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引出偏爱
我为何想要成为一个心理学家,是因为我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注意到另一种不同的偏爱:那就是我们通常会赋予我们的身体,比精神更多的价值。从我在大学期间研读心理学到现在快十年了,全国范围内心理诊所遍地开花,看上去似乎欣欣向荣了起来。
可在大众眼中,这些苦苦钻研多年,终于能够以一技之长谋生的心理医生们,他们的名片上都得写上一段注解:我们不是真正的医生。
这种对身体多于精神的偏见随处可见,我有个表姐,她家的小可爱刚刚五岁。前一阵我去她家串门,小姑娘午睡刚起,一个人搬了个凳子到洗脸池边上,站上去准备刷牙。然后她花了一下,摔下来的时候脑袋磕到水池边,当时就出血了。她嘴巴咧了咧,但是没哭出声,眼泪汪汪地回自己房间找了个创口贴,然后贴在自己的伤口上。这个小姑娘还没学会给自己系鞋带,可是她已经清楚地知道,在身体有伤口时要及时处理,保护它免受感染,同时还知道每天要自己刷牙以免蛀牙。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保护身体的重要性,也或多或少地会主动去探寻,怎样更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就像我们从五岁开始就会学习的那样。
可是我们知道怎样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吗?
完全不知道。
我们会教授我们的小孩,如何进行情绪保健么?
完全没有。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花在牙齿保健的时间,会比花在精神健康上的,还要多得多呢?
为什么我们那么注重身体健康,远远多于心理健康呢?
事实上,我们承受心理上的伤害,无论频度或是烈度,往往比身体上的要多得多。例如,失败、被拒绝、孤独等等。如果我们忽视他们,情况也会不断恶化,他们同样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然而,虽然有科学证实的疗法,来帮助我们治疗这些心理上的伤害,我们却熟视无睹。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采取行动。
“哦,你感到抑郁么?别去想了,那都是你脑海里的念头作怪。”很熟悉对不对?我们常常听到这样满不在乎的发言。
可是,你能想象,用同样的方式对一个骨折的人说这种话么?
“哦,你感到痛苦么?走两步就习惯了,那都是你腿上的骨头在作怪。”
我们应当消除这种对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区别对待,应当把两者对等来看,就像看待一对双胞胎一样,或者一对情侣?
说到情侣,年轻时候,我曾有过自认为最悲伤的一段时期,就是某一段异地的恋情。那时候我在武汉上大学,女友在北京。因为相隔千里的关系,我们当然没办法时时刻刻见面,所以约定每天打电话来互通款曲。
要知道那是快十年前的,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电话费贵还不说,长时间煲电话粥总会到没有话说。所以后来就逐渐变成重要的节日、生日、事件发生当天,我们通过短信提前告知,接着打电话。这样的好处是通话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情绪酝酿以后更见丰沛;而坏处当然也自然存在。
那是一个冬天的深夜,我连续打了一周的辩论赛身心俱疲,可是仍然要就着应急灯赶稿,因为第二天就是正赛了,不改必然死无葬身之地。那天的白天我们本来约好傍晚打电话,可是她打来时我正在比赛,就匆匆挂掉说推迟两小时再联系。于是两小时后的我,就一边沉浸在练习赛失利的阴霾和改一辩稿的烦躁中,一边心心念念等着那通还没来的电话。我觉得我有好多话可以说,有好多情绪可以分享,可是电话一直没有响起。从晚上十点,到十一点熄灯,到凌晨两点我心力交瘁地改完稿子,一直都没有响起,甚至没有一个短信。我觉得好难过,好像被全世界都抛弃了一般,我迷迷糊糊地爬到床上睡觉,辗转反则,做了一晚上噩梦后被闹钟吵醒,头痛不已地想要给队员打电话帮我带早饭,发现——对,我的手机欠费停机了。在那个年代,欠费的手机也是接不到电话的——应该就是昨天傍晚比赛时接的短短一分钟的电话,成了手机欠费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赶紧买电话卡充好钱,电话就立刻响起了,是我的女朋友,她气坏了。那天晚上她同样伤心难过,我试图向她解释,她说:“我不明白,你看我没给你打电话,为什么就没想到打给我呢?”
