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州城出了个间谍的消息传遍了全军,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但事实就是那间谍在敌营活得滋润,麟州将士根本没法出城,更谈不上诛杀此人了。
这让麟州将士都懊恼不已,却毫无办法。
三天之后,麟州知州卫居实再次召集所有将领会谈,其中,包括了杨国。
“好了,各位都到了,那么汇报一下吧,最近的战况。”卫居实坐于东首,身罩一件石青葛纱褂,腰佩三色碧玉。
卫居实的脸色好了许多,这三天的事项少了许多,让他终于能够闭眼睡会觉了。
“党项人一直在驻扎的营地中。”
“未有攻城之举。”
......
这些消息,卫居实早就知晓,再听闻只是点了点头,眼神划过坐在末尾的杨国,从衣袖中掏出一封密信来。
“这是城外的都头杨尽传来的信。”
听到跟自家大哥有关,原来兴趣缺缺的杨国一下来了精神。
各位将军也都挺起了精神,对于这派出于的百人,他们都寄予了厚望。
若是这百人被党项人灭了,对麟州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灾难。
“信中写道。”
“斩敌一百余人,未损一人。”
卫居实笑了,这一笑,笑得舒坦,笑得解气!
“好样的!”
“不愧是我麟州子弟!”
“都是麟州勇士!”
满桌子的将军校尉都沸腾了,那一张乌木所制的上好桌子被拍得咚咚响。
对此自己的名贵乌木桌被拍得咚咚响卫居实没有丝毫介意,反而笑得很开心。
那日他忧虑水源之时,连那端砚都砸,这张桌子根本算不上什么,今儿个高兴!
杨国听知州所言松了口气,还好啊,他那大哥总算是没有跟党项人肉搏。
“好了,此次杨尽有大功,杨国亦有出谋划策之功。”卫居实笑着,在他眼里,这个杨家小四郎真是越看越顺眼了。
“不敢当,为了麟州百姓,小子定当竭尽所能。”杨国知道这时候要说点客气话。
“好了,有功就是有功。”卫居实知晓杨国的秉性,这小子,就不是个谦虚的主。
第一次见到他这个知州都敢说他不读兵书,这等人能是个谦虚的人么?
“各位,捷报可喜,那间谍之事,又是如何?”一个老将欣喜之余提出了此事。“估计就是此人透露了麟州缺水的事情,差一点害死了整个麟州的人。”
此话又让整桌武将都沸腾了起来。
“此人真是麟州的耻辱啊!吾欲杀之而后快!”
“此等奸细,老夫我恨不得把他抓住,生吞活剥了!”
“谁不想杀他?老朽现在就恨不得策马出城,斩他于刀下!”
“我恨不得一箭把他脑袋射爆!”
......
一众武将纷纷表态,虽然言语听在耳朵里豪气十足,嫉恶如仇,令人钦佩。
但说到底,这不是还是打嘴炮么?
杨国挠了挠发痒的屁股,撇了撇嘴。
“既然各位将军都如此想杀他,那小子明日就代劳了。”
杨国的声音很小,但是却一下子从众多咒骂声中脱颖而出。
这众多武将的声音虽然嘹亮,喊打喊杀,但这些话语中都有着各种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
“梦中遇见......”
“假使......”
“若是出城......”
而杨国的话中说的是。
“明日。”
“臭小子,你在说什么鬼话呢?看你出城之计大获成功的份上,就不计较你说胡话了,赶紧闭嘴。”一个将军已经觉得杨国有点真材实料了,但话还是不能乱说的。
现在这里坐着的岂是寻常人物?
在这些人物面前,话更不能乱说。
“哼,小子竟敢如此口出狂言,若不是你马上功夫比老朽还深厚?老朽骑马杀敌之时你都还没出生呢!”那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冷哼一声。
杨国并未介意,只是朝着东首的卫居实拱了拱手。
“大人,等我明日杀掉那间谍为众将士泄愤之后,党项人会继续攻城,烦请守城将士们都做好准备。”
卫居实正在消化着杨国所言,沉吟了一会后他做了决定。
“好,那我就等着明日一观小四郎之计了。”卫居实站了起来,吩咐各位将士都做好准备后就散会了。
众多将士都在议论着杨国这个臭小子说胡话,他们可不是什么文人习惯在背后戳笔杆子。
他们骂杨国的时候,杨国就在他们身后,那骂人声音直接传进杨国的耳朵里。
就不能背着我骂么?杨国走在廊下苦笑着摇了摇头。
“杨国。”
沉闷的喊声从背后传来,让杨国停下了脚。
扭头一看,灯烛整齐排布的走廊下,有一魁梧身影。
正是那向来看杨国不爽的振威校尉,项从东。
“项大人,如要你想要骂小子的话,直接跟在小子背后骂就行,小子赶时间回家睡觉。”杨国拱了拱手,颇为无奈。
这项从东难不成还叫住他把他骂一顿不成。
“哼,如果你真的斩了那间谍的脑袋,我项从东的脑袋,就归你了。”项从东冷哼一声,推开在走廊上的杨国,大步离开了。
那壮实得像个碾场石磙般的身影在地上拉出老长的影子。
杨国甚是不解,这项从东是完全不信自己么?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
再说了,我要你脑袋干嘛?
杨国整理了一下被推乱的衣襟,走在烛火之下离开了知州府。
。。。。。。
知州府内灯火通明,城外山谷中则是没有丝毫火光。
在荫蔽的角落,杨尽啃食着冰冷的干粮,那干粮的碎渣粉末掉下来落在斑驳的藤甲之上,杨尽低下头在藤甲上吸了吸嘴。
这嚼起来都硌牙的干粮杨尽却吃得很香。
人逢喜事吃得香。
这三天的战果,就是让杨尽自己都不敢置信。竟然能取得这种战果还让自己率领的百人未损一人。
如果有人三天前告诉杨尽他能做到这一切,杨尽自己都不信。
但事实是他做到了。
凭借着那一首远远算不上诗的诗。
“藏身山谷,偷偷摸摸。
敌来我逃,逃得要快。
敌走我追,暗中放箭。
无论如何,不刚正面!”
这几天,杨尽不知道翻了多少次纸条,这首诗他都背下来了。
即使如此,每次行动前,他还是要看一遍这首诗。
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
真像一道做不完的阅读理解。
杨尽对自家的四弟是越来越信服。
唯一搞不懂的就是,这首诗的诗名,为什么叫。
“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