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煓先生的家世,和秦国还有些渊源。
大约四百年前,他们有一位祖先,春秋时晋国的中将军、太傅(高官),叫士会(牛人)。
士会先生四十岁时曾到秦国出差,没想国内爆发政变,换了老板,有国难回。
新老板上台后,不给他发工资,但人总要吃饭的,作为外交使臣,他是不会去搬砖的。
士会有一项特长——谋略很厉害,秦康公听说了,就留他当了高级顾问(“客卿”)。
秦国老板给的待遇很好,不仅高薪还解决住房,另外考虑到士会先生孤身一人难免空虚寂寞,还给他配了女人。于是士会在秦国有了第二家庭,还生了个儿子,叫士雃(jiān)。三年后,士会回国,但是儿子留在了秦国。
士雃长大后,给自己改名为刘轼。之所以改姓刘,不是因为他“留”在了秦国,而是他本来就姓刘。
古代人有姓也有氏的,姓取自远古的母性祖先,氏是姓的分支。比如著名的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就是嬴姓氏族中被周王封在赵城的一个分支。
士会是刘姓士氏,最早的刘姓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后裔刘累。所以士雃改名刘轼,就是“刘”和“士”的合体(谐音)。
刘轼的子孙在秦国繁衍生息,后来随着秦军东征,去到了魏国和楚国。丰邑的刘氏就是迁到魏国的族人之一。
说到丰邑,这里原本属于宋,后又归于魏。
“邑”相当于今天的县。刘煓的父亲叫刘荣,曾当过丰邑的邑长,人称叫丰公(公是对长官的称呼,相当县长)。
后来这地方又归了楚国,刘家也走下坡路了。到了刘煓这一辈,和普通农家没什么两样了。
据说刘煓母亲怀他的时候,经常梦见和一只火鸟嬉戏,所以取名为“煓”。“煓”与水字旁的“湍”相近,意为即连绵不绝的火焰。
不过,刘煓长大后没有火,和广大农民朋友一样,他的特长是修理地球。
这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
当时丰邑隶属于沛县(分别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和沛县),而沛县又是泗水郡的郡治(相当于省会),刘样说来刘家还都是省城的户口。
一看“沛”、“丰“二字,大家应该就能想到雨水充沛、粮食丰收这样的词语。事实也是如此。
沛丰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心,靠近中国北方最大的湖泊——微山湖,水脉纵横、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良。
在它的正西面,是国际大都市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我在百度地图上用标尺量过,两地相距220公里。
因有大梁作屏障,沛丰地区不仅远离秦军铁骑,还处于商贾往来要道,经济和资讯都很繁荣。
老实说,比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刘季的家境要好得多。虽说不上殷实,但有祖上留下的良田数亩,土房几间,日子过得去。
父亲刘煓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踏实本分,在乡里有点威望,上了年纪后,大家都尊称他叫刘太公。
不过刘煓对后代们的期望很简单——做个好人。
所谓好人,就是老实本分,把地种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两位哥哥刘伯、刘仲听从父亲的教诲,卖力种地,是得刘煓的心。
但刘季,与众不同。
刘季自小调皮,在乡亲们眼里,是个孩子王。很多小孩喜欢跟在他身边,他经常带着孩子们东奔西跑,今天触张家的霉头,明天闯李家的祸。
孩子小时候,刘煓没太在意,当是小儿玩闹,但等到刘季进入少年,他意识到这孩子对干农活没有兴趣,用懒字形容也不过分。
作为农民的他,是接受不了的。
有人给他出主意:既然这孩子不安分,不如送他去读书,说不定将来到官府谋个差使,也是出路,说不好还能重振刘家的门楣。
想到自己的父亲也当过官,加上算命先生说过刘季有贵人之相,刘煓咬咬牙,拿出了棺材本,决定送刘季去读书。
应该说,父亲对刘季是寄予厚望的,毕竟在古代能够读书的农家子弟,不是家中的独子就是父母的心头爱。这种状况延续了两千多年多,在今天的中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走啊。
和刘季一起去上学还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老卢的孩子,叫卢绾;另一个是刘交(也许是出于对私生子的补偿吧)。
