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年8月15日,早朝,鼓起,文武官各自站在承天门外左右两边。等到钟鸣开门后,各自按照次序进入,过金水桥,至太和门东西相向而立。司设监摆放御宝座,钟鼓司鸣鞭,鸿胪寺的官员排队站好,文武官也都排队站好,等到朱木宇坐在御宝座上时,各个官员都一拜三叩。朱木宇说道:“众爱卿请起。”
鸿胪寺的官员高呼:“谢陛下隆恩!”,各部官员紧跟着喊道:“谢陛下隆恩。”,然后站起了身,手持笏板恭敬侍立。
朱木宇身边的王承恩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然后,在鸿胪寺官员的主持下各衙门按次序上奏,在此之后就宣布了有关宁国公的事情。最后经过东林党人的一致同意,宁国公三族全被判死罪。之后又让兵部尚书祖大寿暂时管理京营,责令他恢复京营的编制,剔除不合格的兵员,重新募兵,训练。为庆祝中秋节宣布休沐10日。
很快早朝便结束了,王承恩喊道:“退朝!”等到朱木宇走后,在鸿胪寺的官员的主持下,百官纷纷离开。
就在东林党人为除掉一个大对手而暗自高兴时,远在浙江府的绍兴县,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浙江府绍兴县,从成祖时期,绍兴县就已经是浙江的商业会聚之地,浙商也是从这里开始发源。有许多有名的文人画,砚台,毛笔,宣纸以及印章都由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1628年8月20日,就在这一日,绍兴县的县衙内,浙党的领袖在此召开了一场有关于浙党未来的会议。浙党的领袖就是姚宗文。姚宗文是浙江慈溪人,时任户科给事中。而此时坐在他身边的两个人,却是内阁辅臣方从哲和沈一贯。如果杨阁老看到了这一幕一定会十分惊讶,因为一向舔他的东林党人方从哲和沈一贯居然会是浙党人。或许这就是官场吧,谁比谁更会演呢?
此时他们三个浙党的大佬正在商讨有关于击溃东林党掌握朝政的事情。大家商讨了大约一个时辰,茶水都添了五六次也没有什么结果。突然沈一贯提议道:“就我们浙党出手难免有所欠缺,不如把楚党和齐党都拉上。”
沈一贯话音未落,另外两个人就一拍大腿,说到:“就这么办。”
三日之后,以湖广人官印镇,黄燕是为首的楚党和以山东人周永春为首的齐党,都同意了浙党的要求,准备一起向东林党发力。他们约定好由担任吏科给事中的周永春率先发力,其余人战略跟进,目标是兵部尚书祖大寿。
朱木宇在这些日子里也没有闲着。耗费了50点天命值,查了很多,前世明朝的人的资料。他想要看看到底有哪些人在这个平行空间还存在,有哪些人并没有出现,有哪些人适合招揽,有哪些人成为了敌人?
还别说,这一番探查下来,他还找到了好些个厉害的人物。这些人有毛文龙,方以智,徐渭,李贽甚至还有俞大猷。
毛文龙,徐渭,俞大猷都是上等的将领,而方以智和李贽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特别是李贽,他的思想最接近现代的思想。
在明末时期顽固的儒家思想,经过了心学的冲击,已经冲破了封建的藩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明末有一场科举考试中有一个状元用西厢记来举例,然而西厢记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网络小说,是各类文学家,老师看不上的。而李贽的思想推行后方便朱木宇打开海禁,进行下一步的大航海计划。这些人才都是朱木宇不能放弃的。在搞完东林党之后,这些人都要一一扶持上台。
朱木宇还和魏忠贤通了气,暗中支持他再次把东厂给先重建起来。但是却不在朝堂上通知百官,如果在朝堂上宣布这件事很容易遭到百官的反对,到时候他们又会利用文人的优势,说一些难听的自以为是的话。所以,朱木宇决定先暗中让东厂发展,等到东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次性把一些反对的声音直接掐灭。当然,在掐灭他们后也要拿出合适的理由使天下人信服。
朱木宇相信浙党,楚党,齐党等人也不会放过这一次好机会或许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正当这几日东林党人弹冠相庆,为自己打败一个顶级的勋贵而自豪、骄傲时,这一事件最大的功臣欧阳一敬的心里却十分的平静,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高兴和激动很久的事情,在他看来,有了东林党的神助攻,击败区区一个国公,只是一件小事情。
现在的他在一边搜集着资料,一边从容不迫地写着属于自己的奏折,他就像是一个百战的将军,在从容地指挥着自己的军队。笔走龙蛇间,仿佛又有一个大敌从天空中坠落,当他将毛笔收起挂在笔架上的那一刻,身上仿佛散发着烈烈朝晖。没错,那个男人又在属于自己的疆场上奔驰。如果那些东林党人知道,这些天陆炳手下的人一直在源源不断的给他输送着关于兵部尚书祖大寿的资料,或许就不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了。
1628年8月25日,早朝,鼓起,文武官各自站在承天门外左右两边。等到钟鸣开门后,各自按照次序进入,过金水桥,至太和门东西相向而立。司设监摆放御宝座,钟鼓司鸣鞭,鸿胪寺的官员排队站好,文武官也都排队站好,等到朱木宇坐在御宝座上时,各个官员都一拜三叩。朱木宇说道:“众爱卿请起。”
鸿胪寺的官员高呼:“谢陛下隆恩!”,各部官员紧跟着喊道:“谢陛下隆恩。”,然后站起了身,手持笏板恭敬侍立。
朱木宇身边的王承恩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然后,在鸿胪寺官员的主持下各衙门按次序上奏,汇报完了最近的一些事情后。有一个身形瘦削,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男子出列施了一礼,大声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