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护理细则
1.春季要谨防流感
糖尿病病人应随时依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糖尿病患者长期或间断高血糖使血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后病情相对普通人发展更迅速。如寒冷可引起血管痉挛,使血流缓慢,诱发心脑血管疾患;寒冷还可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冬末春初,乍暖还寒,气候变化多,常常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便有冷空气来袭,大幅降温,此时如果衣着不当,特别容易着凉感冒。另外,流行性感冒也是在春季高发。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普遍较弱,首当其冲地成了感冒的高发人群,而任何感染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不利的,因为感染会造成血糖控制难度加大,病情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注意保暖。部分抵抗力差的糖尿病患者,必要时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2.控制体重从春季开始
冬天人们多数窝在家避寒,所以是特别容易长胖的季节,期间又经历了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不少,而超标的体重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根源。当春暖花开时,患者就应该走出房门,制定一个运动减肥计划,并坚持进行。
3.身体检查势在必行
冬季气候寒冷,外出不便,不少糖尿病患者因此懒得上医院看病,加上春节期间难免进食大量高热量食物,此时,你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降糖药是否足够?血压控制得怎么样?血脂高不高?这些疑问都必须在春天里尽早解决。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一个冬天平均血糖水平,如果未达标,则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冬天气温低,全身血管收缩,血压较其他季节要高。春天气候转暖,血压比冬天略有下降。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当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17.3/10.7kPa)以下,如果高于这个标准,则要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患者还应该去医院查一下血脂,看看自己的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指标有没有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没有升高,如果数值超过2.6mmol/L,就要警惕了。血脂升高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4.足部护理很重要
春季天气渐暖,平时脚汗较多的人容易患足癣。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足部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均可能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当穿着宽松的棉袜和棉布鞋,并每天检查足部,天天换洗袜子。如发现有皮肤小破损,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以免小病酿大祸。
夏季护理细则
1.夏季早餐不宜喝粥
夏天炎热,易导致食欲下降,很多患者选择了更容易消化的稀饭。但最好别选择在早餐期间吃粥,连杂粮稀饭、南瓜稀饭也最好别吃。道理很简单,稀饭吸收消化太快,吃下去很快产生血糖高峰,对控制血糖十分不利。早晨应该是吃饭最少、吃药最多,运动量也应该是最大,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降低早餐后的血糖。所以,早餐尽量吃一些难消化、吸收慢的食物,既耐饿、又可延缓糖分吸收。
2.不可随意停药减药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夏天虽然血糖水平相对其他季节较低,但是患者绝不可以随意停药或减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吃药,按时检查。
3.吃对水果很重要
夏天是各种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患者应该抵制住诱惑,忌猛吃水果。但是,对于血糖控制平稳的糖尿病患者,适量科学地进食水果,不仅可以享受美味,还可以补充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另外还需注意吃水果的种类,高糖量水果不宜进食,糖尿病人应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吃水果的时间也有讲究。糖尿病患者最好在两次正餐之间或睡前吃水果。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吃冰淇淋。
4.被蚊子叮了别乱挠
夏季最恼人的不仅是高温,还有蚊虫。糖尿病人在外出时,应提前在皮肤上喷涂驱虫剂或防蚊剂。如果不小心被蚊虫叮咬,局部瘙痒明显,可以涂抹清凉油、花露水等,千万别胡乱抓挠,以免引发感染。夏天出汗较多,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选择吸汗、透气、清凉的衣服,如纯棉衬衫等,同时还应该注意皮肤清洁,做好防蚊、避蚊的工作。
5.穿凉鞋要保护好脚趾
夏季糖尿病患者选择凉鞋时,应该尽量选择脚趾不外露且宽松合脚的凉鞋,女性患者尽量不要选择凉拖鞋。任何足部的小损伤稍不注意,都有可能恶化。
6.别等渴了再喝水
糖尿病患者必须养成“定时饮水,不渴也饮”的好习惯。除了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该达到1000~1500毫升左右,少量多次饮水,并且以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或淡茶水为宜。
秋季护理细则
1.早睡早起
秋天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们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早睡早起。初秋天气变化无常,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最易感冒,这时老年患者应及时增减衣服,谨防感冒。
2.注意血糖波动
秋天,人们食欲增加且秋季瓜果很多,如糖尿病患者贪嘴,不注意控制进食的总量和种类,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其次,秋天的寒意会刺激交感神经,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患者应该注意血糖的变化,有家用血糖仪的患者,经常进行自我检测。
3.多吃水分充足的食物
秋季天气干燥,而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燥热的体质,对干燥更为敏感,故应注重防燥。因此,秋季饮食应以甘淡滋润为主。梨、柑橘、荸荠、枇杷等秋令水果都有很好的滋阴润肺功效。萝卜、黄瓜、冬瓜、花菜、白菜等应时蔬菜性质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其所含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纤维素可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4.喝水遵循量少次多
解除干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但是提醒患者的是开水、牛奶、果汁饮料等流质应量少次多的饮用,切忌一次大量、快速的喝水,健康的喝水方法才可养阴润燥。秋季还应少吃生冷、辛辣、油炸火烤的食物,如葱、姜、蒜、烤羊肉、炸鸡腿等,以免伤津耗液,加重秋燥的各种症候。
5.适当运动
秋高气爽是运动的好时机。适当的运动可使人体上下之气贯通,脏腑功能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有利于控制血糖稳定。因此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运动项目,如慢跑、瑜伽、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老年患者最好有人陪同,防止低血糖发生。
6.愉悦心情
俗话说秋天容易犯“秋愁”,深秋凋零的景象,容易使人情绪不稳,糖尿病患者血糖也易随之波动。患者在情志方面要保持安宁,切忌急躁易怒,注重收敛神气。患者可通过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活动,如品茗、下棋、练书法、吟诗颂词、赏花、绘画等怡情养性,保持心情愉悦,以利于血糖稳定。
冬季护理细则
1.节制饮食
糖尿病人本来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更旺,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食谱,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类食物,忌食糖及甜糕点,有饥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类、肉类等,多吃些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
2.积极防止感染
糖尿病人本身就是胰岛素不足或抵抗,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身体产热不足,常常怕冷,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在冬季遇气温下降时,容易患呼吸道、皮肤、尿路感染等疾病,甚至成为危害生命的因素。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洗澡,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患有牙病及时治疗;积极治疗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以消除发生肺炎的隐患。
3.稳定情绪
情绪波动,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内在联系,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故病人要学会控制情绪。
4.注意足部保护
糖尿病人,多有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经病变,造成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障碍和局部感觉迟钝,足部的皮肤破损或足癣感染等,均可发展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成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坏疽,有时被迫截肢或感染扩散到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故糖尿病人应穿宽松的棉鞋,经常换袜子,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每晚以不高于40℃左右热水泡洗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冻伤、冻疮的发生。
5.防寒保暖工作做足
寒冷刺激,可使体内儿茶酚胺物质增加,促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故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
6.坚持适当的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健身锻炼,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调节血糖、稳定情绪是十分有益的。
7.注意血糖监测
当天气突然变冷时,糖尿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虽然能够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但同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还会抑制胰岛素分泌,会使糖尿病人血糖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不易控制。加上气候寒冷,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如果能经常监测血糖,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的调整。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检测要勤,一般认为,病情较轻者可半个月检测1次;病情较重者可3~5天或每天检测1次,并经常与医生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