卢绾要特别说一说的。
前面我们说过,刘煓和老卢是好朋友,而且巧合的是,卢绾和刘季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比刘季出来晚一点,所以他管刘季叫季哥。
由于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加上两人父亲口碑不错、感情又笃,中阳里父老都觉得是奇缘,就自发组织了宴席为两家庆贺。
两个娃儿从小玩在一起,吃、喝、拉、撒也在一起,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将在未来的征程里,两人也将携手走过无数风雨,几乎到了生命的尽头(注意是几乎)。
现在,他们要一起去上学。
乡亲们自发组织了宴席,为孩子们送行。这场景应该和我们今天考上大学,父母摆上几桌请亲戚朋友吃饭是一样的道理。
通常这个时候,长辈们都会给叮咛小辈几句,比如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什么的。
至于刘季是否都听懂?就不得而知了,但我想他应该记住了最后一句。
三个少年踏上了求学之路。
他们去的学校叫马公书院,是一个叫马维的老先生开办的私塾。至于学校在哪里,已无从考究,但应该在沛县周边不远。
兄弟三人在学校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他们都是老师记得的学生。
长大后如果大家参加班级聚会,基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能让原来任课老师记得的学生一般是两种:
第一种是门门课程优异,拿奖拿到手软,为老师长脸的优等生,我们叫学霸;
第二种是骨骼惊奇,思维奇特,学啥啥不灵的差等生,所谓学渣是也。这类学生往往自带七伤拳,能让老师吐血。
弟弟刘交属于第一种,热爱读书,胸怀大志,多才多艺,如果当时有奖学金的话,估计在交还学费后,还能存下一笔。
刘季和卢绾,属于第二种。除了读书写字差强人意,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一知半解,如果当时也发《家长会通知书》的话,估计叠起来比课本还厚。
学校毕业后,三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刘交继续钻研学问,后来还到大学问家荀子的徒弟浮丘伯门下深造《诗经》,最后成了那个时代优秀的文艺理论者。
卢绾回了中阳里,帮父亲修理地球。
刘季则向西踏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游侠。
大家一听游侠,估计会马上想到武侠电视剧里那些牛逼轰轰的大侠。
通常,这些人背上一把宝剑行只身走江湖,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几拳干翻坏人后,还会摞下一句狠话:再让我看见你作恶,定不轻饶。”
最潇洒的是,这些人到了酒店,往往会说:”小二,要一间上房,上最好的酒菜。”吃饱喝足后,也不问价格,直接从怀里掏出一个大元宝,往桌上一搁,该干嘛干嘛去。
小时候我看电视就在怀疑,这些人不工作不干活,哪来的钱?还有,街头打架,派出所不管的吗?
长大后才知道,这些都是文学虚构,与史实严重不符。
史上侠客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东奔西走的士子和门客。
他们里面有吴起、苏秦、张仪、卫鞅、李斯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人物,也有孟尝君门下鸡鸣狗盗之徒(还是后者占大多数)。
他们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或者根本就是为了混口饭,投奔到各国的达官显贵门下,出卖自己的谋略和技能。
这些人绝大多数底层出身,要不就是受了迫害,要不是在原来的地方混不下。
当时,行走江湖是很不容易的。各诸候国割据混战,兵荒马乱,路上不确定因素太多。
首先你得吃饭、得花钱,当时各国的货币不统一,五花八门不说,主要是重。过各国关卡还要交过路费,你得把本国的货币兑换成当地货币,中间商要吃个差价。去的地方赶远,你要带的钱越多,想到光是带那么多铜币,就得把人累死。
另外,治安也不好,路上遇到强盗的机会是很高的!所以,孤身一人仗剑走天涯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但凡穿得好点的,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被马贼盯上,教你吃上几板斧头面。
