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远在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是白族先民的发祥地。西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大理便被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延续了500多年。
大理古城古时称叶榆,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北约13公里处的苍山东麓、洱海西岸,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几条支道都必须经过的重要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西南丝绸之路东北段上的灵关道和五尺道在这里相交后形成夷关道继续向西南直至出境;茶马古道滇道的几条支线也在这里交汇后向北进入雪区。由于商品物流带动的人流,文化流,使大理成为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它东面与底韵丰厚的汉文化水乳交融;北面是以佛教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藏文化;南面和西面是因地接东南亚诸国而受其影响的异域文化。所以,大理早在唐宋时期就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声名,也因了众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众多文物古迹而菲声中外。
老孙把车安全地停靠在古城南大门左侧的停车场,带着我和祝新华来到在艺术美光照射下,似玻璃般通透、明亮、雄伟的南门城楼前,开始了夜游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的南门城墙和门楼早已修葺一新,两侧培育了大片油绿如茵的草坪和风景树,草坪中隐蔽布建了许多现代化、大功率的泛光照明灯;绕城墙门楼四周全是五彩的霓虹灯;傍晚的古城楼华灯齐放,更显得富丽堂皇。门楼右侧一块巨大石碑,下半部分被掩没在稠密的花灌丛中,近前拨开绿丛细看,只见上书“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
此时的大理古城已经一片灯火辉煌。穿过南大门,迎面是恢复新建的五华楼,通体光透的楼影倒映在一池碧水中。绕过光艳十色的五华楼,漫步在古城新铺而如旧的石板路上,随着一排又一排古色古香,青瓦坡顶的建筑缓慢地向身后移动,我痴迷地聆听着老班长边走边向我讲述大理古城的建筑布局和特色。
古城原本是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呈方形合围,墙高8米,厚7米,周长6公里。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上有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四座城楼。
古城几经沧桑,原仅存的南北两城楼原物依然,雄峙至今;而东、西两城楼历经风雨侵蚀,战乱摧残和政治运动的焚毁,曾经一度荡然无存;直至1998 年,政府依据“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规划重新修复后,四方城楼才重又配伍整齐,巍然挺立。城的四角分别有颖川、西平、孔明、长卿四座角楼。城墙外墙为青砖砌就,上列矩碟,下环城沟。
古城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街,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98年复建后,九街十八巷的棋盘格局得以再现,城内道路总长近9公里,南北主干道称复兴路,东西主干道称玉洱路。玉洱路西接著名的大理三月街的古街场。街道大都为青石板铺筑,部分用鹅卵石镶嵌,加之街中潺潺流水、街旁的老字号店铺、五彩斑斓的鲜花,与新建的巍巍五华楼交相辉映,令人叹服地重现了两朝古都的昔日风韵。政府还在计划按原样将古城全部修复,力求终使“百二河山”添姿溢彩,古城雄风依旧再现。。
大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作坊、商行、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在古城中时有所遇。尤其是白族民居,其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既是白族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一大景观。
入夜的复兴路南大街,依然是人流攘攘。本路段原来的古建筑,有的已经毁损,有的濒于坍塌。现在见到的是按照大理古国的规模风格重建的仿古建筑群,底层全是各种各样的商用铺面。店主们还在兜售着各类“文化”和诸如名声远播的白族扎染,大理石雕、草编等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品”。游人们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各店铺间,他们或大包小包地购买,或饶有兴致地记录,生怕虚了此行。
边逛、边游、边看、边说间,我们来到了位于护国路上的洋人街。
所谓“洋人街”,就是在不足200米的街巷两侧,在富有白族风格的建筑内,装修成一家挨着一家的各具特色的西餐屋、咖啡厅、酒吧间、商店、庭院式家庭旅馆等涉外经营场所。大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引来了各国的自助旅游者长时间流连陶醉于这古朴而民风迷人的美景和深邃的文化氛围之中。也正因为“洋人们”的到来,才形成了大理古城这一隅“人文景观”——洋人街。一个又一个的导游小姐和导游先生们都高举着他们手中的引导旗,把一个又一个中国的,外国的旅游团队引领到大理的洋人街。而这些旅游者都乐意而且必然要来欣赏这条别具一格的洋人街以及街上的各国“洋人”,二者互为补充,使洋人街越来越走红,越来越闹热。洋人街为大理古城的旅游市场增加了卖点。
9月的大理,虽然已过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但洋人街上依旧热闹非凡。或个人独处,或三、五相伴,或八、九成群的各国旅游者,正在度过他们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有对酌的、嘻戏的、品茗的、谈天的;也有狂的、闹的、跳的、笑的;还有在街上闲遛的、瞎逛的;他们那种如归的放松和随意,那种打量着熙来攘往游人的自然和平静如主人般的目光,根本不像是在异国他乡。在茶房或咖啡屋柔和的灯光下,他们歪斜在那古色古香的藤椅中尽情地以西方浪漫的方式品味着一个东方古国的文化和情趣。如果不是沿街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我还以为自己正漫步在一个欧洲古老的小镇上。
由洋人街这一斑足见大理旅游之全貌。
老班长的家就住在古城之中,他邀我们顺道到他家坐坐。在去他家的路上,他告诉我:大理不仅古城的韵味吸引人,那些城边边、城角角、城旮旯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香脆的螺蛳、美味的沙锅鱼、烧烤饵、鸡丝凉拌米线、筷子穿乳扇等等。他说:“今天晚点喽,明天我带你们来尝尝。”说得我不住地涌口水。
谈笑间,老孙家到了。
与大理白族古民居的建筑形式相比,他家的房屋建筑显得现代化了些。三层小楼,当中一院,小院中花香四溢。生活在这样的小院中当然比在水泥林中的阁楼内惬意得多。我羡慕老孙有这样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大理,居民都爱花,家家都养花,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大理的花犹以茶花著称。有人说:“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盖云南”。可见真正好的茶花却在大理。大理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坛,每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培养的花卉盆景摆在门前,搭成一座座“花山”。大街小巷成了花的海洋,百花竞放,香馨绕人,使古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要不然,大理何以会有“风、花、雪、月”四大景观著称于世呢?
从老孙家出来,已是夜阑人稀,沐浴在古城略带馨香的空气中,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从未有过的舒松和愉悦。
忽闻附近寺庙的暮鼓响起。这是佛对芸芸众生的一种警醒,是对灵性的召唤。大理,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佛国。她自古以来就以其深邃的神韵庇佑着苍洱生灵,从而使这片山水,这片土石都饱含着禅机禅念。神韵渗透了这里的历史,这里的文化,这里的生命,这里的一切;佛意给人们更多的宽容、博爱、自由、和谐。
大理,正以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底蕴,宽厚包容的人文气息,用苍山的伟岸,玉带的飘逸,洱海的温婉,沱茶的清香,古道的渊源,佛祖的灵性,感召着我们与她拥抱,昭示着人生的光彩和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