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也被古人称作师子、狻猊(suān ní)。据说狮子是汉顺帝时才由西域进贡来的,故汉以后的史籍中才有关于它的记载。《正字通》中称“狮,百兽之长。”《本草·狮·集解》中称:“时珍曰:狮于出西域诸国,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每一吼则百兽辟易,马皆溺血。”《尔雅·释兽》中说它“食虎豹”,只是不知这里所说的狮是否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狮子。这么一个百兽之王自然也是附会的对象。
《齐书》中记载:晋陵南沙人王敬则的母亲是个巫师,她生王敬则时胞衣是紫色的。王母对周围的人说:“此儿有鼓角相。”鼓、角都是古时候作战用来指挥军队的乐器,王母的意思是说她的儿子会因为武艺高强而位至高官。王敬则长大后,异相就出来了,两腋下生乳,各长数寸。他曾梦到骑着五色狮子,后来被南齐高帝萧道成封为询阳郡公。明帝萧鸾时,因怀疑明帝要杀自己,于是造反,结果兵败而死。很明显,他“梦骑五色狮子”不是指他兵败身死,而是指其封询阳郡公这件美事。
老虎在中国早已有之。古人对虎是又怕又敬。一方面,视虎为凶物,例如“苛政猛于虎”;另一方面,又迷信虎能助人除害,以虎为吉物。作为吉物的虎以驺虞(也就是白虎)之说最为明显。白虎与麒麟一样被古人认为是仁兽、义兽,它的出现乃祥瑞之兆。如果出现在梦中,就是吉祥的预兆。
史书记载中国神话时期的皋陶,就是他娘梦见(也有史书称是看见)白虎而后怀孕所生。皋陶是中国神话中公正的法官,卓有成效地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君主,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传说禹继位后按禅让的传统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
皋陶不仅是因梦白虎而生,相传他还有一只独角神兽——獬豸(xiè zhì),也叫直辨兽。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的独角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皋陶审理案件时,遇到疑难时,就牵来獬豸,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公正的法官向来令人既敬又怕,这正与古人对虎的印象相符,所以,将皋陶与白虎联系起来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