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言①,大抵以无为、无名为本②,至于绝圣弃智。然所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③,乃似于用机械而有心者。微言渊奥,固莫探其旨也。(《三笔》卷十)【注释】
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东周中期在世。曾任周室藏书室史官,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②无为、无名:道家学说的根本宗旨。无为,见《老子》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就是:圣人以无为处事,以无言行教。又见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道经常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有所为的。总之,无为就是指顺应自然,不为有所为才去为。无名,见《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天地开始是无名的,万物根本是有名的。又见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意思是: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总之,无名就是指天地万物形成前的状态。名,就是名称、称号,正如《管子·心术上》所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③“将欲歙之”等句:《老子》三十六章。
【点评】
《老子》是一部只有五千多字的哲学杂记,主张虚无、自然、无为、无常、返朴归真之说,言简意深,为后世道家学派尊为经典。这里举引的言论,精微而深奥,很不容易探求、把握到它所论述的要点:将要收敛它,必定先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定先加强它;将要废弃它,必定先兴办它;将要夺得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一个既辨证又深奥的哲学命题。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不先去扩张,怎会有收敛;不先去加强,怎会有削弱;不先有兴办,怎会有废弃;不先给予,怎会索回。不知这样反过来理解,是否能符合老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