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有些小不愉快,不过即将当爹的消息还是朱伟迪乐呵了很久。
喜悦的心情慢慢淡去之后,朱伟迪干劲满满地重新拾起一度中断的工作,还破天荒地在月中上了次早朝。
弄得有些文官还以为皇帝当爹了后会重新振作,激动得是泪涕横流。不过那些文官们很快发现,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月中的早朝过后,文官们发现皇帝还是继续在学习先帝们的好榜样,这位崇祯帝不光和正德一样喜好武事,和他的祖父万历一样怠政,他的哥哥喜好做木工活,而他则做起了匠户头子,凡是匠人做的事他都要关心一下。
在文官们眼里,朱伟迪简直就是正德、万历和天启的三位“昏君”的综合加强版。文官们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这位主和正德、天启两位还是不同的,起码这位还没有完全把阉宦放出来咬人。
在皇后怀孕的喜事之后,孙元化那边也恰到好处地传来喜讯,用铁模铸造的两门野战炮已经成功。
一门是实心弹重明制4斤多,炮车重六百多斤。射速差不多是一分钟射出一发,实心弹有效射程一里多一点,装填霰弹则不到一里。和欧洲的六磅炮是差不多的东西。
一门是实弹重明制6斤多,炮车重近一千一百多斤。射速只比六磅炮稍慢一点,差不多是一分钟多一点一发,实弹有效射程一里半多一点,霰弹一里多一点。性能和欧洲的八磅炮差不多。
根据汤若望等人的叙述,这些火炮射程也比同时代欧洲的要远一些,射速也稍微快一些。
射速比同时代欧洲火炮稍快,是因为在朱伟迪的指示下,这门火炮还是采用了些新技术,在铸造火炮炮管时,工匠们在外壁上加了许多粗糙的纹路,增加了炮管的表面积,加快了散热速度。
射程提升也得益于火药质量明显提高。在朱伟迪的重赏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下,京师工匠们的工作态度比以前端正,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在用科学知识指导下,更精细的粉碎研磨工艺和原材料提纯工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火药的质量。
倒是汤若望那边用泥模铸造的六门火炮,只有一门成功,也是铜体铁心的四斤炮,不过质量就比孙元化使用的先进技术铸造的差远了。
孙元化试造了十九门炮,炸坏了十七门炮,才找到了合适的铜锡比例,使用了木炭炼制的铸铁,才成功铸造了这一门火炮,如今宝贵的经验已经被记录下来,几十位从工部调集的工匠如今也学会了铸造红夷大炮。
双喜临门之下,炼制火药和制炮有功的人员,统统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赐下赏赐的同时,朱伟迪也要求孙元华让手下的工匠多带些学徒出来,将火炮的产量提上去,要求他们在保证威力和安全性能的情况下想办法对火炮进行减重处理。
如今这三门火炮还没有交付部队,朱伟迪早让卢象升派出十个参谋和上百认得些字懂得点基础数学知识的士兵,将这些人派去了孙元化的试炮场处,研究红夷炮的射击要点,准备开始编写炮兵方面的军事教范。
八磅炮和六磅炮试制成功后,孙元化一边开始加紧培训学徒,一般开始攻关12磅炮。
考虑到目前财力人力都还不够,明军的当务之急是加强野战能力,需要将野战炮量产,更大的舰炮和攻城炮研究进度,朱伟迪压了压暂时没有上马。
十二月中,东江镇的密信和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信件送达朱伟迪手里,袁可立和毛文龙探知,后金明年将大举进攻蒙古,东江和登莱准备联手进攻金州。
朱伟迪这一年给了毛文龙大几十万两的军饷,又按东江的人口数和各方漂没惯例拨下了粮食,还帮东江镇安置了多余辽民。
而东江镇这一年来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袁可立上任后,东江联合登莱水师不停对辽南地区进行登陆骚扰,杀了几个鞑子,解救了一些辽民,不过除了靠刘兴祚为内应偷袭了把萨尔浒城杀了几十鞑子和几百汉奸,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如今朝堂上对毛的弹劾也一直未断过,新帝虽说钱粮方面没有少东江的,不过表现出来的重视度和信任度都不算高,这种状况让毛文龙实在有些不安。
