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等人在长安的两年多中间究竟干了些什么?官方史书当然缺少记载。由于长安乱后生还的人极为有限,私家的记事也很难找到。使人想不到的是史学家没有找到有关的记载,诗人却来填补了这个空白。晚唐诗人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88 0年他应举入长安,正遇黄巢兵至,遂留于城中不得出。直到883年初,才东奔洛阳,凭回忆写成长诗一首,叙述在长安城内的见闻,托为秦妇之语,故篇名为《秦妇吟》。此诗当时即为人所传诵,不仅是极佳的诗作,亦堪称第一手史料,作者遂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名重一时。韦庄后来入仕前蜀,任吏部侍郎兼平章。《秦妇吟》一诗本身也多灾多难,五代以后失传,直到清末发现敦煌石室,才在石室中重见此诗抄本。后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带往巴黎,再由国人抄回。1100多年前的古诗才得重见天日。
下面摘录一部分与史实密切相关的诗句,可以与我们已经探明的史实互相印证,括弧内的说明为笔者所加,用供参考。
中和(唐僖宗年号)癸卯(883年)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南西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翠敛眉心折。“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假托一位秦地少妇来叙述长安城内之事。)君能为妾解征鞍,妾亦与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880年)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皇,朝士归来尚疑误。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紧急。(已有消息说是黄巢兵来,“官军”准备到潼关去抵御。)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急。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指唐僖宗南逃兴元避难),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已知黄巢兵来,百姓纷纷走避。)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黄巢部下已经开始杀人掳掠。)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良家妇女被掳后的惊恐生活。)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少女因为拒绝受辱惨被杀害。)
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旧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写被掳者从此离家不返。)
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夜卧千重剑戟围(睡觉的地方戒备森严),朝餐一味人肝脍。(吃的是人的肝脍,足可印证长安“以人为食”的实况。)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描绘黄巢部下的种种活动。)
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色喜。(唐军即将反攻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城。)泛泛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估计黄巢即将败降。)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尽败绩。(打进长安城的唐军又被击退。)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风云突变,黄巢再进长安,下令洗城,百姓不是被杀,就是逃散。粮价飞涨,粟与黄金同价。)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 人肉。(又一次说明“以人为食”。)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莩。(长安完全绝粮,饿莩遍地。)昔日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长安街市一片荒凉。)
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百姓非死即逃,人烟断绝。)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羡慕江南无战事。)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欲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叹息京城百姓遭此大难,无限向往平安的江南。)
这一长诗中所提及的许多事物,在历史上斑斑可考。诗中所提到的时局变化,又能与我们所了解的许多史实一一对照。因此,此诗虽然可能有文学的成分,有夸张的地方,但其真实性应无问题。
看来,我们对于“黄巢起义”之说,确有再加思考的必要。黄巢出身于累代私盐贩子的家庭,属于地方豪强之类,与纯朴的农民没有半点共同之处。他的起兵,是为了求官、做皇帝,保护并且扩大自己家族的利益。后来真正坐上龙椅,却因痛恨百姓欢迎唐军,下令屠城。到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暴君,怎么还能戴上“农民起义领袖”的桂冠!他所活动过的地方千里不见人烟,良田沃野成为一片焦土,千年古都长安一炬成灰。对于这样的人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值得三思。正是:
谁言黄巢是义军,
明令屠城罪非轻!
欲知当年长安事,
请读长诗《秦妇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