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年)教育家。安徽歙县人。留美。作品辑有《陶行知全集》。
1946年7月,陶行知逝世,举国上下,同声哀悼。
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吴玉章说:“陶行知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教育家,是一个时代的英雄。”黄炎培还写了一首七律:“秀绝金陵第一声,行知当日号知行。杜威北美开新派,刘廖南高并威名。合一晓庄教学做,成群淞沪小先生。不堪闻李成仁后,天夺良师万泪并。”此处提及的“行知”就是“陶行知”。他原来叫陶文叡,因信仰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名为“知行”。后来又认为王阳明说的是旧教育,反其意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改名为陶行知。
作为一名教育家,陶行知对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死读书会变成书呆子
陶行知一生爱读书。他常说:“我们不能尽把肚子胀饱,相形之下,变成个小头鬼,同时也要给头脑吃得饱才行。”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的钱买书,更不惜多方求贤为他搜集名著。他的儿子陶宏在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他的卧室兼办公室,完全是建立在书墙里,后来甚至是双重书墙之内了。”
陶行知爱读书,但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读书、研究学问都抱着一个目的,问一问,这能够帮助我解决人民和民族的灾难吗?他认为,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诚然,对书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兴趣,然而只有当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时,书本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1927年,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在南京郊外创办,张贴的招生布告称:“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翌年,晓庄师范建立了图书馆,陶行知将它取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当时蒋介石和宋美龄前来参观,对此馆名称,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后来听了值日招待员介绍才明白,死读书会变成书呆子,所以陶行知把图书馆称作“书呆子莫来馆”。
陶行知把读了书不能运用的人,叫做书呆子。而这种书呆子,就是旧学校的产物。他说世界上有一种教书先生,拿学生来配书本,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死读死记,把学生教成书呆子。书呆子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1937年夏天,陶行知出席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的欢送出洋留学生茶话会上说,“现在青年人在学校里,大多数是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揭示了旧教育制度学非所用,至使有人把读书作为有闲阶级的装饰品;有人把读书当作博取功名的敲门砖;也有人把书本作为教条,钻牛角尖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因而他在晓庄师范特别注重活教育,活读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应该说,陶行知的读书说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这也是现代读书者应持有的基本读书法。
晓庄师范学生在他的指导下,真正地学到了读书方法,读书在生活教育里,做什么事,读什么书,为应用而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现在有了武训领导我,育才不会关门了”
陶行知从小就爱读书,博闻强记、敏而好学。
相传他在家乡安徽歙县崇一学堂读书时,有天与同学比赛背诵国文,结果竟在三刻钟里熟背《左传》四十三行,而为师友传诵。
陶行知读书善于思考,注重应用。即使对传统经典所说,有时也持异见,有次他听老师讲解《孟子》,故事说:孟子学生桃应问老师:虞舜当位时,皋陶主管刑狱,如果舜父瞽叟杀了人,怎么办?孟子答道:皋陶应按法办事。桃应又问:舜是大孝子,难道能让自己的父亲被处刑吗?孟子说:舜对高位本来就无所谓,即使丢弃,也就像一双破鞋子,他可以不当天子,偷偷地背着父亲逃到北海之滨,终身供奉瞽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称道。陶行知却不以为然,问道:如果普天下杀人犯的儿子都像舜那样背着父亲逃跑,国家还能治理好吗?老师听了又说:这话可是亚圣孟子说的,二千年来还没有人持反对意见哩。陶行知就说,要还是按古代圣贤讲的办理,难道仍要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老师很高兴,称赞他说:后生可畏。
陶行知读书在于用。他写的白话诗,言简意赅,不少就脱胎于古诗词。如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写的小诗:将军百战胜,壮士一年归;归来见古国,民主正巍巍。就是套用乐府《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句。《镰刀歌》有句“春风吹又生,留下种子多”也是衍生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读诗用诗,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诗写活了。
陶行知读书时,总是想如何联系实际应用。他读《爱迪生传》,就想到要学爱迪生。他曾说,“学爱迪生决不是读《爱迪生传》就算完事。我们必得像他一样在电气实验上亲自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才不愧为他的学生。”读书也使他明理。30年代,当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来华访问,有人邀请陶行知出席中国科学界举行的欢迎会,他断然拒绝,问为什么?他说:“如果我只知道他的一半的故事,一定会参加;不幸的是关于他的事,我还知道另一半,就是他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侵略服务,把科学变成帝国主义杀人的工具,违背了科学的道德,因此,请你们恕我少陪了。”
我们读今人编的《陶行知全集》,发现他对于中西文学艺术的各部门,对于科学方法的各派系,对于历史与考古,对于自然科学的各部门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数学、医学都有很广泛的兴趣。有一年,他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因经费困难将要关门。翦伯赞去看望他,发现陶行知手里拿着一本书,显得很轻松。他说:“我在中国史上发现了一个伟人,你猜猜是谁?”翦伯赞没有猜出是谁,陶行知将这本书给他看,原来是一本《武训画集》。陶行知说:“如果我不发现武训,育才学校恐怕要关门。现在有了武训领导我,育才不会关门了。”他从书中找到榜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世人多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
陶行知的许多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平时研究学问,也重视实践。
1931年~1935年,陶行知多数时间在上海,从事大众科学运动,编辑出版科普读物。他买了许多关于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方面的书。他对天文星象很有兴趣,每天清晨起床后与同事高士其、董纯才、戴伯韬等人上阳台观日出,观察天空变化,晚上就在西摩路自然学园的广场上观察太空的星座,教大家识星星。要他们先找北斗七星做“指路碑”,根据它指示的东西南北方向去认识附近的星星,由近及远,就能认识满天星斗。用这个办法,他们认识了很多星座。因为爱好天文学,当他给儿子陶宏买二十岁生日礼物时,只有两本科学书:一本是英国伦敦天文台台长琼斯著的天文学;一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库恩的生理化学实验。他在订购两书时,先寄出一本日本出版的天文手册给儿子,封面写道:“陶宏二十岁纪念,科学无国界,恕我买此书。”
他看书讲应用,比如要研究鱼类,就在校内的池塘里养鱼,订出养鱼教学计划,并请专家来指导;如果研究园艺和农业,就购买了几百亩土地,请专家来教大家种地;如果要进行一项新创事业,无例可援,无书籍可参考,就亲自动手去干,在实践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来改进工作。他常用“摸黑路”这句含有深意的话,鼓励大家去从事新创的开辟工作。
陶行知一生,从办平民教育、晓庄学校、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工学团运动、育才学校,一直到社会大学一系列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读书和治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通常人们认同的方法,这就是“五字学习法”。
所谓“五字学习法”就是“一”、“集”、“钻”、“剖”、“韧”。“一”是专心一致;“集”是多读书,多搜集材料;“钻”是要钻研,读书要深化,钻进去;“剖”是读书要能解剖、分析;“韧”,读书、治学都是长期的艰苦脑力劳动要有韧劲,长期坚持。他常对人说: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做学问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陶行知提出“五字学习法”,目的也是开导读者要创新,要有创造思维。
陶行知也很欣赏中国古代《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他说,世上有多少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的人。文化钥匙可以分班度人,但要在开锁上指点。如当作死书读,上起锈来,那就失掉钥匙的效用了。
俞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
朱守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