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了村官之后,官锦初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不善言辞的他对村民们许下了朴素的承诺:一定要让水石村的山都种上果,田地都种上庄稼,村民都有活干,过上好日子。不过,说归说,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些“远大的目标”呢?官锦华又拿出了一个“三句口令”的准则,这是他在部队时常用的工作思路:首先,万事开头要“立正”。村党支部的思想认识需要提高和端正,提倡每个成员都结合水石村的实际情况,写一份心得体会,再综合梳理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其实,要“向中看齐”:强化大家的团结意识。俗话说的好:“二人齐心,其力断金。”只要大家都能拧成一股绳,就可以形成坚定的整合力。最后,就是要“向前看”:明确当前村干部的主要责任,增强村民的信心,带领全村人奋力拼搏。对于群众最为关心的财务问题,官锦初承诺村委会做到月报、季度报、年度报,公开透明。他还规定,凡是超过1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经过班子审批才行。对于水石村的村民们来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大会,在村中心的操场上,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50多名老党员庄严宣誓。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如何使村民更快致富的问题上。水石村的穷困人口占到全村人数的将近一半,多年以来村里都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泥砖屋,贫困户,荒着农田等救助,躺在竹床想媳妇”。上任之初,官锦会便和全村的党员开了一场讨论会:“怎样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他认为,想要走上致富的道路,就必须突破贫困户、特困户这个“瓶颈”。于是,他开始走村串户,踏遍了水石村的32道山山岭岭,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认为要想让村里的人摆脱贫困,最快的办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为了让大家更加信服,他还带着村干部到外面看一看,让他们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接触一下发达的科技,回来之后便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都深有感触。当然,一些人也认为:别的地方发展地好,那是因为人家条件好,水石村没法与之相比。这也使得村委会很快就找出了贫穷的根本原因:观念落后,小农思想严重。官锦华清楚地说道:“大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1999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官锦初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烧荒山种果树,齐心协力致富奔小康”的公告,立刻便引起了村里人的高度关注。很多村民都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土地里的粮食活下来的,哪有将漫山遍野做果园的?”有些人甚至还说:“烧山会烧掉水石村的风水,以后子孙都旺不起来的。”种果树是要趁节气的,眼看着好时机就要过去,那样就得再等一年,村委会实在等不起了。于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官锦初决定强行烧山。当他们把一切都准备妥当后,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几个村民躺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死活就是不肯起来。到底是让步还是坚持呢?官锦初的心里一直都很矛盾,如果妥协,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这山上永远都会荒下去。两相矛盾,如何是好?官锦初犹豫了一会,站出来大声宣布:“凡同意烧山的,一律无偿提供果苗,并由村委会请专业队挖树坑送肥统一管理;凡阻挠烧山种果,并且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追究责任!”看着村长这么严肃,那么闹事的人似乎也有些底气不足了,官锦初随后便果断地带人打着一桶桶煤油上山,将沉睡了几百年的荒山野岭给烧了。谁也没想到,这一把火竟然烧出了致富路。
可是,水石村的耕地面积只有2400亩,人均还不到半亩地,祖祖辈辈都延续着一年“两稻一菜”种植模式,由于耕作方式较为落后,每亩地粮食产量还不足150公斤,如此下去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谈何发家致富呢?官锦初和村里的几名干部去咨询了农科专家,决定将“两稻一菜”改为“一稻二菜”,将重点放在红辣椒、四季豆、油菜籽等经济作物上面,一定可以增强村民的收入。为了让村民们更加信服,他还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结果表明改变土地结构后一亩地可以增收6000元。当然,这个结果是十分诱人的。但是,已经习惯了“两稻一菜”模式的村民们,还是对这项改革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万一菜没有种好,会造成水稻的收成,那时候日子岂不是会更苦?
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疑虑,官锦初和其他几位干部商量后,决定从集体中拿出一部分钱买来菜种,给那些愿意尝试的农民试种,亏了是村委会的,赚了是农民的。党员先带头种,然后再手把手地教给村民,他们还定期请来农科专家来视察,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仅仅3个月之后,那几十户带头试种的农民便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2万多元钱。效益一出来,村民们自然都跟着种起来。1999年的冬天,全村一共种下红辣椒400多亩、四季豆500多亩,第二年开春,光是卖菜就为水石村带来了16万元。农业结构的调整,激活了山区的发展潜力,使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为了使蔬菜的销售渠道稳定下来,党支部书记搞起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还和香港一家果菜签订菜籽合同,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规模化生产。截止到2001年时,全村的冬种蔬菜已经达到了2100亩,占地全村耕地的80%以上,村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官锦初认为,要想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这样才能为村民多办实事、办好事。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在水石村的山头上,官锦初带着全村党员造林种果。为了让村民们没有后顾之忧,官锦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谁上山种苗,谁收果,谁得利。”经过大伙一个多月的辛苦奋战,硬是将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一座“财富之山”,在坡度高于25度的350亩山坡种上荔枝、龙眼、黄皮,高于25度的山岭则种上了经济林,诞生了水石村第一个集体产业“七一果场”。随后,官锦初又带领全村党员兴修水库,搞起水上养殖业,水上有鸭,水下有鱼。官锦华上任之初,村集体根本没有多少“家底”,可是一年下来账上便积累了50多万元,成为全镇最富的村集体。这些资金也为水石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在村校改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村民肖焕云也是一位退伍军人,他家里共有5亩多地,2002年他分别在地里上种上了辣椒、四季豆、红烟、菜心种子和荔枝、龙眼等副作物,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了30000万多元。每每说起这些,肖焕云都会由衷地说道:“还是官书记的那把火烧得好啊,我做梦都没想到我现在也会是个万元户,家里彩电、冰箱、电话机都齐全。”
