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十大常见误区
针对糖尿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有饮食、运动和药物三大类,对于药物治疗很多糖友都不是很了解,甚至是基层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下面列出经常出现的用药误区,便于患者更科学的用药。
误区1:已经确诊马上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从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运动、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以及减轻体重做起,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2: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口服降糖药之所以分为多个种类,就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用药需求,因此,不同年龄、体型、健康状况的患者应该根据药物机理使用。
误区3:根据自己感觉判断病情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一些2型糖尿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必须通过专门的仪器检测才能精确的得知病情发展程度。临床实践中,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需不需要吃药不是患者自己说了算,而应该根据科学的数据判断。
误区4:同类药物合用
本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五大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格列本脲)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加重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严重的低血糖。
误区5: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服用2周以后才开始起效,4~6周以后降糖作用才能达到高峰。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6: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例如有些患病多年的糖尿病人,用格列本脲(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听别人介绍二甲双胍不错,买来服用后不久,就导致肾损害加重并出现了“乳酸酸中毒昏迷”。这就是不根据自身情况,胡乱用药导致的严重后果。
误区7:忽视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原本的用药已经失去了疗效。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8:仅靠中医医治糖尿病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办法根治糖尿病。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误区9:加大用药量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以为多服几粒没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10:擅自停药
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甚至发展到出现并发症的程度。
远离加重糖尿病病情的药物
针对糖尿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有饮食、运动和药物三大类,对于某些药物的利弊很多糖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基层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下面列出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的几类药物,便于患者更科学的用药。
1.利尿剂
长期大剂量服用利尿剂不但能引起低血钾、高血尿酸等不良反应,而且对血糖、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利尿剂可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促使人体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糖激素,它被抑制或产生抵抗时,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增加控制糖尿病的难度。其次,排钾利尿剂可使患者的血钾浓度降低,而低血钾可干扰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运,导致血糖升高。第三,患者若长期使用利尿剂还可引起体内脂肪分解,导致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升高,并促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攀升,由此可引起或加重患者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增加合并冠心病的危险。
2.二氮嗪
二氮嗪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增强周围血管扩张药,用以治疗严重的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因其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并能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肝糖原异生及改变外周对胰岛素的利用,其副作用较噻嗪类利尿剂更常见、更严重,甚至被用于治疗一时没确诊的或手术没成功的胰岛素瘤。应用本药治疗严重的妊高征时,易通过胎盘,长期服用可致严重的新生儿高血糖,以致需要用降糖药物治疗。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在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中,其抑制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较强,另外可减少肝脏、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但总的来说,引起显著高血糖的不多见。另外重要的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导致低血糖,且使发生的低血糖不易被察觉。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又称类固醇糖尿病。其作用机理包括增加糖原异生、减少外周对葡萄糖的摄取,在受体及体后导致胰岛素抵抗,及刺激胰岛A细胞致胰高血糖素增加,糖原分解加快,使肾糖阈下降。所有糖皮质激素均有致糖尿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时间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如每天服用泼尼松50毫克以上易致病。类固醇糖尿病发病迅速,病情轻重不一,在多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低减,叫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升高不显著,但糖耐量曲线明显异常;血糖、尿糖升高不成比例,因激素可使肾糖阈下降;偶可致非酮症高渗昏迷,但酮症酸中毒少见。
5.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
大多数避孕药内含有两种有效成分,即雌激素和黄体酮。这些成分通常不会使糖尿病恶化。如果你患有外周血管病,那么避孕药就可能增加血液凝固的可能性,诱发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由于目前在避孕药里所含的雌激素剂量要比以往缩减,所以这种情况不像以往那样容易出现。然而,抽烟或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出现外周血管病的危险较大,为了减少或避免带来的外周血管病的危险,必须使你的血糖水平处于控制之下,同时不要抽烟。
6.链脲佐菌素
链脲佐菌素用于治疗恶性胰腺癌,特别是胰岛细胞瘤,可损害胰岛β细胞,引起的糖尿病临床上似1型糖尿病,也经常在制作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中应用。
7.环孢素
环孢素为免疫抑制剂,用于防止1型糖尿病的进展,但它同时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且为剂量依赖性的。机理是直接的β细胞毒性作用,但有的研究认为胰岛素的抵抗是其机制。
8.苯妥英钠
中毒剂量的苯妥英钠能引起高血糖,但治疗剂量不会。使用苯妥英钠后,人体胰岛素释放减少,葡萄糖刺激引起胰岛素水平下降。但其引起的糖耐量低减并不常见,也不严重。
不宜口服降糖药的几种情况
用降糖药控制病情,是绝大多数糖尿病人控制病情的主要方法,但是糖尿病人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也有很多。这些情况包括: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由于口服降糖药药效发挥时间较长,使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急救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因此最好不用降糖药。
2.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凡是发展到 Ⅲ期或 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孕妇及哺乳的女性
孕妇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另外,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哺乳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4.1 型糖尿病人
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需要两种口服降糖药配合使用,胰岛素注射也不能擅自停用。
5.肝、肾功能不全者
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在体内的残留物质,或是经药物作用后排出的毒素全部都需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6.其他急症
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居家使用口服降糖药注意事项
除少数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必须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外,大多数患者,都应该在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的基础上,口服一些降糖药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在目前来说,糖尿病还是不能根治的终生性疾病,要坚持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必须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家庭用药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口服降糖药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较高时使用,不能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免因无效而贻误病情。
2.定时定量遵医嘱服用,须作服药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名、剂量及增减情况、服法、服药后反应、血糖及尿糖检查结果、饮食情况。
3.各种制剂,均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根据药性确定服药时间,然后按病情及疗效逐渐酌增剂量较为稳妥。
4.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不可胡乱换药。
5.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可渐见无效,须定时去医院检查血糖,及早发现及早换药。
6.注意药物配伍,以合理使用剂量或慎用、禁用某些药物。如磺酰脲类与双脲类同时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磺酰脲类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时,降血糖作用增强:水杨酸及其盐类、氨基比林、保泰松、磺胺药、胍乙淀、利血平、可乐定、普萘洛尔、四环素、氯霉素、吲哚美辛等;磺酰脲类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其降血糖作用将减弱: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利尿剂、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利福平、巴比妥、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等。
7.关注自身肝、肾功能。口服降糖药(格列喹酮除外)在肝脏内代谢,由肾脏排泄,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中不宜使用。
8.中草药制剂治疗糖尿病疗效不及西医,宜作为辅助治疗,或用于轻型、稳定型患者的治疗,服用中药的患者不可停用西药。
9.口服降糖药以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若始终很高,疗效不明显,可改用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