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破除村民们的迷信思想,官锦初在村里大张旗鼓地开展崇尚科学、根除陋习等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每到春节,求神驱鬼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艺演出和知识竞赛等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羞于表演的农民也大方地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2003年春节,对于水石村的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大年初一的早上:十几辆豪华轿车打破了小山村的沉静,轿车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村委会的大院,官锦初和全体村干部早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与车上下来的人紧紧地握手拥抱。原来,这些人都是外出开厂办企业的人,他们曾经为家乡的建设出过不少力,这次村委会特地把他们请回来,与乡亲们共度新春佳节。
不过,期间还是出现过不少不和谐的现象。毕竟在农村,移风易俗是一场最为艰难的变革。打下这场硬仗,需要村官有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
有一次,一个村民的母亲去世,他们家人悄悄地进行了土葬,后来群众向村委会反映此事。官锦初马上带着村干部去山上寻找,可是找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在哪里。
由于找不到“证据”,那个村民也不承认有这样的事情,态度还十分强硬,说道:“到底是谁在胡说八道呢?我母亲是去湛江看病了。”
官锦初看他这样,就将错就错地说道:“是吗?你母亲生病了?作为村干部,我理当去看看她老人家,我有车,我们现在就去行吗?”
一看他要来真的,那个村民马上就急了,马上说:“这么远,就别去了吧,过两天她就回来了。”看到他这个样子,官锦初心里也更有底了,于是又坚持说道:“那怎么行,我一定得去看看。”
村民看他如此执着,只好又提出了条件:“就算要去看,那也得买一些东西,空手去怎么行?”官锦初一口答应下来,并催着村民上路。
走到车跟前时,这个村民实在招架不住了,他哭着对官锦初说道:“村长,你就别再追究了吧?我母亲都已经下土了,要不你罚我点钱也行,让我尽尽孝心还不行吗?”
听了这话,官锦初感动有些于心不忍,不过他知道如果自己软下心来,那么村里面还会有其他人这样做的,因此还是硬着心肠拒绝了。后来,他苦口婆心地这个村民讲道理,直到说服他同意火葬为止。从此以后,水石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偷葬的事情,火化率达到100%。
农村的习惯势力强大,很多人都固守旧观念,这一点官锦初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认为,旧思想早晚会解除,他绝对不会向习惯势力低头。
村里的学校原本是一间破庙,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官锦初觉得让孩子们在这里上学很不好。于是在村委会上,他提出要拆庙建校,可是这祠庙原是村里第一大姓肖氏家族用来祭祀祖宗的,如今他提出要拆庙,无疑是“大不敬”的做法。尤其是肖姓家人听说了之后,更是接二连三地找上门去,有些人甚至声称要“修理”官锦初……
为了能够让村民理解这一做法,官锦初和村里的干部们一起挨家挨户地串门,不断地给肖姓人家讲移风易俗的道理,讲培育下一代的重要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终于,肖姓家族的人终于被感化了,拆庙建校如期动工。半年之后,一所崭新的校舍建成了,望着窗明几净的教学大楼,教师们乐了,村民们乐了,孩子们更是乐开了花。
2000年春天,天空下着毛毛的细雨,官锦初到村里检查计划生育工作。当他走到一户人家时,眼前的情形让他有些惊呆了:这个家一贫如洗,屋里只有一张破旧的床,一张已经看不清楚颜色的桌子,几件破旧的衣服堆在桌子上。家的主人已经60多岁了,妻子已经不在,孩子才只有7岁,村长的突然到访,让这位老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官锦初了解到,平时老人都是靠地里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很少给村委会添麻烦,他自己觉得很惭愧,这么质朴的群众,不该过这么穷的日子。他握着老人的手说道:“我一定会让水石村富起来,让下一代活得比这一代好。您老人家把孩子带大,让孩子好好读书,生活困难的话去找村委会。”后来,老人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由村委会承担了全部的学费。
有人曾经问他:一名好的村官,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官锦初这样答道:一要懂经济,这样才能找到致富路子;二要对农村了解,这样才能学会用土办法解决问题;三要办事公正,保持“一碗水端平”;四要有点文化,才不会旧思想所束缚;五要能说会道,这样才能善于说服大从,利于工作的展开。
