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城是一座小城,城外有一条湘河由南往北流过,因此而得名。
城区沿河而建,东西短而南北长。一道5米高的城墙围绕四周。城内仅有东西,南北二条以大块青石条铺砌的主路,分别连接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中西城门直接开在湘河码头不远处,货物一出码头就可以进城。
城中有知县一名,衙役捕快若干名。城外北面有驻军,有一营之数200人,由巡检负责维持临湘城及周边的治安。
城中住户不超过2000户。居民人数约5-6千人。城中居民大多数是靠着湘河生活。临湘城地处湘河沿岸,河上商船穿梭往来。西城门外的数个码头,每天都有不少船只在此补充食水与饮食,还有城中所需货物也是由船只运送而来。所以临湘城人只要能吃苦,在码头上总能找点活干,混口饭吃。
当然还有不少人,早出晚归的在县城周围十里范围内农作。他们以务农、打猎为生,城外广阔的田野与深山,是他们的家庭收入来源之地。
在城内除了二条主路上的大宅、商铺、酒楼比较整洁外,主路以外都是一些歪歪斜斜的小巷子。这些巷子完全是由道路二边的房屋随意搭建后,留出来的空隙所形成的。这些巷子里的房子,大多是老旧破烂,只能勉强住人。巷子里行人并不多,道路也无人修缮。加上临湘城的天气,长年多雨水,土路上泥泞湿滑。让人感觉非常压抑。
耿天佑的家,就在城东的登良巷里。这条巷子住有数十户人家,布局都瘥不多。沿着巷子建一道高不过一米多的土围墙,中间开了一个小门。进来以后就是一个小院子,正对着一排三间屋子,那是堂屋和卧室。两旁还有厨房、杂物间等小房子。
武馆离家并不远,一刻钟就能走到。这也是耿天佑选择在聚英堂学武的原因。
耿天佑刚一进院子,就大喊一声:“阿爹、阿娘,妹妹、我回来了!”
推门进入堂屋后,就看到“妹妹”白静宜正在堂屋里的桌子边绣花。
白静宜听到他的说话声,连忙停下手中活,站了起来说:“哥,你回来啦!”
“妹妹”白静宜今年14岁,和耿天佑同年,但并不是亲生的。白静宜是父亲在外面捡到的,见她可怜就收养了回来。后来白静宜长大了一些,阿娘看白静宜长相也算标致,于是打算给自家儿子当媳妇。于是对外宣称白静宜是童养媳,就等耿天佑成年以后成亲。
于是静宜就跟阿娘白无双一个姓,但是二人在家里暂时用兄妹称呼。
可能静宜懂事得早,所以这几年见到耿天佑总是有些脸红。不过耿天佑自己倒是并不在意,而是把她当亲妹妹一样照顾。从小以来,凡是自己有的,一定也要分她一份。而且还央求阿娘教静宜读书识字。说来也奇怪,耿天佑的启蒙就是阿娘来教的,父亲很少过问。
“静宜,你今天学业如何?”耿天佑微笑的问到。
“阿娘今天教的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白静宜答到。
“那你明白意思了吗?”耿天佑追问道。
“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静宜回答道。“对吗?哥?”
“不错,继续努力哦!”耿天佑笑了笑,摸了摸静宜的头。
“哥,你也要努力呢!说不定咱们家过几年,能出一个将军。”白静宜笑着低声回答道。
耿天佑走进左边的房屋,屋里摆有二张床。房间不大,所以只见父亲正坐在靠窗边的一张小桌前看书。耿天佑连忙上前行了一礼:“父亲,我回来了!”
听阿娘说过,耿家早些年也曾是中京城的官宦世家。只是得罪了权贵,被罢官夺职,还赶出了京城。至于为什么到了临湘城,阿娘也没讲。父亲也从来没有提过。
父亲饱读诗书,但在临湘城并无用武之地。加上不懂商贾之术,家中积蓄越用越少。父亲也因此得了一场大病,身子差了许多。后来就在城中的城隍庙前,为别人代写家书赚点小钱。虽然家中贫困,但人穷志不穷。耿家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每天都要向父母请安。待人处世,也要按照圣人之言来要求自己。
父亲抬头看了他一眼说:“我们刚吃完饭,你娘在厨房里收拾,你去帮把手!”
