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聋作哑”活过百岁
某电视台曾报道一位老太太:105岁的高龄,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大家都想知道她是怎么养生的,问她是不是特别注重饮食,老太太不回答。再问她是不是常吃素,老太太把自己灶头的锅盖打开,里边有大肉:“我每天都要吃这个,不吃不舒服。”并且这老太太还有每天抽两口烟的习惯,不抽睡不香。
记者纳闷了:这些都不符合现在养生的理念啊。老太太一笑,说了一个长寿的秘诀——装聋作哑。“我105岁了,儿孙、重孙子、重重孙子都一大堆了。家里人有的喜欢我,跟我亲,也有的不喜欢我,说我老不死。我听得很清楚,也看得明白着呢,可就跟没听见没看见一样。我从不操心是谁说的,我每天只是关心是不是给了我两块肉,我的烟叶够不够,剩下的事不管。我心里想的就是我自己这点事,所以活到105了。”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补补哪里?就是补心态。古人云: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七情太过,
伤心上火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我们之前也曾提到,中医认为心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主血脉”,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使血液运行到全身以滋养五脏六腑,心脏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这同西医学对心脏的认识基本相同。二是“心主神志”,指心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是人们情志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所伤而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六淫和饮食劳伤致病还好理解,七情为什么也会导致疾病呢?
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精神活动反应,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而且有益身心。《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欢喜,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有七情太过才会致病。“太过”又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也会积而成病。
七情致病又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的情况均见表证。而七情多致内伤,会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实际上不同的情志刺激会对多种器官产生影响,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生疾病。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常善于调和七情,七情调和,则益寿延年。
★喜
人生七情,喜者为乐。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云:“乐乃可以合阴阳”,“元气乐则大昌”。这说明,乐,可使阳气阴血,输布畅达,流注旺盛;乐,可使脏腑之阴与肌肤之阳,协调和缓。所以,正常的喜乐,可使情志豁达,气机和顺,血脉流畅。
《千金翼方》云:“量力谈笑,相欢适,不可过度。”而过于喜乐则可伤心。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久言笑,则伤脏腑。”这说明,喜乐过之,亦可自戕而伤心身。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可见过喜对人体健康不利。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所以《养生延命录》云:“言谈语笑,能行不妄失者,则可延年益寿矣。”善养生者,喜当适度而不过,乐须节制而不极,恰如其分。适得其中,方益于养生。
调试方法:疏导经络气机,协调气血流注。
·盘膝静坐,闭目养神,徐徐吸气,缓缓呼气。10~15分钟。
·闭目,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揉按大陵穴、三阴交穴,做1~3分钟。
★愤怒
短时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但频繁发怒,会导致肝气不舒而致郁,肝郁则不疏达,时间一长,则会使肝气上逆,出现头昏、头痛、目眩、眼花致肝脏成疾,出现胸胁疼痛,眼干目涩,倦怠乏力等状况。
而暴怒或怒气太盛,多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周都督“文武筹略,雄姿英发”,但好生气发怒,在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所以善养生者,当求心地舒展,情绪乐观。怒已生,则应疏泄肝气,化解肝郁,以求健身益体。
调试方法:舒肝气,理肺气,和心脉。
·手中指指腹下推太冲穴。手拇指指腹顺、逆交替,缓揉膻中、内关、气海穴。反复推、揉1~3分钟。
·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急促呼气。做1~2分钟。
★悲愁
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是失恋,或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是遭劫受灾,等等,人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会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就出现郁郁寡欢,悲伤恸哭,气怯神弱的情况。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委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易悲善忧者,常使心神不安,情志不宁。而心神不安,情志不和,便往往使脏气和血脉,失去协调,而酿成内伤,从而使机体产生生理和病理变化,形成精神抑郁,胸闷气闭,终致疾患。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善养生者,当善于化解悲伤,消除忧虑,解悲而不使气沉滞,心拘急;除忧而不使气郁结,肺衰弱。清其心而养血,和其肺而益气。
调试方法:开七窍,和脏腑,调三焦。
·双手中指指腹推耳门穴,揉睛明穴,揉迎香穴;拇指指腹揉人中穴。
·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交替揉推膻中穴、巨阙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
★思虑
道家养生认为,“心为血脉之泉”、“神明之府”、“思念之源”。思虑过度,会使心血耗损,精神劳倦,气机失调,饮食失常,睡眠不良,意念恍惚,智力衰退,头昏目眩等。所以思之过甚,就会导致气血、经络、津液、脏腑之偏颇,而酿成内伤。
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在中医学中也有“思虑损伤心脾”的认识。所以善养生者,清心而自制,养神而少虑,忌戒躁急及苦思。善养情志,使脏腑和顺,使心安适。
调试方法:养精益血,以补心气;贯通官窍,以安神志。
·盘膝静坐,闭目养神,徐徐吸气,缓缓呼气。10~15分钟。
·闭目,双手中指指腹按、揉血海穴,双手掌心重叠按揉关元穴,双手食、中、无名、小指尖相对,推拿印堂、神庭、百会、风府穴;食、中、无名小指指腹并拢,按摩头后颈项。反复1~3分钟。
★惊恐
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大小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鸟”。
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使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严重者可导致神昏、大小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善养生者,求心境坦然,遇惊求安,遇恐求宁,“精神内守”。
调试方法:镇静,安神,理气,壮阳。
·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按揉大陵穴、神门穴、太渊穴、阳池穴,反复做1~3分钟。
·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掌心按摩关元穴,右手掌心按摩命门穴。做1~3分钟。
热爱生活,
知足和乐
巴马长寿老人之谜的破解一直令科学家孜孜以求。从2004年开始,长寿研究所的专家们以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巴马超过80岁的267名长寿老人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长寿老人自我心理感觉好,性格开朗,很少有抑郁、焦虑、苦闷和心理波动。
★每日串门必修课,邻里新闻百事通
有些人以为老人爱清静,但实际上老人却耐不住清静与寂寞。长寿老人多爱串门,没事就常到邻居及亲戚家走动,喜欢和人交谈。有些路远或腿脚不灵便不能出门的,也会通过晚辈获知新鲜事物,他们也乐于同邻里亲戚分享。
★自我感觉良好,没事哼哼小调
调查数据显示,92.1%的长寿老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大多数还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每天都有部分时间在劳动,没事就自娱自乐地哼哼小调。碰到慕名而来的客人也会很大方地与对方交谈,有说有笑。一位102岁的老寿星得知客人要给她拍照,,像个孩子似的坐在家人为自己准备的棺木上摆出各种姿势,笑得合不拢嘴。
★家庭和乐融洽,尊老风气盛行
长寿老人们都喜欢与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而且邻里之间保持着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哪家有百岁老人,哪家就受乡民爱护,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孝,四乡五邻会说到他无地自容悔过为止。和谐的家庭气氛,让不少长寿老人认为,儿孙满堂,有吃有喝就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