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活与生命的动人之美
——读大赛获奖及入围作品
古耜
阅读“九江银行杯”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大赛的获奖及入围作品,我的内心沉浸在久久的欣悦与感奋之中……时至今日,有关精神壅塞、缪斯蒙尘的忧患之词不绝于耳。然而,在井冈山下的吉安大地上,却有这样一批担负着不同社会使命的非职业写作者,依然满腔热情、认真执著地进行着散文耕耘与艺术探索。出自他们笔下的一系列作品,以其特有的灿灿文心与勃勃生气,不仅显示着一方热土的心灵风采与人文内涵,而且为当下日趋繁复且不乏迷乱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与良好的借鉴。
毫无疑问,随着文学环境的宽松和文学观念的解放,散文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正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开阔空间里,呈现出日趋多样的差异性与可能性。只是不管散文的体式和边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管人们对散文的理解和诠释经历何等扬弃,孙犁当年看重并倡导的那种基于生活积累与生命体验的散文,凭借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依旧保持着无可争议的审美优势与艺术活力。此次白鹭洲文学大赛的一些获奖及入围作品,分明再度证实了这一点。这些优秀篇章,当然拥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化追求,但从取材向度和文本构成的基本层面看,却又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注重记忆储存,贴近情感积淀,坚持把作家已有的经验世界和情感天地当成审视和表现的主要对象,就中采掘生活的本相与生命的况味。请看陈炜的《乡间桃李》,这篇作品追述了青年女教师执行“下乡任务”的一段经历。显然是因为印象和感受的刻骨铭心,数年前的往事在“我”的笔下,竟然历历在目且栩栩如生:简陋的校舍,简单的伙食,教师的脸上挂着沧桑,锈铁相撞的声音代表着上下课的时间。
然而,一群山里的孩子却是那样的质朴、早熟和友善,尤其是那个缺了门牙的小女孩,既请求“我”唱歌,又送给“我”咸鱼,一举一动里透显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这些充分纪实,力求再现的文字,不仅折映出作家相遇底层时的悲悯之心与关爱之情,而且使我们在褪尽粉饰的语境里,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多少被遮蔽了的另一面。邱裕华的《节气里的父亲》,也是一篇植根于生活与生命的好作品。该文以立春、惊蛰、小暑、霜降、小寒等几个节气为聚焦点,透过儿子的目光缅怀已逝的父亲,那一系列零距离获得的悲苦而兼有温馨的场景和细节,搅拌着浓郁的人间骨肉情和丰沛的大地泥土气,贻人以深深的感动和久久的回味。
值得特别称道的是,一些获奖及入围作品在进行生活与生命的艺术采掘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性和具象的层面,而是以此为基础,自觉注入了作家的一些理性思考与深度发现,从而增添了审美境界的包孕性与厚重感。不妨一读郭远辉的《农业深处的母亲》。此文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感受和细致体认出发,抓住稻子、灶台、耳环、果树、针线等意象,展开抒情意味甚浓的勾勒与点染,不仅凸显了一个善良、勤劳、隐忍、灵巧和慈爱的母亲形象,而且透过母亲的形象,传递出农业文明的特有诗意和魅力,以及这一切与质朴人生和人性的深度拍合。这对于在物欲和科技支撑下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来说,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灵滋养。章骁的《遗逝的笔墨》选择乡村春联和书法为通道,讲述了“二太公”曾有的“威严”和后来的落寞,也交代了“二叔”和“我”无意中造成的对“二太公”权威的“冲击”和“挑战”,那有些戏剧性的角色转换与名声消长里,固然承载着作家对社会变迁和时代前行的欣慰与赞许,但同时也浸入了他因偶像消逝,墨香飘散而产生的深深的叹惋与淡淡的惆怅。这种“复调”式的情感表达,足以启发读者更加理智地对待民族根脉,也更加清醒地参与历史变革。
切近生活与生命,耽于经历与体验,是本次大赛获奖及入围作品的突出特点,但却不是全部追求或唯一旨趣,事实上,有的篇章便将艺术着力点放在了文化遗产的开发与间接资源的使用上,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本属性和表现能力。
在这方面,王建民的《北宋那些人和字》,贫村的《不爱,何以伤害》,刘英敏的《诗砖文瓦愁满楼》,或鞭辟入里,或独抒己见,或剥茧抽丝,或取精用弘,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特别是《北宋那些人和字》一文,立足于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大背景,围绕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即所谓宋四家撒开笔墨,既评赏书艺,又揭示人品,且穿插了种种逸闻趣事,名篇尺牍,其纵横捭阖、妙趣横生的字里行间,不仅闪烁着丰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识见,而且流露出一种清正博雅的人生理想与人格情怀。应当承认,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北宋那些人和字》属于时下同类创作的上品。
与健康充实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相协调,相呼应,大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亦多有出色抢眼之处。其中单就整体的构思与造境而言,朱小勇的《月光下的水烟壶》,陈颖的《代谢》,聂永清的《那样一头牛》,都堪称文心卓异,笔力不凡。《月光下的水烟壶》顺着袅袅的烟缕,牵引出老姑婆深埋的情感世界,于是,小切口有了纵深感;《代谢》用生死两端构成生命的衔接与循环,这使得父辈的轰然老去和孙辈的呱呱落地,平生出哲学意味;《那样一头牛》看似写牛,实为写人,那牛的衰老里蕴含着人的艰辛,牛尚如此,人何以堪?要知道,所有这些,都深得散文写作的壶奥[1]。它庶几说明,吉安的散文作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收获期。
(古耜,现居大连,著名散文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评委)
注释
[1]壶(kǔn),谓宫巷;奥,谓室隅。比喻事理的奥秘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