“是,父亲!”耿天佑回答了一句,就退了出来。
耿天佑来到前院厨房里,只见阿娘正在用石磨磨粉,他连忙接了过来说:“阿娘,这些小事让静宜去做就好了。您不要累了身子!”
“没事的,就一小袋玉米粒。你刚训炼回来,别太辛苦了!”阿娘微笑的回答,并顺手帮耿天佑擦了擦头上的汗水。
“阿娘,我不累!”耿天佑连忙说。
“傻孩子!”阿娘摸了摸他的头。就搬过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他磨粉。阿娘随身总带着一串小佛珠,于是开始默默念经起来。又拿出几个碗来,一双筷子叮叮咚咚的敲着。不知道为什么,耿天佑每次听到这些轻脆声音,感觉心情平静,说不出的放松。一天的烦闷与疲劳也都消失了。
父亲与阿娘的年纪相差很大。父亲四十多岁,而母亲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而已。阿娘虽然长年家务劳作,却见不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大家都说白娘子和18岁的姑娘没什么区别。不过耿天佑更知道,其实阿娘是棋琴书画样样精通,甚至比父亲更学识渊博些。在家中,虽然父亲是一家之主,每当阿娘发表意见时,这时候父亲都会完全照做。说得上是言听计从。
过了一会儿,阿娘的敲击声停了下来,耿天佑回过神来,才看到玉米粒已经磨完了。
耿天佑和阿娘又聊过几句以后,说:“阿娘,我要出去做事啦!”。
“这孩子又去听说书了。”阿娘宛然一笑,又叮嘱道:“早些回来!今天是你的生日!”
===================
醉仙楼在临湘城的东西主道上,是知县老爷小妾家的亲戚开的。是临湘城中唯一的高档酒楼。酒楼有二层,楼下数十张台子接待散客,楼上则全是包厢。如果在醉仙楼设宴,是城中最高的礼遇了。
酒楼不算新,甚至还有些陈旧,但却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这里的厨师,都是一代传一代的手艺。味道是本地最地道最正宗的。醉仙楼的河鲜非常有名,都是当天早上渔夫捕捞售卖的,保证非常新鲜。加上独特的刀工手艺,凡是路过临湘城的人,都会来这里品尝一回。
醉仙楼一楼的中间,设有一个高台。每日中午,必有一位说书先生在此说书。通常讲些才子佳人,豪侠义士或者山精鬼怪的故事。来酒楼的用餐的客人除了饮酒吃饭外,还可以免费听上一场说书。加上这里的消费并不高,所以算是物超所值。
现在正是午饭时分,酒楼里用饭的客人非常多,几乎上是座无虚席。
耿天佑从懂事开始,就听说醉仙楼每日都有说书。所以他每日中午必来此地听书。久而久之,一些故事都能背诵如流。比如天地玄黄,鸿蒙初开。卿本佳人,奈何从贼。红颜薄命,公子多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等。
不过刚开始,他可进不了酒楼,只能站在酒楼外的拐角处,竖着耳朵仔细的听。后来长大后,老板看他经常来,又口齿伶俐而且长相不错,于是让他兼职做伙计。虽然没有工钱,但是管一餐晚饭,还能近距离的听书。耿天佑觉得这非常值了,所以每日必到,风雨无阻。
今日耿天佑来到醉仙楼前,看到一位伙计刚招呼完客人,连忙走上前去喊道:“小桂哥!”
小桂哥回头一看,说:“是天佑啊,今日来了一位新的说书先生,要讲孙悟空大闹天宫!”
“那我可要好好听听了!”耿天佑兴奋的说。
他走到柜台旁,熟练的拿出一块毛巾往肩上一搭。开始跑前跑后,迎来送往,抹桌收拾,端酒送菜起来。
只过了一会儿,从后堂走出一位老先生。那老先生抖了抖几乎要垂到眼下的长白眉,咂咂嘴巴,清清嗓子又握住折扇踱了几圈,一屁股坐在高台上摆放的高椅上。将面前桌子上的镇木一拍,待酒楼里吃客许多目光皆投过来时,才吐一口气悠悠然开讲:
“很久以前,花果山水帘洞诞生了一位美猴王。他为了寻求变换多样的本领,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半个时辰后,一声镇木声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讲!”。那老先生结束了今天的说书。
耿天佑上一次听到的神仙故事,名字叫蟠桃盛会。讲的是齐天大圣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今天的这个故事却是讲蟠桃盛会之前,着重讲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来历和学习法术的经过。他听得热血澎湃心情向往,心想如果自己能学会七十二变多好。又想到一个筋斗云,能飞十万八千里。结果跑堂时几次差点撞在桌上,打翻碗筷。看得掌柜直摇头。
耿天佑看到老先生讲完正准备离开。连忙追上前去,一鞠身说:“老先生请留步!小子有事请教!”
