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于旧书店见到一本《张文娟专集》,彩色封面,薄薄的一册,里面剧照不少,乍一看以为是捧角儿一类的书,因为旧时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
京剧女老生张文娟早已息影歌台,听说目前主要从事戏曲教育工作。这本《张文娟专集》为一九三九年二月上海孤岛时期所印,目录中竟有阿英、柯灵、舒湮等新文艺家写的文章,这倒引起我的注意,遂购下。
如果这也叫捧角的文章,那么它一反俗例,毫无迂腐之气,却有知友般的箴言。当然这些文章也都是文情并茂的小品文。我查过阿英、柯灵两家的文集,均不见收录,值得介绍。
阿英文章的题目是《寄予文娟的期望》,他以为自“七七”事变,国民党军西撤以后,张文娟的演出满足了上海市民的要求,而且在表演上已经开始摆脱京剧界的通病,能以真实的情感贯串在整个演出之中。这在当时也是不太容易的,似乎只有周信芳等少数优秀演员才能做到。最后,他对张文娟提出两点要求,即演员若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其一,是在刻苦的学戏而外,应该多读点书,以增强其对艺术的理解。听说张文娟学戏极勤,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这当然是事实。可是我总以为,少学两出戏与多读几本书,在文娟的艺术成就上,我是宁取前者的。其二,是文娟应该在旧戏而外,多排练一些有民族意识的新戏,不要专走旧路。特别是为着如此的环境,这般的观众,文娟应该尽可能地在本位上为民族努一点力。”这明晰的指点,即使对今天的青年演员来说也是意味深长的。我觉得多读点书的问题,对一个戏曲演员来说目前尤为迫切,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演不好戏的。至于多演有民族意识的戏,结合当时的环境,可以感受到这位前辈的胸怀。其时阿英正化名魏如晦,专写明末爱国题材的《碧血花》
等历史戏,这不仅激发了当时观众抗战的决心,至今还震颤着读者的心灵。阿英寄予张文娟的期望,恰有他个人的体验在内。在新文学队伍中,如此关怀戏曲演员,并同他们保持真诚友谊的,除田汉外,恐怕就属阿英了。
柯灵写的《关于文娟》,亦是有感而发。他纵论了社会上捧角的流风积弊,意在鼓励生活在十里洋场的青年女演员能够洁身自爱。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杂文。文中指出捧角之风缘自北方,南渐以后却盛行于商气十足的上海。尽管捧角家们说得天花乱坠,然而吃亏的往往还是那些被捧的“角”。因此,柯灵明白地表示替张文娟担心,指出“她还年轻,跟成功之坛自然也还有距离,过分的捧,如果没有更好的鼓励和督促,我以为不大相宜的”。他又以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言相赠这位入世未久的女演员:“为昏蛋所称赞,不如战死在他手里!”斯人有幸,她竟能得到如阿英、柯灵这类朋友的直言忠告。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文娟曾来北京,向张伯驹先生学过几出余派老生戏。她仍然孜孜于艺事的提高,这对所有关心戏曲艺术事业的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可喜的消息。
一九八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