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马啸岭,一匹白色战马疾驰而行。白色战马上端坐一人,年方十五六岁,神色刚毅,高扬马鞭。在月光的映衬下白衣白马,显得格外抢眼。
白马上装饰着金黄的笼头,一路疾驰向西北方向而去。三日前接到大阿爷来信信中说自家阿爷中箭命在旦夕。他日夜兼程赶往唐军驻地。一路上跑过了河东节度跑过了太原。三个日夜未敢休息,眼看到了啸马岭。再有几个时辰应该就能赶到父亲驻地。此时战局混乱,有时候会遇见一些游兵散将,在路上打劫。
他的蠔木箭和强弓背在身上,寸步不离。这次下山,只为救父。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耽搁。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也在此时派上了用场。
黄金的笼头,在月光下格外耀眼。吸引了很多盗匪的注意,觉得这个芽儿是不懂规矩的新人,沿路抢劫的人不少,这次出来了个虬髯大汉,那句成名的名言,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还没念完,只见马上青年以射天狼的气势拉开弓,弓如满月左右射击,箭无虚发,所到之处,一片哀嚎。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人,俯身就能躲过飞来的刀剑,不一会儿便杀出重围。身手矫捷。消失在黑夜中。他的伸手甚是了得,灵巧敏捷赛过猿猴,胯下白马又勇猛轻疾如豹如狼。
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朱温为人狡诈,原为黄巢部下,宋州砀山发马岭人,体态丰盈,身高八尺,体阔八尺有余,常被他人耻笑。唐僖宗在位时,他曾率兵攻打黄巢。并曾夺下洛阳,磁州等地,立下不世战功。被唐僖宗赐名为全忠。这全忠,却不忠。
黄口小儿都在路边唱打油诗:朱全忠,全不忠,打克用,杀李景。跟了黄巢叛喜宗,杀东宫,灭西宫,抢了个美人叫迎迎,迎迎本是儿子媳,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朱温先是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唐朝大片疆土,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后朱温战败,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唐僖宗甚是倚重他,在不断的封赏中,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后唐昭宗继位。朱温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此后梁朝江河日下。后梁疆域为五代最小,北部约以黄河为界,东至大海,南抵秦岭淮河,西至关中,但疆界不稳,战乱频繁。此次游兵散勇大部分都是朱友珪的散将,足见后梁已是日薄西山。
这是一路上遇见的第五波拦路打劫的了,他在衣服上擦拭了一下鱼肠剑留下的血,这剑最适合近身搏斗,锋利异常。没有下马,将鱼肠剑又插回鞘中,继续一路飞奔。不知道阿爷现在如何,他内心犹如烈火烹油一般。
自七岁起,爷娘将他送入老君沟,他再没有回过家,阿爷和大阿爷领兵出征时去老君沟看过他。那时候阿爷相貌堂堂,身材修长,不太爱笑,却把他搂在温柔的讲他的阿娘。
阿爷说他是家中唯一的希望,让他静心习武,以后好保大唐安宁。他却不以为然,当年外祖一家被唐所灭,后来二哥到十五岁的时候又为救昭宗而亡。他们家为这个气数已尽的朝廷做了太多了。
他要做行侠仗义的侠客,去游历名山大川,带着鱼肠剑行走江湖,他不太想管谁做皇帝。
老君沟的师傅也说天下的事儿都有它的规律,做游侠也好,做大官也好,全凭自己的喜好,无拘无束的江湖可以救人,庙堂之高可救人也可杀人,那是用鲜血换来的庙堂。
白马是当年大阿爷派人送来给他的,他在老君沟中只有师傅和几位师叔与他相伴,更多时候他喜欢骑着白马在老君沟来回逛,老君沟狭长,谷中常年有风,这个御风而行的少年长到了十六岁,师傅教给他的除了武功还有礼乐书数。
四隐门一派太过神秘,江湖中有很多传说,功夫以剑法见长,谷中隐士和别人不同,修行道教一派。老君沟的四隐门在晋朝开始没落,南朝四百八十寺,越来越注重佛教教化,而四隐门便掩盖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再不问世事。
都说乱世菩提不问事,老君背剑救苍生。太平佛门迎香客,道君归隐山林间。这次出门也许他再也回不去了,四隐门弟子在谷中的也只剩下师傅和师叔几人了。其余都下山救世,却不敢对人说起他们是四隐门的弟子。四隐门只有以后的宗主才有资格称为四隐门弟子。
刚才的激战他头上飘出来几丝汗珠,汗水模糊了他的视线,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汗珠中那几滴泪珠也滚了出来。
弗一下山,便是为了生死未知的父亲,在他受得教育中,父在天在,天下在。父亡他的人生只剩归途,没有出处。他夹紧马腹,继续疾驰了两个时辰,终于赶到唐军驻地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