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农民起义有时候也能打胜仗,也能推翻一个旧王朝。在这时候,他们能不能建立起一个农民政权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农民政权没有?古今中外究竟有没有农民政权?这一些问题过去讨论得不少,最后好像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根据《水浒传》中的描写,梁山泊里的弟兄们在聚义厅中议事,可以七嘴八舌发表意见,不像封建王朝的金銮殿上,只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数,金口玉言,一锤定音,臣下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水浒传》是小说,不足为据,但是在历代农民起义的队伍中,“集体议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太平天国在广西永安州时就是这样,有关的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当时的军国大事都是由洪秀全与杨、萧、冯、韦、石五王共同议定,而不是由洪秀全一人做主。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一书中说:
太平天国体制实为天王与五王(杨萧冯韦石)“共有共治共享”性质,五王诚如俗言为“一字并肩王”。缘洪氏与五人在运动革命时结为兄弟,情同骨肉,大概矢誓将来打得江山是彼此“共有共治共享”的。
简氏并加评论:“其‘共有共治共享’制度之斑斑,实开创亘古未有之怪异政体。”
简氏把源出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原则和太平天国拉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暂置不论。值得探讨的,是他认为太平天国这种“亘古未有之怪异政体”是否就是所谓“农民政权”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天地间本无所谓农民政权,太平天国仍然是封建政权。简氏称之为“怪异政体”的,其实并不“怪异”。起义领袖结为兄弟,共打江山,遇事共同商量,不由一人独断的情况,古已有之。太平天国诸王在永安州集体议事,从表面上看,颇有一点“集体领导”的“民主”意味,但是这种“民主”并没有制度来保证。大家商量好了,意见一致,当然是美事;一旦商量不好,仍然是一个人说了算数。这个人可能是洪秀全,更可能是手握实权的杨秀清,再不然,爆发一场大火并也是可能的。一点点“民主”气息也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这种“民主”与近代民主主义显然不同之处是:与会诸人一无表决权,二无否决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表意见“以供参考”,对决定问题作用有限。这种“咨询”性质的议事,仍然是封建主义货色。
为何有这种“怪异政体”出现?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起义之初,力量太小,如不广开言路,和衷共济,起义就会失败。在大敌当前,形势危如累卵之时,容许大家发表意见,既可择善而从,有利决策;也能获得“接受意见”的美名,有利收揽人心,有何不可。一旦江山坐稳,必然制定朝仪,表示大皇帝的尊严,不容议论纷纷。这时对于大家环坐议事的“怪异政体”,也就丢得干干净净了。
封建政权有如一只昆虫,从出生到成长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一人独断的专制政体是成虫,集体议事的“怪异政体”是幼虫。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在本质上都是封建政权。简氏认为“怪异”的就是诸王议事的“幼虫”政体。蝴蝶都是毛虫变成的,并不是每一只毛虫都会变成蝴蝶。如果毛虫被人踹死,当然就变不成蝴蝶。有人看到某些“幼虫政体”还有一些“民主”气息,而成虫政体则都专断独裁,常常感慨系之,谴责起义领袖蜕化变质,复辟倒退。其实这一切都是历史规律,是必然要出现的现象。我们感慨一番是多余的,义正词严地对起义领袖加以谴责更是没有必要。
太平天国之所以被人误认为“农民政权”,只不过是其前期(即“幼虫政体”时期)存在一种“诸王议事”的现象,这和封建王朝一人听政的现象大不相同,所以产生误解而已。笔者认为: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小农经济,同样的社会结构,就只能建立同样性质的政权——封建政权。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产品,母鸡也生不出鸭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