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父亲问我人生有什么追求,我回答金钱与美女,父亲凶狠地打了我;我回答事业与爱情,父亲赞赏地摸了摸我的头。”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得到的反应却是完全不同,因为说法不同。
可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尽量提前选择一下措辞,否则可能会招人讨厌。那些会说话的人往往让听者觉得很舒服,受到听者的喜欢。
例如,有一个胖女孩皮肤很白,如果说“她皮肤很白,但是长得太胖了。”她听到了肯定是非常不高兴的。然而如果改变一种说法“她很胖,但是皮肤很白。”她肯定是很高兴的。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得出,很多时候改变说法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往往有很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直接说,但又必须说的事情。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圈子”,这样不仅可以不冒犯对方,最重要的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种方式非常值得提倡,因为它体现了人的智慧。
有个生活在南朝齐代的画家,他叫王僧虔,他出身书香门第,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隶书写得非常好。
由于当时的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也特别喜欢书法,而且感觉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如果有比自己书法好的臣子,他会想办法惩罚。因此,王僧虔非常害怕,从来不敢显露才能。
有一天,齐高帝私底下听说王僧虔的书法也非常好,所以要与他一决高低。当时两人都尽力写了一幅展现自己书法水平的字。写完之后,齐高帝要求王僧虔回答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如果是一般的臣子听到皇帝这样问,当然是说“皇上第一”。然而,王僧虔却不想这样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书法比皇帝好,但如果直说必然会招致大祸。如何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既不贬低自己,也能让皇上满意。考虑了一会儿后,王僧虔说:“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这一句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
他巧妙地把臣子与皇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又维护了他自己的荣誉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果真,齐高帝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
由于受各种礼数的制约,很多话是不能直接说的,此时就应该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一般采用的就是“绕圈子”。在私底下,跟好朋友在一起可以直接交流,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没有关系。但在公共场合,如果是与陌生人或者是关系一般的人交谈时,特别是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接待宾客时,话千万不能乱说,一定要考虑好。如果无法直入主题,可以围绕主题展开,等圆场打好之后可以直奔中心,这样不仅可以顾及听者的感受,使对方感到不突兀,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在各种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虽然有些话是大实话,但是却不能直说,正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而揭人短的老实话更是万万不能轻易出口。
20岁的慧是一个比较直爽的人,说话总是很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来不会拐弯抹角。上大学的时候有人问她:“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今天刚买的。”她觉得好就说:“挺好的。”如果觉得颜色不好,她就会说颜色不好看,要是什么什么颜色就好了。每每这时候,她就会看到发问者眼中掠过的一丝失望,之后就不会再来问她第二次。渐渐地,她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她当时就很纳闷,不好就是不好嘛,何必要那样子。
有几次同宿舍的人听到她这样说话便提醒她:“你说话太直接了,人家听着多不舒服!”并告诉她应该这样说:“这件衣服你穿挺好的,不过要是颜色再深点就会更好!”后来她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个理,别人新买的衣服,肯定是自己满意了才买的,她却给人泼冷水,换了谁都会觉得不舒服。
可见,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着交往的功效。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万万不可的。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证你想的都对、说的都对,而且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红皂白、不讲究方式方法地直言快语,往往会带来不良后果。轻则使人下不来台,重则造成隔阂,遭人记恨。
不仅要会说,更要有技巧地说。现实生活中的确需要这样的智慧,一样的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两种说法,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问题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样说的。太多的时候,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说法,即可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