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之一的河田鸡,是我国五大名鸡之一。《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传: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鸡,立鸡坊于两宫。李白有"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之句。岑参的《神鸡童谣》云:"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据民间传说,唐开元年间河田鸡选送到长安,列为斗鸡之一。到明朝有一时期亦盛行斗鸡。河田鸡选送京都,曾被誉为斗鸡之雄,每每取胜。
不过,现在河田鸡驰名海内外,并非由于善斗称雄,而是因为它外表绚丽,皮色金黄,肉质嫩滑鲜甜,营养丰富。1964年秋,在广州国际交易会名鸡评比中,经国际客商从体型、骁勇、重量、毛色、肉质等5个方面评定,河田鸡被列为"国际第二名鸡"。长汀人在外面开河田鸡火锅店,就有这样的响亮招牌:"你有肯德基,我有河田鸡。"
长汀民间烹鸡的方法多式多样,而姜什白斩鸡较为普遍,为宴席之必备。在白斩鸡中,又以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之特优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其鸡头、鸡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因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
与河田鸡一样闻名的,当然是长汀豆腐。到了长汀才知道,豆腐才是长汀美食的精华。长汀豆腐鲜嫩可口,不酸不苦,用它制作的豆腐干更是排名于闽西八大干之首,据说其工艺颇似"造纸",因为它方而薄,隽美可口。据《汀州府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朱亮祖驻防汀州府时,朱亮祖常食这种豆腐干,对此品极为赞赏。到了清代,长汀豆腐干登上了帝王的宴桌,声誉大增。
在河田,有很多豆腐干和酒一起经营的"太白遗风"店。本地的朴实农民、浙江的香菇客、江西的淘金老表及各地来往旅客,经过酒店小憩,皆喜欢沽一碗米酒,买一块豆腐干,慢饮细嚼。
关于长汀豆腐,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瞿秋白就义前,在长汀狱中写了《多余的话》,前面写了数千字的革命历程,最后突然冒出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没有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之类的豪言壮语,居然留恋起豆腐来,让那些崇拜革命志士的人大跌了一回眼镜。想不到长汀豆腐吃多了,竟然有这样的"后果"。
秋之白华
长汀有3块金字招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汀州本土,人才辈出。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陆游、明代《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和清代《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等名人都曾在长汀留下足迹。
也是在这个弥漫着古典韵味的小城里,毛泽东、杨成武、萨本栋等老一辈杰出人物,站在同一条街上,凝望苍穹,做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决定,然后踏过石板,越过汀江,走出闽西,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
当然,也有人在这里流血、牺牲。
比如瞿秋白。
凡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瞿秋白两次见过列宁,翻译过《国际歌》,与鲁迅关系密切,主持召开过"八七"会议,1935年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当然还有他与杨之华的轰动一时的婚姻。
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后来,杨之华舍下幼女只身来上海找沈剑龙,想说服他回心转意,可沈剑龙不听。于是,二人分道扬镳。杨之华进了上海大学读书,走上独立的道路。
在上海大学,杨之华结识了讲哲学的教师瞿秋白。
瞿秋白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他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惊人的能量。每当他讲课时,很多其他系的同学都来旁听。瞿秋白的妻子叫王剑虹,是杨之华的同学。王剑虹多才多艺,美丽端庄。只可惜,她与瞿秋白结婚才半年,就因染上肺病而逝去了。
痛失爱妻的瞿秋白,异常悲痛,杨之华前去安慰瞿秋白。由于共同的理想和遭遇,使两颗心贴近了,他们相互安慰受伤的心灵。
在电影《秋之白华》中,两人在外白渡桥上的谈话无疑是表白的经典:
之华:我离剑龙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他知道我爱他吗?
秋白:知道。
之华:那他喜欢我吗?
秋白:他不敢。
被愁痛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杨之华最终选择了逃避,躲回了萧山母亲家。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杨之华的哥哥和沈剑龙是同学,见到这情形,便把沈剑龙也请到家里来。
不曾想,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先在杨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把瞿秋白、杨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自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和杨之华接到常州,再谈。当时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把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就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剑龙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捧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
有一次,瞿秋白在刻图章时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意。"杨之华听后笑着说:"倒不如刻"秋之华"和"华之秋"两方更妥帖、简便些。"后来,瞿秋白果真刻了一方"秋之白华"印章。
总是风雨凄凄肃飒之秋,总是风雨如晦血雨腥风。1935年,瞿秋白最后一次来到长汀。这一次来时他显得非常落魄,绳索捆身,被反动士兵押解着,而不是下去视察工作。在此之前,共产国际已免除了他担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被捕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毅然选择了死亡。
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为表示一点对老师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监房并置办了酒席。瞿秋白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下,神情安详,从容而行,一直走到中山公园。一位现场记者的当日报道中说:"全园为之寂静,乌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眠为真快乐!""饮酒完毕,他徐步走向距中山公园约两里路的罗汉岭下,看见绿茵茵的草坪,青山环抱,景色宜人,秋白笑道:"此地甚好。"于是盘腿而坐,面对枪口,微笑饮弹。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忆说,瞿秋白临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从书生到领袖再到烈士,瞿秋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只知大声疾呼,而当风浪袭来时,却躲闪不及。他瘦弱却坚强的身躯,停歇在南国的红色土地上,仿佛关于历史和未来的无字之书。
就像他自己诗中所写的那样: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