她说的对,我为什么不打给她呢?我当时无法解释,但现在我明白了,非常简单的原因:孤独。
(字幕:孤独)
孤独导致深重的心理创伤,扭曲我们的感知能力,剥夺我们的思考能力。它使我们相信,身边的人不再在乎我们。它使我们不敢与人联络,为什么要自取其辱地被拒绝呢?你的心痛还不够多么?那个时候,我被孤独紧紧地包裹着,但因为学业也好、比赛也好,我总和一大堆人在一起,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孤独是完全从主观上定义的,它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觉得,在情绪或交际上和你周围的人相隔绝。我当时,就是这样的。
我们有很多关于孤独的研究,都很可怕。孤独不仅让你觉得凄惨,还可能致死。我不是在开玩笑的。长期的孤独,会增加你早逝的可能性,高达14%之多。孤独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它甚至会影响你的免疫系统,使你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事实上,如今学界已经得出结论,长期的孤独对你的健康和寿命的负面影响,比抽烟还要糟糕。香烟的包装上,还有“吸烟有害健康”这样的警句,可孤独呢?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要注意保持情绪健康。因为,你无法治愈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了伤害的话。
(字幕:对你的情绪创伤提起重视)
孤独不是唯一可能扭曲或误导我们的心理创伤,失败也有同样的效果。
(字幕:失败)
我在当志愿者时,曾经访问过一个孤儿福利院,那里的老师们虽然竭尽全力地想要让每个小孩子都能最快乐地成长,可往往力有未逮。有一次,在我去的时候,恰逢另一批志愿者送来一些玩具给小孩子们玩耍,老师们把玩具分给了小朋友就没有再管他们怎么玩耍,和志愿者们忙活起了大扫除之类的大事件。我这个偷懒的人则不然,猫在一边观察小朋友们玩玩具。这是一种不太复杂的塑料玩具——它是一个小盒子,盒身上有各种装饰的纽扣,你如果把一个红色滑纽按正确的路径花开,就会弹出一个可爱的小猪。一个小女孩对着紫色的纽扣又按又拉,然后她就坐下来,瞧着那盒子,下嘴唇开始发颤。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看着小女孩的表现,又看看自己手上的盒子,还没有动手就坐倒在地哇哇大哭。与此同时,另一个小女孩试了各种方法,很巧合地滑动了红纽,小猪腾地跳出来,她就开心地拍手大笑。同样的小玩具,给了这三个小朋友,他们对于失败的反应却完全不同。前两个小孩完全有能力滑动那个红纽,唯一阻止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被自己做不成的想法给骗了。
成年人当然也经常中这样的圈套。事实上,我们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感知模式,每当我们感到沮丧,受到挫折,我们就会进入到这个模式中。你清不清楚,你是怎么应对失败的?你应该清楚。因为如果你的头脑告诉你不能做成什么事情,而你相信了的话,你就会像之前的两个小朋友一样,开始感到无助,然后你很快便放弃了,甚至都不会去尝试一下。然后你就会更加确信,你成功不了。你看,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因为不一定在什么地方,会有个不期而遇的失败,让他们就此认定自己不能成功。
我们一旦被某件事说服,往往就很难改变主意。我十多岁的时候,吃了点苦头才明白这个道理。那时候初中生可以参加高中数学竞赛,刚刚初二的时候我数学成绩并没有很拔尖,甚至也没有进到我们学校最顶尖的竞赛班,可是那时候我自己对数学很感兴趣,自己私下学习很刻苦吧,又运气好,拿了那次数学竞赛的头名。我们年级组长是没教过我的数学老师,我也从没在他负责的竞赛班里露过面,那次公布成绩以后他就把我叫到办公室里,阴阳怪气地告诉我人不要作弊要诚实的道理,虽然没有明说,可无论眼神语气还是表情动作,都让我浑身难受。后来初三我又拿了一等奖,同样是没有进竞赛班,可这次他没再找我,但我仍然无意中听到过两三次他对我不怎么高的评价。
那时候我就懂了,他认定我一定做了什么坏事,而一旦我们认定了的事情,我们很难改变看法。所以当你失败了,感觉士气低落是很自然的。但是,你不能允许自己相信,你不可能成功。你必须得和那种无助的感觉斗争,你要重新掌控局面,而且你必须在这种负能量循环开始之前就打破它。
(字幕:不要让情绪不断流血。)
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他们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忠诚的朋友。他们更像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很情绪化的朋友——有时候非常支持你,而有时候则会让你非常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