朱伟迪看了看辽南地图,金州(大连金州区)是东江镇唯一一个陆上据点旅顺港北上的重要交通关口,只要拔掉了后金在天启七年夺去的金州,毛文龙就可以深入辽南腹地,加大对辽南的骚扰力度。
对登莱和东江镇的战力,朱伟迪并不放心。今年朱伟迪曾经派出两波太监核查,查实东江镇兵额只有三万多,毛文龙报上的十多万兵额是把没有非战斗编制的辽民也算上了。
如今朝廷的粮食也不是很充足,下发给东江的钱粮被京师和节制东江的天津两头漂没,也不会剩太多,最多也就是能维持住东江人口生存,再喂饱个一两千战兵的程度。
他也清楚,东江镇的战斗力虽说比一般明军稍高,不过大多也还是训练不足营养也不充足的乌合之众,战斗力堪忧。
至于登莱体系的那些兵,估计也就是内地卫所军的水平,朱伟迪可也不敢指望他们有什么战斗力。
而毛文龙和登抚袁可立的关系也不算太好,东江和登莱的军队本来就不是很和睦,想要他们精诚合作更是妄想。
如今后金也对锦衣卫的密探有所察觉,加之蒙古到辽东的道路因为后金和漠南蒙古的战事断绝,一条情报通路路线已经断掉,锦衣卫的情报体系对后金国内的动向的判断能力也未见比东江镇多。
来自后金方面的情报减少,让朱伟迪一时也很难判断出后金要对谁动手。不过他还是认为,后金不会对蒙古人下手。蒙古人打是不打不过后金的,不过得到大明支持后,他们坚壁清野的实力还在,黄台吉敢去打蒙古多半要空跑一趟,后金的粮食危机一直都没解除,空跑一趟后金的日子会更加难过,黄台吉的威信肯定要进一步降低,后金的内部也会更加不稳。
朱伟迪猜不透的是,后金是在打朝鲜的主意还是关宁,或者是东江。
对毛文龙这个战略,朱伟迪实在是一点信心都没有,而经过老奴的屠杀,如今的辽南也没几个人,朱伟迪对那地方也没有多大的兴趣。
不过眼下这个政治局面下,国内要求复辽的声浪很高,毛文龙既然有请战的心思,也让朱伟迪有些心动。
思虑了良久后,朱伟迪决定找阎鸣泰、孙承宗等重臣问问。
让兵部尚书阎鸣泰看过袁可立和毛文龙的意见后,朱伟迪召见他后问道:“阎爱卿,袁卿与毛帅之议如何?”
阎鸣泰偷偷看了看皇帝,小心翼翼地答道:“金州不过是一小城,建虏兵不过两千,取之不难。然东江锐气已失,战力尚不足,建虏若是兴大兵来夺,未必守得住。”
朱伟迪点了点头,“朕也是忧虑此事。”
阎鸣泰看皇帝的样子对这事犹豫不决,琢磨着袁可立也是皇帝提拔的,没事去得罪他也不是什么好事。
在心内计较了一番得失后,他开口道:“陛下,如今建虏窘困,辽地缺粮,袁大人与毛帅既有请战之意,自可令其攻取金州,之后便看后金来攻之兵多寡,能守则守,若是不能守,乘舟船退去便是。耗其粮草,令其无功而返,久之建虏必生内乱。”
哪有那么容易,2000人守的城也不算是小城了,没有重炮要打下也不是简单的事。这么反复打来打去,后金的粮草是消耗了,大明不一样在消耗,如今大明的粮食也不算充裕。
朱伟迪想了想,还是拿不定主意,好一会后才开口道:“阎爱卿此议似有道理,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想想。”
“陛下,若是建虏攻蒙古,宣大与蓟辽四镇还需早做准备。”
虽说后金的目标,多半不会是蒙古,不过如果是蒙古也正好,要是在偌大的内蒙古白跑一趟,后金接下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朱伟迪也点了点头,“蒙古之事,还须查明建虏兵力与动向,方可有所动作。蓟辽两镇尤其要加强警戒,朕以为建虏未必是要去攻蒙古,兴许是关宁或朝鲜。”
“陛下圣明,建虏狡诈,确实要防,也需提醒朝鲜国主,令其早做准备。”
朱伟迪点了点头,“朝鲜之事,就照阎爱卿的意思去办吧,下去后写个折子上来。”
孙承宗的回信也很快送达,他自然也是同意,他的好友袁可立附议了毛文龙的计划,他哪里会反对。
既然重臣们都同意,底下的文武官员都求战心切,加之败了对大局也没什么大影响。朱伟迪考虑了很久后,最后还是选择了把这事丢给文官们,由廷议决定。
文官们一直都看那个孤悬在外基本不受文臣节制的东江体系不满,他们自然全部都同意毛文龙出兵。反正东江镇败了,也不至于全灭,还能削弱这支军阀势力,胜了对大明也是利好。
文官们都报着这样的心思,这事在廷议上自然是轻易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