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伟胜最终没有进入当年经济人物评选十强,但他作为新浙商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明朗。之后阿里巴巴商务卫视成功协助中国企业尤其是浙商完成中东地区的业务,其中包括温州地产商人胡宾购买迪拜“世界地图岛”之上海岛,开发了温商拉斯海马中国旅游项目以及推动奥克斯向中东地区进军等大事件。
在浩浩荡荡的温商队伍中,王伟胜的财富、创业故事并不出奇,而他能作为温商唯一代表入选“年度经济人物”最后一轮评选,其关键性的理由是:新浙商转型的代表,不是炒地炒房,而是瞄准媒体,而且迈向海外。
王伟胜的入选,更大程度上是在呼吁与鼓励温州人冲出困境,再续辉煌。
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有这样的一段语录:“世界上赚钱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赚重复的钱,生产系统是属于赚重复的钱,重复的钱永远赚不了大钱;还有一种是赚唯一的钱,唯一的钱是赚大钱。比如说蒙娜丽莎的画,由印刷厂里印出来到新华书店去卖的,可能就是10块5块一张,而巴黎卢浮宫里边那张却是价值连城的。”
如此说来,温州的民营企业家是依靠赚重复的钱起家,而数十年过去,创业浪潮一波又一波,绝大部分的温商们依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赚取重复的钱。
的确如此,当“温州模式”的光辉渐渐淡去,当此起彼伏的新兴产业出现时,人们发现,温州人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摸索了数十年,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更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迷失。新世纪以来,除了为数不多的代表跳出固有思维,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径外,绝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家不是原地摇摆,就是茫然失措。
温州人做生意套路数可谓十年一成不变,即便把地摊和商铺升级换代成大商场、综合性批发市场,即便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高素质的经理人管理企业,表面的改弦更张不过是换了一种外壳,难以掩饰发展的后继无力,曾经给予厚望的多元化发展也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繁花似锦。温商始终在“赚重复的钱”,艰辛无比且难得大发展,始终无法向“赚取唯一的钱”的阶段迈进。
2009年有7万名温州人加入创业者的行列,但多数人只是重走前人老路,创新者几无。“十大振兴产业”温州寥寥无几,不仅重工业和文化产业上乏力,也未赶上互联网等新兴经济的潮流。在传统制造业渐渐陨落的时候,温州人还没有找到可以一展身手的“新大陆”,这是实力雄厚的温企未能破解的集体困局。
炒房、炒矿的热潮
1989年,中国第一房地产业兴起之年:商品房第一次在首都北京公开出售,地产经纪公司开始诞生,万科进入房地产行业,两年成为首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当时温州的民营经济还在忙于向公司股份制改造。无意之中的机会,有温州商人却从这第一房地产潮中大发其财。
1991年年末,破落不堪的上海浦东杨高路,温州陈氏兄弟在此处多日徘徊。他们相中路旁闲置的破房子,打算改建成铺面来销售温州小商品,愿意把营业额的20%作为地租,并与上海的房主签订了5年的合同。
第二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浦东杨高路,上海市将其改造列为重点工程。杨高路身价马上见涨。陈氏兄弟选中的店铺地处黄金地段,数月之后,租金直线攀升。他们将店铺转租,5年时间,净赚300万元。
如果说陈氏兄弟靠的是走时运,那么林立人在房地产业掘金则更有代表性。
1999年,与互联网行业擦肩而过的林立人,创业经历其实非常丰富,早在90年代初,他成为最早涉足地产行业的温州商人之一。
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巡深圳等地,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按捺不住的林立人从温州南下深圳。
“遍地黄金”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内地无数人的“朝圣”。不久之后,林立人便选择做房屋中介,他甚至前往香港注册了名为“立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庞大的外来人口,让林立人的中介生意异常火爆,他“一不小心,就成了民营租房中介公司的祖师爷”。随后,“楼花”一词从香港传到深圳,所谓楼花即预售商品房。林立人发现,卖楼花比房产中介更赚钱——一套楼花能赚5000~10 000元。
房地产开发蔚然成风,林立人显然赶对了时机。他用做房屋中介赚的钱,“按揭”买下东乐花园的30多套商品房,拉开职业炒楼序幕。一年内,林立人资产飙升。
新生的产业总是暴利与风险并存。
很快,林立人的炒楼事业随着地产泡沫的到来,开始失控。
1992年,我国房地产公司达到了1.2万家,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达4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0%,最具代表性的是,海南岛开发正如火如荼。1993年,房地产公司一下窜到3万家,泡沫越来越大。1993年,地产泡沫达到巅峰,深圳推出“买房子送户口”政策。林立人当机立断,开始打有财力的“温州老乡”的主意。他在《温州日报》上刊登广告,“买深圳房子,送深圳户口”。深圳户口果然有诱惑力,广告登出,买房人络绎不绝。
但是,林立人没想到的是,深圳买房入户政策突然取消,他的“温州小区”项目没开工就已经结束。
此时,国内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林立人却并没有惊醒。他从深圳转移到惠阳,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地产项目。他再在温州当地媒体刊登广告:“你错过了深圳,你还要错过大亚湾吗?”