“哦,你有何事?“老先生似乎并不奇怪有人会拦路。
“老先生,我想知道,这世上真的有仙人吗?“耿天佑好奇问道。
“应该有吧!”老先生头都没抬的说。
“那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见过,书上也从来没写过呢?”耿天佑追问到。
“仙凡有别!仙人不想让人见到,就肯定见不到。就算见到了,你不认识也枉然。”老先生摸着胡子微微摇头道。
“那神仙的故事为什么会在人间流传呢?仙人的事,凡人不是不知情吗?”耿天佑追问道。
“仙人首先也是人,没有人天生为仙的。所以仙人的后代自然会将祖先的一些事迹,传世下来!”老先生一本正经的说道。
“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仙人的后代,成不了仙,结果变成了凡人。然后他们把故事给传了出来?”耿天佑又追问道。
“这很正常吧!咱们汉朝以孝道治天下。崇敬祖先有什么好奇怪的?”老先生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老先生,我再问一个问题。真的有妖魔鬼怪吗?”耿天佑又换了一个话题。
“我听说沿海城市,经常会受到一些巨大的海怪袭击。那些海怪应该就是妖。不过又听说,很多妖族善于伪装,与常人无异。所以就算见到了你也分不出来!”老先生大方的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说了出来。
“那魔鬼呢?在哪里能见到?”见老先生说话痛快,耿天佑继续追问道。
只是老先生一听到这句话,立刻脸色一沉,瞪着他说:“年青人,你想要害死我吗?本朝法律,如果与魔有关连,全家抄斩。我老头子还没活够呢。我不知道,你也别问!”说完,老先生把手伸到耿天佑面前。
耿天佑一楞:“老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问我这么多,难道不应该给钱吗?我刚才说的,可是比我说的书要多多了!”老先生瞪着他,大声的说。
耿天佑连忙在身上摸了半天,才找到二文钱。不好意思的递了过去说:“老先生,我在醉仙楼只是一个兼职伙计,没有工钱。。。”
“年青人,不要总想着神怪志异。凡人想成仙,无异于一步登天,你还是做个老实本份人吧!”老先生把钱一收,气鼓鼓的转身就走了。
这句话恰恰说中了耿天佑的心窝里。从第一次听蟠桃盛会起,后来他不止听过十多遍。他对齐天大圣的72变非常好奇,对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非常向往,更向往的是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对鬼神之说也是将信将疑。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今天的说书先生有些奇怪,妖魔鬼怪,在世人的理解中。妖怪是一个词,魔鬼是一个词。都说魔鬼是人死了以后的另一种形式。但这一位却说魔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听他的意思,明显魔和鬼不是同一种事物。魔和妖一样,也是一个种族。而且刚才老先生说出了妖族二字,要知道以前大家可没有,把妖当成了一个种族来看的。
耿天佑从来都是一个爱好思考的人,想到这里,他总觉得老先生并不是那么简单,应该还知道得更多的信息。
于是他见老先生收拾离开,于是和掌柜告了假,偷偷跟着老先生来到一家客栈,看到老先生住下后,连忙找客栈伙计一打听。伙计也不知道老先生不知道从哪里来,只是刚来临湘城一天而已,也不见到他有什么异常。耿天佑见问不到什么情况,只好返回醉仙楼干活。忙到二更天醉仙楼打烊,在后厨简单吃了一些剩饭后,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中,父亲与静宜都已经早早睡觉了。只有阿娘在堂屋里点着灯正等着他。
阿娘见耿天佑回到家中,连忙说:“天佑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给你煮了一碗面,加了一个鸡子。”
“今天是你的生日!”阿娘补充道。
一会功夫后,阿娘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多谢阿娘,只是我不饿,还是留给静宜吃吧!”他推辞道。
“傻孩子,这就是给你准备的!”阿娘笑着说。“我的天佑长大了,过了今年,明年你就能和静宜成亲了!”
