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贞观年间魏征等奉唐太宗敕命编纂的政术汇编,它广采经、史、子书中可资劝诫的有关治道政术的论述,保留了多种初唐善本,《黄石公三略》即其中之一。编者共节录了《三略》中他们认为重要的二十三段文字,这二十三段文字的排列顺序及基本内容与《武经七书》系统的《三略》大致相同,两系统相异之处则多以《群书治要》本为佳,说明它更接近于《三略》原貌。
《武经七书》是宋元丰年间由朱服、何去非等校定的军事教科书。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为了武举试士,培养军事人才,下诏校定七种宋人认为最重要的兵书,雕版刊行,号称《武经七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武经博士。其中即收录了《三略》全书,后世的各种丛书本、单行本遂多转刊此本。
《黄石公三略》的注本很多,现知最早为《三略》作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昞隋时亦有成氏为之作注,可惜这些注本都已失传,《群书治要》中保留的部分夹注已无法确知为何人所作。
宋朝以后武举取士以《武经七书》为据,为它作注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七书之一的《黄石公三略》自然也包括在内,今存宋至清间的此类注本有六十余种,其中最早的为宋施子美的《七书讲义?三略讲义》,影响最大的是明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收集资料最全的是清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三略汇解》。受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介绍一下刘寅的《直解》。
刘寅的《三略直解》曾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其《武经七书直解》中的其他六种书却未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编者对本书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它很好地阐发了《三略》的旨趣,并有所发挥,校注也十分充分详赡,远较同类书为优。今日看来刘寅的注解言简意赅,以字解与意解相结合,通俗易懂,又间以史实相参证,确实比较实用。
下面我们再就流传情况谈谈《三略》的影响。
早在问世之初,《黄石公三略》就受到了世人的重视,如《后汉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光武审《黄石》,存包桑。”光武帝刘秀不仅自己认真研读《三略》,还在诏书中大段引用它的内容,以之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至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又把《三略》作为治国兴邦的政术收进了供皇帝参阅的《群书治要》。
另外,唐初成书的《艺文类聚》及宋代的《太平御览》等类书也都选录了《黄石公三略》的许多内容。
宋代以后虽然有人以伪书为由,试图否定《三略》的价值,但多数政治家、军事家及学者们仍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引用本书文句或思想的著作更多,如《兵要》、《便宜十六策》、《将苑》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征引了《三略》的许多文句,其中《将苑》一书尤为突出,某些篇章几乎是直接照抄《三略》。
但真正使《三略》身价陡增,在社会上享有正统地位的还是《武经七书》,它使《三略》得以与《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称为七经,成为武人应举的必读书,官办武学的必修课。
除中国外,《黄石公三略》在汉文化圈内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三略》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宽平年间(公元889—897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即著录有“《黄在(石)公三略记三》,下卸(邳)神人撰,成氏撰(注)”。日本人十分看重《三略》,最初的得书者常常秘不示人。至室町时代(公元1336—1573年)此书才得以被世人广泛阅读,其间战国时代的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足利学校还曾将《三略》和《六韬》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宋施子美的《三略讲义》,明刘寅的《三略直解》等也随之流行,并出现了以和文通俗易懂地译解《三略》,及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与论文。
另外《三略》也曾传入朝鲜,1777年朝鲜武库即刻有活字本《三略》,此本今存,其中不仅录有明刘寅的直解,还收有不明注者的增注注文。
宋朝的戴少望曾评论说:“《三略》通于道,而适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见《将鉴论断》)。可谓真正掌握了研读本书的要领。相信今天我们的读者也一定能从《黄石公三略》中领悟许多为人处世的要诀。
片段精读
卷二中略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
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军势》曰:无使辨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尼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改。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皮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駮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延伸阅读
链接:张良拾履
张良在于博浪沙袭杀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流亡下邳城。
一天,张良随意闲游,来到一座桥上,遇见了一位身穿褐衣的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故意将脚上的鞋甩到桥底下,冲着张良叫道:“年轻人,到下面捡鞋去!”
二天,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裔,哪里受过平民般的使唤。他惊愕不已,真想教训老者一顿。但转念一想他毕竟是位老人,便强忍怒气,把鞋捡了上来。
三天,谁知老人非但不接,反而伸出脚来,说:“给我穿鞋!”张良的隐忍力确实惊人,竟然跪在地上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含笑不语坦然受之,又竟自转身离去。他的神态、气度令张良大为震慑,盯着老人远去的背影,不知所措。
四天,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了回来,说:“你这个年轻人可堪造就。五天后黎明时到这儿来与我会面。”张良暗自诧异,恭恭敬敬地跪下回答道:“是。”五天后张良如约前往,没想到老人提前到了,一见张良就怒气冲冲地说:“与老年人相会却迟到,这是什么道理?”老人随即离去,并叮嘱说:“五天后早些来。”
五天,又过了五天,鸡鸣时分张良又来赴会,可老人还是先到了,不仅再次责问他为什么迟到,更命令道:“五天后再早点来。”这次张良不敢懈怠,还没到半夜便到了桥上。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这样。”然后便拿出一部书交给张良,说:“你读通了此书便可以作帝王的老师了。
六天,十年后天下将乱起兵兴。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言罢便飘然而去。天亮后张良才知老人授与的乃是兵家秘籍《太公兵法》。日后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并凭着它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而老人临别时关于天下大事的预言也一一应验,张良十三年后果真在谷城山下找到了一块黄石,遂取回去供了起来,死后亦与黄石合葬在一起。
这个故事曾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那位高深莫测的授书老人也被人们尊称为黄石公,《黄石公三略》一名中的“黄石公”指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