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想要给马拍照,他希望拍出来的马很有精神,非常威武,就像那些威风凛凛、很有雄风的种马一样。所以,他要把马的四只脚都拍进去,而且脚必须前后分开,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能看清楚马的四只脚。
可是要让马保持这个固定的姿势,谈何容易?每当他把马带到镜头前,它绝对不会自己摆好这个姿势,于是他用力地将它的脚放到适当位置,但他的手一放开,它就会移回自己的模样。
这个人大为苦恼,不过他慢慢想明白了,马毕竟不是人,他无法强迫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明白这一点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方法,他带着马绕着马场走一圈,让它忘记先前的姿势,然后带它到镜头跟前,看它此时的站姿。如果仍然不合适,他就会很有耐心地带它再去绕圈,一直到它选择的站姿达到自己的要求为止。
我们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也跟给马拍照一样。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别人的做法与自己的意愿是相对立的。
当你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请你想想故事中马主人是怎么做的吧!他没有选择继续强迫马按自己的要求摆姿势,而是让马匹随着自己的意愿摆出姿势,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再给它机会,直到它摆出合适的姿势来为止。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种交际方法,我们不要强迫别人去改变他们的本来面目,而是要给别人空间,给彼此一个周旋的机会。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回旋的余地,都有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相悖,不要急于让他们改变,你可以向他们讲一个小故事,让他们先忘记原先的决定,然后你再带他们兜兜圈子,最后切入主题,如此再三,一定能达到自己的交谈目的。
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给别人一个周旋的机会,其实也是给自己预留了一次机会。做人,其实就像插秧一样,这棵秧和那棵秧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幼苗长大后才有生存和生长的空间;如果秧跟秧之间毫无空间,一棵挨一棵,那么每棵苗都活不成。
平时我们常说“我们”,这毫不起眼的两个字你有没有注意过呢,虽然仅仅是两个字,但是其含义却甚深,“我们”肯定包含着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群体,那么有一个问题就避无可避:我们该如何相处?
孔子说“过犹不及”,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尺寸——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古人训曰:“朋友数,斯疏矣。”意思便是如果朋友交往过于密切,没有任何差距了,那么这其实是疏远的开始,所以跟朋友之间一定要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一个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的空间。这个法则人人适用,要不那些极尽聪明的人为何总是说“距离产生美”呢?
当你和一种事物隔着一段距离时,你能很清楚地看到它,却也有一点朦胧,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琢磨不透的,你对它抱有好奇心,充满了向往,此刻它就是最美的。相反,你想揭露它的每一丝神秘,那么最后你就会为己所伤。
这就好比那群长满尖刺的豪猪,靠得太近,就会刺痛彼此;而选择一个恰当的距离,在寒冷时节还能彼此取暖。所以,我们平时做事不能做得太绝,凡事网开一面,给别人多留空间,也给自己多准备一个机会。
佛经上讲人生最佳的状态莫过于“花未全开月未圆”之时,花全开了就意味着即将凋谢,月儿太过圆满意味着就将缺损了。只有当你的人生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时,人们之间才会有一种期待的喜悦和满怀憧憬的美满。因此,请在你的同学、朋友、亲人间留有一个想象、憧憬和期待的空间。当你跟他人间的距离恰到好处时,你就会真正享受到人脉带给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