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低处走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凑合着,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一种能力的磨炼。
可以想象,如果有位女研究生从一开始就去应聘总经理助理的职位,虽然也有可能成功,但绝对不会有如此水到渠成的圆满效果。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也是求职者的心理障碍。本科毕业要是干专科生的活儿,就觉得自己屈才了;上一份工作月薪是3000元,下一份工作就绝对不能低于3000元。于是,找来找去,挑挑拣拣,总也没有适合自己的。长此以往,不仅好工作没找着,连个起码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没着落了。曾经有一位本科生毕业后考研两年都没考上,然后找工作找了半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干脆不找了又打算考研。这样躲避就业的人现实中大有人在。
所以,在此建议那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朋友们:不妨先往低处走走。当然,往低处走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凑合着,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一种能力的磨炼。最终,我们还是希望人人都往高处走。
一位岗前培训班的老师把时下大学生求职作了一个形象的分类:一类为“低头求职”,另一类为“仰头求职”。老师讲,“低头求职”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仰头求职”很难找到工作。
“低头”和“仰头”,是老师打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实质上代表了不同的求职态度。其实,这个比喻正点到了时下大学生求职的要害之处。眼睛向下看,“低着头”求职,一时不求高攀,锻炼到了一定时候再往上走,这样找工作,工作自然好找,而且有上升空间。反之,眼睛向上看,“仰着头”求职,就是高眼光向上求职,一般的工作看不上,这样找工作,自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了。
这个形象的比喻也给我们以启迪: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求职才容易成功。当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无不想花最少的钱,找到最好的人才。作为求职者,要想找到工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低着头”求职,一旦进去,发现你是人才,公司才会重点培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且能一举成功、一步到位,而非一波三折或南辕北辙。但是,现实很难尽如人意。求职时,可能会受尽周折,好容易找到一家肯“收留”的单位,而提供的职位,却“专业不对口”,或者不合你心意,还有可能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方面有诸多令你不满意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当你遇到这些状况时,怎么办?是灰心丧气,还是自强不息?是听天由命,还是勇往直前?路在脚下,你的命运就在你自己手中。
有个叫明辉的朋友从某重点大学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后,谋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一家知名国有金融企业的地区总部人力资源部当职员。专业对口,薪水较高,明辉十分称心。他工作卖力,逐渐获得了同事和上级的认可。为此,他还美滋滋地为自己作起了职业规划:专员、主办、主管、经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向上。
不久,总部为加强市场销售力量,决定抽调部分员工充实基层一线,明辉也被列入“下基层”名单。一时间,明辉没了方向,他压根没想过做销售,觉得这活儿不是他的理想职业。自己设想的HR(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发展规划将被打乱,明辉有点慌张了。
考虑再三,他决定先做做再说。到基层单位后不久,明辉就承担起了重任,担任一个销售团队的负责人。很快,他善于沟通的能力赢得了销售团队的信任,工作局面也渐渐打开。整个团队不仅完成了销售任务,还成了公司上下学习的榜样,明辉感到很受鼓舞。
之后的明辉,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患得患失,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只盯着HR的方向,他发现自己的路越来越宽了。几年过去了,明辉受到公司高层关注,成为中层干部后备人选,公司已经开始帮助他制订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了。
“低头”和“仰头”,反映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求职思路,也导致两种不同结果。
其实,职业规划是单位和个人双方的事。一个负责任的单位,要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新人,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职场新人,一旦认准了这家单位,就要学会把个人目标放在企业目标的大坐标下考虑,不断调整个人的职业规划,以谋求个人的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