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叔本华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1788年出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小镇上,曾在格丁根大学、柏林大学就读,1813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叔本华学业完成后,一直在柏林大学任教。他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接受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反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于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依然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并因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在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义。
引用印度哲学与佛教中的一些说法,物质现象只是“摩耶”或观念,“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叔本华创用“生命意志”一语,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人们利己的“生命意志”在现实世界中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人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我执”,根本否定“生命意志”,才能求得解脱。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叔本华在《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对于生命的强烈执着,是盲目而不合理的。这种强烈的执着充其量只在说明,求生意志就是我们的全部本质。
不做“世界的征服者”,而做“世界的克服者”
普通人耗神于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却耗神于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财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你就越感到渴;声名亦复如此。
“现在”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对于“无”。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道德的低下和智慧的无能是两个紧密相连、同本同根的东西。
一切仁爱、博爱、仁慈都是同情。怜悯是一种道德的基础。
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事,若非因必要或任性的无礼以至树敌,犹如在自己的家纵火一样。
人们对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动物中,惟有人这么做。
期望不道德行为等于指望更大谬误的继续。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人靠谨慎,从损失中避免灾难,靠宽容从斗争和争吵中得到保护。
所有的享乐与幸福都是消极的行为,只有劳苦是积极的行为。
真理是完全裸露的东西,其表达越简浅,其影响便越深沉。
每一个人,即使是最杰出的天才人物,在某些知识领域中都必定有寸步难行、愚昧无知的时候。
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一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意志是在黑暗中极准确无误地追随它的冲动;到了这一级别,它就为自己点燃了一盏明灯。
太重视名誉正是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情。
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价大跌了。
左右人类一切的,通常都是人的意志。
如果想据某人的状况来评价他的幸福程度,就应该询问使他悲伤的事,而不是使他满足的事。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
名誉,务必争取;尊严,不可丧失。没有名誉,就是默默无闻,这只是一种消极现象。
但,丧失了尊严,就是羞耻,这就具有消极品格了。
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虚荣心使人喋喋不休,自尊心使人保持沉默。
在女性之间,则长得不怎么样的女人,比较容易受到奉承。在老年,我们更会避免不幸;而在青年,我们却只有忍受它。青年是一个不安的年岁,而老年则是一个休整的时节。
人要避免灾祸的最好办法,莫如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愈小。
对每一外在不幸和内在困扰之最有成效的慰藉即在于:去发现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
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友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又安然无恙。
正如我们的肉体被衣服所包裹那样,我们的精神往往被虚伪所包围。
使得人们心肠冷漠的是,每个人有着或自认为有着自身也不堪负担的苦恼。
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信仰犹如爱慕,它不能被强制。任何强制的爱,都必会变成恨。因而,那种强制信仰的企图,其结果首先是真正的不信仰。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要和朋友斤斤计较;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猛烈和深厚的情感。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己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解的教科书;而没有深厚思想和知识衬托的广博的经验,则像是一本没有任何注解、晦涩难懂的教科书。
人,通常是拒绝出借金钱而不丧失朋友,因出借金钱而失去朋友。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风格是心灵的外在标志,是比一个人的脸更为可靠的性格标志。
与我们相比,动物在一个方面显示出真正的智慧——我指的是它们能平静、安宁地享受眼前的时刻。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只生存在“现在”。人类有理性,靠着它,由检讨过去而瞻顾未来。
痛苦和失败是必要的,就像一艘船需要压舱的重物一样,没有它,船就成了风的玩具,很容易颠覆。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泉源。
朋友和知己是达到幸福的可靠通行证。
“重复乃学习之母”,任何重要的书籍,都应立即读上两遍。
那些终其一生于读书和靠书本获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凭旅行指南了解一个国度的人一样。
只有人类才有“现在”、“过去”、“未来”的意识。
伟人的幸福不是由于他将遗名后世,而因为他能创造伟大且足以留存万世永远研读的思想。
世上有利的事也就有其弊,有弊的事亦必有其利,……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决定一个人苦恼和幸福的因素,绝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其分量和素质不同。
在任何情况中,名誉被视为一种无价的财宝,而名声是一个人所能获得最宝贵的事物。
未来,加上由想像构想出来的与之伴随的诱人成果,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大愉悦和快乐之源泉。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
人的道德基于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又基于人的道德。
绝不能说:“没有办法。”那只是低能和自私的人的口头禅。
只看一个人所获得的财富的多少,而不看其所希望获得的财富的数量,要衡量他的幸福就像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痛苦和无聊。
我的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人的幸福和顺邃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高级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各种器官的不停操作。操作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门,也影响了全身。
健康、青春和自由可说是人生的三大财宝,但当我们拥有它时,却毫无所觉,一旦丧失后,才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遗传的财富若为具备高度心智的人所获得,这笔财富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
金钱就其本身而言,绝对是善的,因为它不仅具体地满足了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且也抽象地满足了人们的全部需要。但若一心扑在钱眼上,是不可能有具体的幸福的。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业,也只能影响短暂的时间;然而一部才华四溢的名着,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泉源,可历千秋万世而长新。
希望,即是把对一个事物的欲望与这个事物的可能性混淆起来。谁失掉了希望,谁也就没有了恐惧。
人类的第一种工作是取得某种物质,第二项工作则是忘却他的所得。若不如此,人生将形成一个重荷。
为了要能纯正而深刻地了解某人的真正面貌,最好在他独居的状态下观察。惟有在这时候,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才能立刻捕捉住此人的真相貌。
买书确是件好事,如果我们也能买到读书的时间。但事实上,买书的行动常常被误解成对这些书的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世上最伟大、最重要、而且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
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伟大思想的使命在于指引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通向真理的天堂——把人类从野蛮粗俗的深渊引向文明优雅之光。
在一切知识领域中,人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呈现在作为人类文字记录的纸页上和书籍中……因此,藏书和图书馆,是人类惟一可靠和永不磨灭的记录。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不管你知识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