“娘!”他没想到阿娘竟然会说起这件事。自己将来可是要参军打仗的,娘这是在给耿家留后啊。
“快吃吧,别凉了!”阿娘又催起他吃面。
耿天佑只好边吃边说起,今天在醉仙楼听到的故事。阿娘只是安静的听着,没有说话。只是当他说到他与老先生的对话时,阿娘的脸上突然有些怪异的神情。而这时父亲已经下床,来到了堂屋。
父亲听到了耿天佑在堂屋说话,他说:“那个老先生是有些奇怪!我早年为官之时,也曾听说过魔。有没有魔族,其实并没有定论。只知道魔善于蛊惑人心,中魔的人往往并不自知。但是行为处事,异于常人。在朝廷里有一个天机阁,那些人非常神秘,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们是专门处理与魔相关的事务。天机阁在天下都布有耳目,一旦发现有与魔相关的迹象,他们就会出动。他们拥有皇上赋予的特权,可以调动所在州郡的官员、差役与兵士。他们处理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凡是有魔有关的人与物,一律处决和销毁。三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三品以上也可以先收押,再带回京定罪,权力非常的大。虽然被处决的人大多是无辜或者被牵连,但是天机阁却是宁枉勿纵。”
父亲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说:“南汉朝的法律里,其实并没有与魔相关的条款。因为这些都是秘密行动,根本没有任何记录。还有,是否真的中了魔,完全是天机阁说了算。天佑,如果你遇到与魔相关的事,则要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千万不要牵连进去,不然小心性命不保。听清楚了吗?”
父亲非常郑重的说完了这番话。
耿天佑连忙满口答应了。这时父亲又开始讲了一番建功立业的大道理。
不过阿娘却说:“天佑,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天塌下来,有爹娘给你顶着!”
父亲连忙接口说:“对对对!听你娘的没错。男儿志在四方,不要象我与你娘一样,困在这里。我与你娘都求过上天,保佑你一世平安!”
三人一直讲到三更天,才各自回房睡觉休息了。
次日三更天,天还没亮耿天佑就轻轻的起床了。家里地方小,所以他和静宜其实睡在一个屋里。二人的床用一块布隔了起来。
洗漱过后,他到巷子东边一处水井,打来一桶水。接着用昨天磨好的玉米面加上一些高粱粉兑水和面、揉面。等到揉成细致有弹性的面团时,就放在一边。接着他架起一个大锅,放上一个大蒸屉。点火烧热水,开始蒸窝窝头。
街坊邻居们不少人是在码头干活的。几个窝窝头,就是一早上的食物。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也只有男孩子和做苦力的人,才会在早上吃这个。一般人只会熬一锅很稀的杂粮粥,当做是早餐。还有耿家人的早餐才全是窝窝头。
做窝窝头的主意,是耿天佑提起的。他刚开始学武的时候,天天早上都饿着肚子练。那碗杂粮粥,一泡尿后就饿了。不过父亲是非常反对的,说君子远庖厨。不过阿娘却很支持。于是父亲购置了大铁锅和蒸屉回家。好在窝窝头做起来简单,耿天佑很快就学会上手了。
耿天佑每天在天亮前,会把10屉窝窝头蒸好。除了自己家里留几个,阿娘在巷口摆摊售卖一些,还有一些被带到武馆卖给师兄弟。一个窝头一文钱,由于用的玉米和高粱,都是在码头仓库里快要发霉的,所以成本并不高。一天大概能赚到十几文钱。这些钱都交给了阿娘,贴补家用了。
=========
醉仙楼说书的老先生,一共说了十天以后就离开了。耿天佑每天听书都非常的认真。尤其是孙悟空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豪情壮志,深深的激发了他。连带着这些天的练功,比往日更加刻苦些。。
这十天里,耿天佑也跟踪过老先生几次。对于老先生上次要钱的事,他耿耿于怀。不过除了看见老先生去过城东的一个土地庙以外,就再没异常了。这个土地庙在临湘城很有特色。一般土地庙中,会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也有单独土地公公的。临湘城的土地庙里却只有土地婆婆。本地人谁也说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就这样的。那老先生还在土地庙里住了一晚,然后就离开了。有趣的是,耿天佑还跟踪到那个老先生,偷偷的看父亲在城隍庙代人写信,不过也只是观察了一会就离开了。
对耿天佑来说,日子仍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上午武馆锻炼体力和练习刀法,中午到晚上在醉仙楼兼职伙计,可以听书和免费晚餐。晚上回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