贫困村终于摆脱了贫困,而水石村的村委会新一届选举又到来了,在32个自然村推荐的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名单中,都是一个名字:官锦初。官锦初是个平凡的人,他的岗位也是十分普通的,可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官锦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待很多小事都很认真,把每小件事都当成关乎村民命运的大事去做。
一个村官想要村民服气,就必须通过做实事赢得村民的信任,这就要求他们一心为公、为人正直,有人格魅力。而官锦初仅仅用了3年,就使水石村一跃成了全镇的首富村、全市的脱贫示范村、全省的模范村,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大得民心之举,这就足以让他得到大家的信赖。严格说来,村官不算官。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算官的官,上联着政府,下联着农民,维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4.当代转业军人楷模黎广森
1958年,黎广森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东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77年1月,他应征入伍。1978年,他就因工作积极,先后五次获得了嘉奖,当上班长,加入了党组织。这年冬天,部队组织到湖北沉湖农场施工,黎广森不怕苦、不怕累,处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带领全班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在施工表彰大会上,黎广森荣记三等功一次。年底,他破格被提拔为排长。1979年初,他随同所在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作战中,他身先士卒,指挥全排战士以精确的炮火近距离压制了敌人的火力,为大部队穿插进攻扫清了许多障碍,荣立三等战功。自卫反击战结束后,黎广森被选送到到信阳陆军学院学习深造。从陆军学院毕业后,他又先后担任了副指导员、副连长、代理指导员等职。
1987年6月,因部队整编,黎广森被组织上确定转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转业后,他原本可以到县城比较好的单位工作,但由于他十分钟情于武装工作,因而就主动提出到坭陂镇武装部工作,负责军转安置的领导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多年来,黎广森改行的机会很多,他完全可以换一个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有些亲戚、战友看他在基层干武装工作,既劳累,又清苦,就常常劝他说:“不要太死脑筋了,还是找机会换个好单位。”而他却总是回答说:“干武装工作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本来就是个当兵的,就适合干这个工作!”
坭陂镇是一个出兵大镇,更是穷乡僻壤,在那里,有许多复员转业军人和伤残军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很多。为此,黎广森就常常会思索一个问题:如何让他们退伍不褪色,正确对待个人困难,为军旗增光添彩?
官陂村有一名叫肖苑灵的军人,曾在部队一次高强度训练中,不小心受了伤,右关节粉碎性骨折,造成三级甲等伤残,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1990年12月,他复原返乡,被安置在了镇粮管所。没过几年,又下岗待业,后来,就搬回了农村。当时,他就感觉心灰意冷,有了轻生的念头。就在这时,黎广森走进了他家,对其进行开导。黎广森说:“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同志,我们要幸运得多,有什么理由不能坚强地活下去。”推心置腹的话语,顿时燃起了肖苑灵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一天晚上,肖苑灵怀孕7个月的妻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早产大出血,情况非常紧急。就在这时,肖苑灵马上想到了黎广森,便立刻给他打了求助电话。接到电话的黎广森听说情况后,骑上摩托车就往肖苑灵家中赶去,帮忙将产妇送入医院。由于送得比较及时,产妇顺利脱离危险,孩子也平安降生。到了第二天,黎广森又把自己家养的三只老母鸡送到了肖苑灵家。
几年来,在黎广森的帮助之下,坭陂镇先后已有180名退伍军人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或外出创业而走上了发财致富之路。黎广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复员转业军人。
对自己的事业,黎广森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干部和群众们也都非常信任他,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在坭陂镇武装部工作期间,不管是当干事、副部长,还是当部长、镇党委委员,他始终都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命令,他总是会坚决执行,从不打折扣;每次接到任务,他也都会认真落实,从不拖拖拉拉,随便应付;在工作中,他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从不怕得罪人。
