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倾听的时候,能不断地保持虚心的态度,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怀着虚心的态度,就能免于恼怒、生气和失望。
佛家有一个典故,讲的是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檠经》。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没有生气,也没有恼怒,在他讲完以后,他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恭地说:"我学识浅薄,讲经只是能够依文解义,刚才被笑话了,现在请您可以不吝教诲。"这位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到,于是也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对,不过你所说的只是经文的表面含义,还没有弄清经文的本质啊。"孚上座于是连忙说:"既然这样,还请您能够给我讲一下。"禅师道:"如果您能信任我的话,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座主暂时就不要再讲了,每天端然静坐,收心摄念,用心参经吧。"孚上座听了以后,即如法炮制,不分昼夜地参经。一日,天刚露出发白的晨光,孚上座听到外面打更的声音,就忽然大悟了。从此以后,讲起经来,四辩无碍,圆融不滞了。
还有一位良遂座主,有一天去参麻谷禅师。麻谷禅师看见良遂座主来了,却独自一人去地里耕作,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第二天,良遂座主复去求见。麻谷禅师却关着门,拒而不见良遂座主。良遂座主于是不断地敲门,麻谷禅师问是谁?良遂座主刚报了自己的名字,忽然间就大悟了。
这二位座主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虚心,不自以为是,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佛说虚心的人,就好比结的层层叠叠的禾穗一样,弯着腰,低着头,使人一见就生欢喜。像这种人,在福德上既没有亏损,在智慧上又实在是受益匪浅。反之,不虚心的人,就好比结的为数不多的禾穗一样,笔直的,挺硬的,使人一见就生厌恶之念。像这种人无论在福德和智慧上,都受了莫大的损失。
在倾听的时候,你可能希望自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倾听,但前提是你必须自己先准备好,才能好好地倾听他人的苦痛。就像消防员一定要有正确的装备,比如梯子、水、消防衣等,而且必须知道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才能去灭火一样。当你倾听别人的痛苦时,犹如走进了火圈,痛苦与愤怒正燃烧着你倾听的人。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不但帮不了他,自己也很可能成为他内心之火的受害者。可见,装备好再去倾听是非常有必要的。
倾听的时候,需要的装备就是虚心,你可以用念念分明的呼吸所聚集的正念来维持与滋养它。念念分明的呼吸所聚集的正念能让对方吐露心声的动力源源不断。那么即使对方说话尖酸刻薄,充满责难、批判,你也会受到虚心的保护,跟他待在一起一小时,也不会觉得苦。
虚心来自于快乐与了解,当有了深刻的了解,你就安全了。对方所说的话不会带给你痛苦,因此你可以做到深入地倾听。当无法以虚心来倾听对方时,就不要假装在听,他一定会发现你内心也充满痛苦的念头,并未真正了解他。但如果真正了解,就能以虚心来倾听,而倾听的本质就是你修行的结果。
化解怒气的根源在于找到"怒"源,然后发泄出来,没有了倾听,那股"怒气"会越憋越膨胀,最终可能都会断送生命。因此,当遇到愤怒之人、愤怒之事时,虚心地倾听,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人摆脱苦境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的修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