儿子却能骗我,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算是有福气了。”且不说范德比父子之间尔虞我诈的行为多么令人厌恶,仅看威廉巧用“洛德”一词的机智,确使人拍案叫绝。在商战之中,以谋取利的战略一家更比一家高;无怪老范德比对自己儿子的智谋要喜上眉梢了。
用赞扬赢得交易
生意人有时要面对许多有做主权的客户,当别人称赞他“做事很棒”时,他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痛快的决定,借以显示自己是个有“权力”的人。尤其当你面对的是一位主管阶层,而恰好身边又有许多部属在场时,更是如此。这样方法估称“抬轿子”。
聪明的职员不妨利用“爱坐轿”的这种人之特性,恩(称赞)威(激将)并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位老业务的亲身经验:“在我还是个业务新手时,常学着称赞别人,不过有时也会因为言语不当,而招致反效果。因为不懂语言之美,所以,多数的时候,称赞都不管用。但就有一次,瞎猫撞上死耗子,被我无心的一句‘美言’,她高兴之余,一毛不杀地买下我做中介的一栋房子。
她是某大企业的高级主管;有一天,上班途中,恰好看到我受理的一栋房子,乍看之下颇中意,就顺道上来参观一下。看她的神情,似乎对房子还合意,但询过价后,只留下一张名片就走了。
我一看名片,吓了一跳,这可是家颇知名的大公司。这位小姐看起来年纪不大,但名片上的头衔可是‘副总经理’。直觉告诉我,她不但有足够的消费力而且应该就是这栋房子的主人。
第二天,我就直接打电话过去‘行销’,她没有特别表示意愿,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价钱太贵了,如果能少算一点再谈。’这个‘话中之话’是说,房子满意,价钱不满意。但当时的我还不大‘懂事’,只是一直要求去公司拜访她,当面谈价。
一进入她的办公室,我眼前忽然一亮,乖乖!多气派、多豪华啊!一张大办公桌,简直和双人床一样大,左边一套精致的沙发,右边还有一张大型的会议桌,有七、八位男职员正在‘小组讨论’,看来她正在开会。我也没想太多,直觉地以惊叹句说出第一句话:
‘哇!您手下有这么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