当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一声令下,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林立人在惠阳的项目刚刚起步,地基刚打好,银根紧缩,银行不再放贷,林立人资金链断裂,惠阳“温州大厦”成了烂尾楼。
1992年,温州当地私营房地产开发公司出现,当年便有9个楼盘出现,房价分为了每平方米800元、1200元、1500元3个级别。商品房很快一售而空。南都集团的周庆治也就是在这时辞官下海,投身房地产开发。
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房地产开发显然是高利润行业,因而吸引着温州人的资金向这一领域注入。直到六七年之后,第二次中国地产潮的到来,温州人才成为真正的主角。
一方面,传统制造领域进入微利时代;另一方面,对新兴市场的把握严重不足,温州民营经济积攒数十年的财富无法找到增长突破口,最终开始进出房地产、矿产等投资性领域。
1995年10月,温州平阳人章烈成投资5800万元,成立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买下南麂岛1750亩土地的使用权和10 098亩海域的开发使用权,成为中国“包海”第一人。
有资金实力,有创业胆量,需要的就只有机会。
温州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区,温州人何以会涉足矿产投资?这不得不归功于行走四方、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人。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开始承包山西煤矿的井巷工程。因为当时国内煤炭市场低迷,煤矿企业并不景气,甚至有些矿井建成后便走向破产。于是,温州施工队的工程款常被拖欠,有时候,煤矿主就将煤矿用来抵债。但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私人经营煤矿风险非常大,早期经营煤矿的温州人,不赔本者甚少。直到90年代,市场环境放松,煤炭市场火热起来,从不缺乏资金的温州人才开始投资煤矿。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西安从事服装生意的王荣森从一位地质学院的老师得到宝贵的商业信息:陕北地区勘探出石油,国家鼓励私人投资。
作为一名温州女人,王荣森胆大、精明、富有商业头脑,于是她特意前往延安打探消息,地质学院的老师所言不虚,延安当地政府的确鼓励外来资金投资勘探开采石油。
石油作为液体的黄金,“钱途”自然毋庸置疑。但是,风险也异常巨大:一口油井的勘探开采成本高达100多万元,政府不提供任何技术和资金;虽然地质部门探测到确有石油储量,但当时还没有人从地下打出石油来。
王荣森当机立断的决定,让她成为了日后的“女石油大王”。
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250万元,王荣森又筹借到230万元,共承包3口勘探井。之后王荣森与丈夫吃住在工地,开始打井,井打到600米,石油没有冒出来,丈夫不堪劳累而去世,剩下王荣森苦苦支撑。
艰辛的创业,最终,王荣森盼来了黑黑的石油喷薄而出。之后,她又回到温州,筹集了3600万元投资勘探新油田,30口油井同时开工,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此阶段,温州商人涉足地产、矿产等投资领域,依然富有一股扎实的创业精神。只是当行业的暴利越来越诱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加入时,真正疯狂的投机行为——“炒房”、“炒矿”才开始愈演愈烈。
奇特的金融投资现象
2007年前后,我国股市掀起一阵“全民炒股”的热潮,股指、成交量、开户数不断刷新。然而奇怪的是,“炒股热潮”却并没有波及到富得流油的温州地区。事事争先的温州人“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被媒体称之为“一种奇特的金融现象”。
在10多年前,股市在温州也有过一个短暂的走红时节。
1992年9月,温州第一家证券营业部温信证券营业。开张第一天,营业部门口排起长队。不少人“彻夜排队”,更有人“将人民币成筐成篓地抬进营业部”。50张委托单很短时间一抢而光。买到股票的人露出胜利者的笑容,没买到的“摇摇头走开”。
开市那天,王建波从证券营业部对面的眼镜厂下班,看到对面有人排队,下意识跟了进来。就这样,他戏剧性地成为温州最早的50个股民之一。牛市时,王建波大发其财,半月时间赚足一个亿。有股市,就有一夜暴富的奇迹发生。
1995年的一天,在杭州工作的温州青年黄大成,坐上长途汽车直奔400多公里外的温州老家。他找到做生意的表姐,借了20多万现金,与同伴彭政纲连夜赶回杭州。
不久后,8个年轻的IT工程师凑齐了注册资本,结伴前往杭州工商局,成立了一家名为杭州恒生的新公司。8年后的2003年,恒生电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坐上了中国金融软件开发的头把交椅。
股市走牛,吸引了无数的温州人步入这个行业。国家为了限制疯狂抢购股票,股票市场规定,需要凭身份证购买认购证。[股票认购证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发行股票采用的主要发行方式,充分体现了当时新股发行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发行成本高、周期长,后被无纸化发行所取代。股票认购证和当时发行的实物股票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缩影。
当时温州流传着这样的财富段子:1991年,“票贩子”章某以50元一张的价格购买3个认购证。几天后,认购证暴涨200倍,章某轻松赚了3万元钱。
温州瑞安城关一中的老师黄伟刚下海不久,在杭州国际大厦租了几个卖眼镜的柜台。听到认购证的段子后,黄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身份证,用卖眼镜赚到的2万多元买进了800多张认购证,“转手能赚到几倍的利润”。握着这笔钱,黄伟转身进期货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输赢都在千万元以上”,迅速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
和大部分温州人一样,黄伟没有沉浸在股市中。1994年,他分别投入1亿元资金,先后创立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新湖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进军地产业,之后又进入金融、矿产等投资领域。
2009年,黄伟荣获胡润中国富豪榜的浙江首富。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湖集团黄伟的财富居然从300亿元锐减至163.9亿元。昨天,《福布斯》杂志发布中国富豪榜,跟胡润在10月13日发布的中国富豪榜相比,中国首富没有变化,王传福以394亿元登上榜首。不过浙江首富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