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削减敌人的戒心,逐步分化敌人的力量。
政治上的斗争最讲究的是韬略之计。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君主应该具有双重性格——狮子一样的凶猛,狐狸一般的狡猾;而聪明的君主则知道什么时候当狮子,什么时候当狐狸。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削减敌人的戒心,逐步分化敌人的力量。
顺治七年十二月,即公元1650年,紫禁城中。孝庄皇太后接过一份急报,不由面现喜色,继而又开始了沉思。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猎所去世了。
因为多尔衮掌权多达7年之久,他的大权终于可以归还皇室了,当借此机会迅速让顺治帝亲政,掌握大清统治权。然而,孝庄皇太后清楚地知道,多尔衮摄政期间已网罗了一批以正白、镶白旗为骨干的大臣,这对年仅14岁的顺治帝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而其中最当堤防的,是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弟,城府很深,还长孝庄皇太后10岁。皇太极在位时,曾尽力瓦解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关系,使多尔衮一向对阿济格深加防范。但孝庄也得到密报,称多尔衮在临死前曾摒弃前嫌,召阿济格到床前密谈后事,内容外人一概莫知。
随即,她命人密切注视阿济格的行动。其后又发现,阿济格不断游说诸王,劝说他们迅速拥立一个摄政王,还密令儿子多尔博调兵到猎所,欲谋求摄政王地位的野心已显露无遗。形势骤然紧迫起来。
孝庄皇太后认为,让顺治帝亲政眼下已是刻不容缓。而若要让顺治顺利掌权,就必须得设法分化瓦解多尔衮的两白旗集团;而分化这一集团的关键,就在于阿济格。一旦挫败阿济格,两白旗集团群龙无首,即可进行各个击破。
如何行动呢?孝庄思虑再三,决定以退为进,以追悼多尔衮作为争取两白旗大臣的手段,从而孤立阿济格。于是,事实上统治了清王朝7年之久的睿亲王多尔衮就此被推上了神坛。
在多尔衮去世的消息抵京并扩散开来后,孝庄立即让顺治发布全体臣民易服沮丧的诏令;多尔衮的灵车回京,按照孝庄的筹划,顺治与众大臣身着缟素前去迎柩,进行哭祭;第二日下达多尔衮“合依帝礼”的诏令,说多尔衮当“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给了他极高的赞誉;几天后对多尔衮的追尊达到了顶峰——追尊摄政王为成宗义皇帝,继而又下诏将其牌位立于太庙,享受皇帝的殊荣。
这种种举措随即消除了两白旗大臣的疑虑。他们立即拒绝了阿济格的拉拢,还将阿济格的种种阴谋活动向朝廷汇报。两白旗集团的骨干额为亲、罗什、博尔惠等人则在护送摄政王灵柩回京途中,一举将心怀叵测的阿济格父子抓下,解至京中。随后,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阿济格被判处藉没家产,终身幽禁。
就这样,顺治亲政的最大威胁阿济格,就此被清除了。龙首既失,两白旗集团再难成气候,被孝庄皇太后各个击破,或被处死,或遭革职,顷刻间溃不成军,顺治的障碍终于被扫除。
阿济格固然阅历丰富,但他遇到了一位更具谋略的对手——孝庄。在刻不容缓的形势下,孝庄冷静地审视全局,把握脉络,经过认真的分析,没有采取正面出击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暂且退让的策略扫清了障碍。她的对手并不仅是阿济格,而是整个两白旗集团。倘若直接打击阿济格,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为自身利益考虑,两白旗集团会全体连成一气,生出敌忾之心。那时,必然会成两败俱伤之局,纵稳操胜算,也非上上之选。而人心可用,两白旗集团中人仍多持观望态度,若能将这部分人先拉拢过来,使置于前台的阿济格孤立,将之分化瓦解,再分而击之,则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于是,在尊崇多尔衮的措施的麻痹下,阿济格被孤立出来,从而被孝庄皇太后兵不血刃地清除了,最后保证了全局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