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杀人没有?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一千多年来,在老百姓的传说中早有说法,那就是“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一切公私记载对于黄巢杀人的记事都很不少,而且内容大致相同,所以过去并无争论。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了一股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潮流,大家千方百计去美化他们,对于黄巢杀人一事,就有不少人起来为之辩护。
辩护的说法之一:如果是在两军对阵时所干的事,那就全部推到“官军”头上。这种辩护未免软弱无力,因为在那一段历史时期,“官军”和农民军杀人的行为大致相同,大家已经见惯不惊,不以为怪。而且一些士兵今天倒过来,明天倒过去,已经成为职业的刽子手,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哪一方的人。在这种一团糟的情况下,要想为其中一方洗清罪责是不可能的。
辩护的说法之二:如果事情只发生在黄巢这一方面,与“官军”沾不上边,那就辩护说“不是黄巢自己干的,是他部下干的”。这就不免可笑,历史上帝王将相杀人,都不是自己动手,都叫刽子手代劳,这能说明他们并没有杀过人么!
在黄巢杀人的记载中,最为严重的有两件事情,都是在他逃出长安以后败亡之前所干的。其一是他攻陈州不下之时,因为老百姓四出逃难,无人耕种,民间乏食,黄巢乃纵兵掠人,将人投于碓磨中,连骨头都磨碎了以供士兵食用,所以名其地曰“舂磨寨”。其二是黄巢曾车载盐渍人尸充作军粮。其实,不管有没有这两件事,只要长安“洗城”和长安城内长期“以人为食”的史事能够得到证实,我们对黄巢的评价也就可以基本定案。同类的事多一件少一件并不影响结论。有人提出,车载盐尸的事是秦宗权干的,不是黄巢干的。其实,秦宗权也是黄巢的部下。秦宗权干的事,也与黄巢有关。
黄巢起兵的主观愿望是什么?是想做官,走的是“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这条捷径。他前后5次乞降求官的精彩表演就是铁证。黄巢起兵的客观后果是什么?这大致可分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黄巢起兵10年,他所拉起的队伍,所带领的士兵,在作战中被打死、饿死、病死的总数至少在一百万人以上。这些人跟着他万里奔波,艰苦战斗,本意是希望推翻腐败的唐王朝,让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但他一再暗地里进行乞降求官,这实际上是出卖了自己的部下,拿部下的血肉之躯作为自己做官当皇帝的垫脚石。他既非真心去推翻腐败的唐王朝,也没有做过任何有利于老百姓的实事。也可以说:那些跟随他起兵的人是受骗了。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中所说的:
起义军兵士是纯洁的民众,(参加起义)的目的在推翻罪孽深重的唐朝。现在被引到不是饿死就是败死的道路上,统率者该负多大的责任!
起义军在长安前后三年,暴露如此严重的弱点,罪过全出于黄巢、尚让等一群统率者方面,起义军兵士成了这群人的牺牲品,除了寄以深切的同情,谁还能对士兵有什么非议!
第二,在黄巢起兵之前,中原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所以王仙芝、黄巢等人才能在此分兵活动。经过多年战乱,老百姓非死即逃,到了黄巢败后,除了朱全忠所保的汴州与赵 所保的陈州两座州城之外,纵横千里,完全没有人烟。人口损失,少说些也有好几百万。我们虽然不能把这几百万条命债全都记在黄巢一个人的头上,但是从许多公私记载看来,杀人之多,首推黄巢。特别是他从长安逃出之后,公开以人肉作军粮(这是在长安城中绝粮时所养成的习惯),已经到了逢人必杀的程度。秦宗权及其部下原是“官军”,但在投降黄巢之后,杀人之凶残比黄巢有过之无不及。黄巢死后,秦宗权等人接受了他的衣钵,又大打了4年,直到888年,秦宗权才被生擒处死。总之,唐末这场大乱,王仙芝是黄巢的前奏,秦宗权是黄巢的尾声。这一班人大砍大杀的结果是使千百万老百姓肝脑涂地,中原大地千里不见人烟,良田沃野成为一片焦土。
第三,黄巢毁掉了长安。这个从周代起就已经定为首都的古城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当时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城市。黄巢于883年4月负气逃出长安之时,就下令纵火,琼楼玉宇,一炬成灰。从此以后,这里当首都的历史即告结束。《新唐书》中说:“安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吐蕃所燔,惟通衢庐舍。”也就是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进了长安,对于这座宏伟壮丽的古城一点也没有破坏;吐蕃占领长安时,也只烧了一些闹市中的房子。而黄巢撤退时,就下狠心把长安一把火烧光,从此古城失色。
第四,在黄巢起兵之前,唐王朝的地方藩镇拥兵自重拒不接受朝廷命令的只不过是河北三镇,割据的现象还不严重。黄巢起兵,如果有志救国救民,能够发动群众,网罗人才,组成一支能成气候的起义队伍,吊民伐罪,进取长安,推翻唐王朝,建立一个轻 薄赋、能够与民休养生息的新王朝,那当然是好事。可是黄巢不此之图,从一开头就未作长期打算,只是到处流窜,扩大混乱。到了黄巢败死,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遍布全国,唐王朝事实上已经瓦解。特别是黄巢到南方去走了一遭,使得割据之风迅速传到南方。唐亡以后,就出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直到100多年后北宋开国才恢复了统一的局面。黄巢起兵究竟是推动了历史前进还是阻挠了历史前进?事实俱在,何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