后来,在官锦初的带领下,党支部成立了帮扶小组,展开了“一帮一”的活动。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官锦初和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郭珍结队。他们一家人挤在一间泥瓦房里,一年到头来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还欠下外债20000多元钱。他指导郭珍夫妻种辣椒、四季豆,引导他们扩大种养规模,发展家庭副业。结果当年的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已经步入小康的郭珍逢人就夸:“没有官书记和党支部的支持,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好日子。”在官锦初的鼓舞下,村民们对未来都抱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现如今,水石村的村民们生活水平步步高升,很多人家都盖上了小洋楼,还流传起了一首新的歌谣:“新楼房、富裕户,家家奔上致富路,住上楼房娶媳妇,群众感谢党支部”,这是水石村今日流传的新歌谣。
水石村的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人也还是那个人,可是生活也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生活,从带头致富到带领群众致富,官锦初始终只有朴实的一句话:“我是个共产党员,我是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
官锦初以一个退伍军人的身份,跳到了一个村长的身份,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村民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将一个重点贫困村变成了一个扶贫示范村和全省的模范村。
过去,连接水石32个自然村的都是乡间小路,晴天还好说,遇到刮风下雨天,就会出现“无路”的情况,水石村也变成了一个孤岛。有好几次,村民们好不容易盼来了好收成,可是由于道路的问题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实烂在地里。于是,修路便成了水石村村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官锦初上任后,他决定解决这个问题。1997年,村委会开始筹资,一听说要修路,很多村民都将自家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拿了出来,但和修路所需要的巨额数目相比,还远远不够。于是,官锦初便以村委会的名义,向所有在外的水石村人士发出了倡议书,他自己也一遍又一遍地跑到深圳和珠海等地去筹款。亲朋好友见状都劝他:“修路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何苦要如此卖命?”但官锦初从来不理会这些话,他一心想的就是早日为乡亲们圆梦。
听说了官锦初的行动后,很多在外面办公司的人都被他感动了,纷纷慷慨解囊。很快,一沓沓现金就放到了官锦初的手中,捧着这沉甸甸的金钱,官锦实的眼睛湿润了。他心里很清楚,它不仅仅是金钱,更包含着乡亲们对他的信任,一定要将这件事做好,否则就对不起大家的一片赤诚之心。筹到款的第二天,官锦初就带着村民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程,很多村民都愿意义务出工,他们从河里搬来一块块石头做路基,挑来一担担河沙铺路面。终于在两年之后,32个自然村的村道一条条修通了,由水石村通往镇里的水泥硬底公路也通了,共投资170多万元。村民们看着多年来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看着第一辆运送蔬菜水果的汽车开进村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路修好了,外面的人可以进来,村里的人也能够出去,村民们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了。
在任期间,官锦初真正做到了“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不收村民礼品和红包”。“廉政爱民、廉而生威”,官锦初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水石村的村民们贡献着,也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与拥戴。
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水石村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这下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怎么办?想来想去,官锦初想出一条“转移富余劳动力”的方案,既能让这些人有用武之地,又开发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不过,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官锦初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先是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如对村里的2000多名青壮年的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及家庭结构等进行调查,再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然后他就带头去找出路。
他先后去找了很多在深圳开厂办公司的水石村人,很多人一听说官锦初是为了村民而来,都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村里的青年安排工作。有一次,官锦初手里拿着一张印有“奋达实业有限公司肖奋总经理”的名片,拨通了上面的电话,可是对方却没有人接。后来,他多方打听找到了公司所在地,当时天已经很黑了,厂里面静悄悄的,可是里面却一个人都没有。后来,几经周折才又打听到了肖奋的新电话号码,几天后他敲开了肖奋的办公室。肖奋大学毕业后,在深圳自己创业,事业干得红红火火。村长此时突然出现,他还以为是为了私事而来,生硬地问道:“你儿子不是还小吗?找我有什么事?”当他听官锦初诉说了前因后果时,深深地被感动了,当即便表示愿意接收村里的富余劳力。
这些青年在外打工,再将赚的钱寄回家里,也算是为村里做了好事,很多人家的新房子就是用儿女们寄回来的钱盖起来的。在官锦初的影响下,这些青年也都具备知恩图报的品德,他们积极地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有一次,一个叫肖迪青年为家乡捐了1000元,而他每月的工资才不过1000元。
乡亲们的信任,让官锦初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秉公办事,对群众一视同仁,否则很容易出事。有一次,一名村干部在处理纠纷时,偏袒了自己人,官锦初就狠狠地批评了他。除了必要的开支外,村委会的人从来不乱来一分钱,而为了村里修路扶困,官锦初还前后垫支了4万元多钱。
在水石村,官锦初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因为他是带领大家致富的人,同时还因为他是一个大好人。在中国,“好人”是很高的评价。的确,水石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处不渗透着水石村党支部书记官锦初和支委们的血汗。
水石村的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对于官锦初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回报。说起水石村的巨大变化,村民们无不翘指称赞:“致富路上跑得快,多亏军人出身的官锦初书记把头带。”
脱贫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此时官锦初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破除村民们的一些陈旧观念,让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富了今天富明天,富了口袋富脑袋。过去,水石村的村民都很迷信,有的人生了病不去看医生,而是去找巫医;有的人出门还要看日子,盖房子要讲究风水。曾经有一位村民得了急性阑尾炎,可是家里人却翻黄历说那天不宜出门,结果差点闹出了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