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1900~1986年)语言学家。原名王了一。广西博白人。留法。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有《古代汉语》(主编)、《中国音韵学》、《汉语史稿》及《王力文集》等著作。
王力是语言学家,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洋洋百万言,曾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华学子。他为编写这部书,几乎读完了传统经典著作,尤其是《四库全书》的子部和集部。
终生受益六个字:说有易,说无难
王力出生在闭塞的广西博白岐山坡村,十四岁高小毕业,因家境贫困失学。尽管他很好学,但获知识的范围狭小。有次他到一户姓李的乡绅家里教私塾,发现一间房的地上堆满了书,便信手翻检,捧着一本本书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爱不释手。他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书呢!好在主人对此没有什么雅好,看王力入迷的样子,就说:“家里没什么人看,你这么有兴致,就拿些回去读吧。”王力惊喜非常,第二天就挑走了十四箱书。这十四箱书中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天文地理,杂然并存。他读了这十四箱书,得益匪浅。
20年代王力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学习,在老师赵元任的影响下,他决定去法国留学。
到达巴黎后,一个大困难迎面而至:语言不通。对此,王力并不胆怯,而是知难而上。在异国他乡,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选择一个最容易生活的环境,与同胞们相聚而居,而是同完全不能交谈的法国人住在一起,目的是便于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法文。有时一起吃饭,记下几个菜名,也使他欣喜和增强信心。他还抓住在街上随便走走的机会,记街名和地点。就这样,不到半年,他已能流畅地翻译法文书了。
王力从事学术活动五十余年,著作很多,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他的治学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要占有材料,二是要有科学头脑。科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占有材料,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不能先有结论,后找材料。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他曾写了一篇《两粤音说》的论文,在文章中说两广没有撮呼。过了不久,赵元任到广州,发现广东话里有撮呼,’回来之后对王力说:“说‘有’易,说‘无’难。”这六字使王力终身受益,使他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他说“搞学问有两件宝,材料、观点,这是立论的根本。”有材料重要,有科学头脑更为重要。所谓科学头脑,就是要善于逻辑思维,善于抓住材料和结论的内在联系。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王力读书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凡读书者必先学一点目录学。这话当然不错。但查索书目,还须懂得书目。王力在年轻时,读书治学也曾多靠书目,其中一部就是研究国学必备的《书目答问》。《书目答问》署名张之洞,实为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手笔。王力在清华国学院读书时,很大程度地运用了它。但若干年后,已是语言文字学教授的王力,在回答学生提问这部国学目录的功能时,他说,《书目答问》有它的优点,诸如它指出读书门径,读书从何人手;分门别类,再作些解释,有利于选择阅读图书;但它对初学者就不适合了。《书目答问》开的目录是很长的,使初学者无所适从。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把他提到的书都读过也不可能。
王力的经验是,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书很重要,这就是一门学问。
读书应该注意读序例。王力是语言学家,他就以《说文解字》、《马氏文通》等书为例,说明读每本书的序例的重要。通常序例是谈本书的纲领、目的,也谈长处和缺点。它其实就是第一篇有权威的书评;凡例是作者所列为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也要重视。
几十年来,王力读书万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总结自己读书经验和方法,就是摘作笔记和作眉批。
所谓摘作笔记,就是抄录部分章节。他用了《书目答问》的一句话,“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王力读书作摘记,从不用卡片,而采用学生练习簿或拍纸簿,以数学归纳的方法,将所摘文字分门别类,每篇写上引题,有总标题,然后把它们按其门类归纳。这样既收集了材料,又随手把它整理好了。王力最爱读《红楼梦》,他曾对全书作语法分析,将它的语法结构分门别类一一分别摘录在簿子上。
王力提倡做眉批,眉批就是写在书上的天头地脚的评语。早在清华学校当研究生时,他就在书上作眉批了。半个世纪后,他看到自己当年读的那本陈旧发黄的《马氏文通》,上边都写有密密麻麻的细字,真是感慨万分。他说,《马氏文通》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本书,因为是作了眉批。当年我把对书里的意见,都写在上边,因为这是经过了自己的考虑。眉批,可以帮助读书,强化思辨能力。他还说,读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是没有好好看;如果好好看,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上作些眉批。
有了做摘记和眉批的读书习惯,要写一篇有创见的书评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就是王力的读书经验,它没有巧妙和神奇。读书,就得踏踏实实,即使在信息时代,仍须如此。
书评署名要用真姓名
王力于书评有自己的见解。
书评难写,要写就一篇书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把要评的书,从头到尾细细的读上一两遍,其中有的章节还得反复咀嚼;另外还得读些相关的书籍和著作,比如同类的书和同部书的书评。书评是要花费大气力的。
抗战前夕,王力已是颇有名气的大学教师了,但他也写书评。他说:一个人不能不读书,读了书有意见尽可以发表,“书评做得好,社会上也因此得点好处。”
王力认为,与通常对人的批评不同,写书评必然对人和对事、对人方面,写书评要注意几点:
一、要用真姓名署名。用了真姓名,能使人慎于批评,言语必求精当,敢于负责。
二、对非名流的书也须批评。我们写书评,应只看书的本身是否值得批评,不该问它是谁所著。批评,对被批评者是促进,而名家写书评,这是先进对于后进的责任。
三、对朋友、同行的书,也应该批评。而且还是最理想的书评者,因为最熟悉,能搔到痒处;要有褒有贬,褒中带贬,否则成了互相标榜。
四、批评的话应专对本书内容,而不及其它。对,我们就说很好;不对,就说错了。同时要注意书评不得损害著作者的人格。
五、书评用语不应有挖苦、讽刺的语句,一切文字都得从正面着笔,不须旁敲侧击;书评也须注意避免用反诘句,如“作者这种理论未能令人满意”,“此书中不见此语,当系作者误引”就胜于“这种理论谁能满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吗?作者为什么不认真查一查呢?”
书评应该是多彩的。王力一生写了不少书评,他说,“书评的文字应该‘质而寡文’”,就是多谈是非,少说废话。要恭维时,我们只须说何处好,怎样好法;要指摘时,我们只须说何处错,何故弄错,或该怎样才不错。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必谈。
诸红素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朱守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