有一年,上级领导要求所有基层武装部的建设都要达到正规化标准。为落实上级指示,进一步完善配套武装部的硬件设施,黎广森就积极主动向镇领导写报告提建议,天天找书记、镇长在报告上签字,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解决建设经费。书记、镇长看了他的建议后,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等解决了建设经费这一问题,黎广森又找到镇党政办主任出面进行协调,为武装部增加了一间办公室。最后,在黎广森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坭陂镇武装部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按时完成了正规化建设的任务,受到了兴宁市人武部领导的一致好评。
黎广森常说:“要做好基层武装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素质,而且要带头干、多流汗,光靠发号施令是不行的。”每年组织民兵训练时,他都会亲自任教练,给民兵们做示范,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参加考核。由于他率先垂范、组织严密、要求严格,坭陂镇每年的民兵训练任务都落实得很好,每次参加兴宁市人武部组织的训练考核都名列前茅。
坭陂镇的干部和群众们都说:“黎广森是一个‘拼命三郎’,干起工作来不要命,到了危急关头,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有麻烦就找黎部长’,‘救山火找黎部长’,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
2003年5月17日,兴宁市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位于宁江下游柑子村一公里长的河堤上,发生了七处管涌。倘若不迅速排除险情,河堤很可能会被洪水冲垮,就连附近的三个镇也会被淹灭,这样一来,近20万群众将会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黎广森立刻组织起民兵应急分队,冒着倾盆大雨,连夜赶到了河堤上,与柑子村的干部和群众们一同扛沙袋,堵管涌,以加固堤坝。在抢险过程中,黎广森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冲锋在前,顾不上休息。终于,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奋战,险情排除了,河堤保住了,而黎广森却累得倒了下去。
一天傍晚,全家人正在吃饭,黎广森突然接到了镇里一处山林失火的报告,于是,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仅服了几片止痛药,就骑上摩托车赶到现场,参加扑火行动。第二天,山火扑灭了,而黎广森的衣服却被溅在身上的火星烧出了许多小洞,穿在脚上的一双军用胶鞋也被山火烤得焦糊。
到了中秋节那天下午,黎广森正准备下班回家和家人团圆,突然接到了报告,说是柑子村有两户人家因道路问题发生了争执,双方都找来亲戚,想要“大干一场”。听说消息的黎广森火速感到现场,与村干部一起对两户人家进行耐心劝解,苦口婆心地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就这样,一场即将爆发的村民械斗得到了制止。当黎广森饿着肚子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黎广森的妻子方健妮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丈夫在家中吃饭时接到镇里有突发事件的通知,立刻放下饭碗,直奔现场排险。方健妮也不忍心去数,丈夫有多少次下乡或单位工作回来时,手按腹部,脸色腊黄,步履蹒跚。每次劝他到医院检查,黎广森总说是胃痛的老毛病,吃些止痛药,就有投身到工作中。
可以找到好工作,但黎广森却依然坚持做武装工作,工作中,他时刻把别人的冷暖记在心上,面临危急情况,他也总是率先做典范。黎广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柑子村是坭陂镇人口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经济尤为贫困的一个村,全村共有近1000户、4700多人。自1997年开始,黎广森就在这个村负责挂点扶贫。当时,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村里的道路到处都坑坑洼洼,群众出入很不方便;村里的小学校只有几栋陈旧破损的教室,校舍严重不足,几个年级的学生常常都是挤到一间房子里上课;就连村委会也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
一开始,为了能够尽快了解并掌握村里的真实情况,从而找到帮助群众致富的具体办法,黎广森走东家、串西家,征求群众们的意见,听取村干部的建议,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干部和群众都劝黎广森说:“柑子村的问题太多,事情很难办,就凭你一个小小的部长,啥也解决不了,你就别费这个心了。”每当听到这些话,黎广森总是真诚地对大家说:“我虽然是个小萝卜头干部,但也是人民的公仆。当公仆就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就要为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