那时的人行走江湖都很谨慎低调,交通工具基本是11路,风餐露宿。为了减小被抢劫的几率,恨不得往脸上多抹点泥巴,把自己装得凄惨一些。
剑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身份等级达到一定级别的人,才有资格配剑。绝大多人的配置只是一根木棍,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整体造型和讨饭的其实真没两样。
虽然刘季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我相信在马公书院那段时光,依然是刘季今后开创伟大事业的开始。
正是因为读过书,所以他才没有成为农民。
马老老师是儒家,他教书有三个特点,第一提倡做人要仁义,第二做事要仿古,第三鼓励认真治学。
刘季对后两点很不感冒。
不过,他很喜欢听马老师讲那个时代英雄的故事,比如商鞅、白起、张仪、苏秦、范雎。他也希望自己能像这些人一样,封侯拜相,流芳青史。
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刘季的心里发芽,那个小小的地方将蕴育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那是不甘平庸的力量。
这也正是受教育的意义,我们学习不是去为了研究别人的过去。而是从中找到自己的将来。
“男儿生于天地之间,当建功立业,不负此生。”
这大概就是少年刘季,对未来的想法。
不久之后,一位大人物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偶像。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
魏国的危机
公元前247年春天,秦庄襄王嬴楚派蒙骜进攻魏国。魏军节节败退,眼看秦军就要杀到大梁城了。
魏国上下人心惶惶,临近的丰邑也绷紧了神经。
毕竟离大梁很近,一旦大梁沦陷,丰邑就会失去西面的屏障,袒露在秦军面前。
中阳里很多人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要大梁沦陷,随时走人。
从大人们的忧虑里,刘季第一次感受了到战火的威胁。
很多人在祷告,希望有谁能够击退秦军。
可是要战胜秦军不是那么容易滴。
六国都很弱,要想取胜,只能合纵。
可是合纵的关键,是要有一位合格的统帅。这个人必须要有极高的威望,令多国信服,还要有杰出的军事才华,才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
魏王魏圉(念yǔ)想起了他的王弟——十年前因窃符救赵,流亡赵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如果说当时世界上还有谁能堪此重任,只能是信陵君。
这是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人——王族出生,才华出众,品质高贵,在诸候享有盛望。
这个人武艺高强,擅长统兵,才华不在孙武、白起之下。
他自小胸怀复兴魏国之志,爱好结交天下贤士,而且从不看人的背景,他既可以为大梁的看门人侯嬴驾车,也可以到市井中寻访酒徒毛公、薛公,这样的口碑让他聚拢了天下豪杰三千,威震列国。
他有**精神,受过他恩惠的人不计其数,他的侠义跨越国界,为了义不计个人得失。十年前,为了拯救被秦军围困的邯郸,他不惜背叛王兄,盗取兵符,杀了魏将晋鄙,亲自领兵解了邯郸之围。也正因此,他不敢回国,流亡至今。
如果这个人还有什么不完美,那就是他的庶王子身份,没能轮到当上魏王。尽管有才,但终被才华所误,深受王兄猜忌。
国难当头之际,信陵君选择了回国了。他和哥哥摒弃前嫌,接受了最高统帅的任命。
赵、韩、楚、燕四国向来仰慕信陵君,得知他回国,马上发兵救援,并把军队完全交予他节制。
战国以来,列国对秦作战中最牛的逆袭战开始了。
联军发起了包抄作战,像潮水一般包击秦军。信陵君亲冒箭矢,带头冲入秦阵,联军将士好像打了十斤鸡血,勇不可当。
习惯了打顺风局的秦军慌了阵脚,就连名将蒙骜也hold不住全场,输了几波团战,秦军意志全无,争先逃窜。
联军一路杀到函谷关下,围攻了一个月才休兵。要不是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信陵君打进咸阳城也不一定。
这次大胜不仅把秦军踢回了老家,还把秦国在几十年间夺得的河内、河东土地以及长平之战的收获全部收回。秦王嬴楚气得大病,到了五月底,竟然不治身亡,年仅三十四岁。
此战堪称奇迹,信陵君声振寰宇。
捷报传到丰邑,乡亲们欢呼鹊跃。楚军班师经过丰邑,乡亲们纷纷涌上街头,拿出瓜果干粮犒劳将士,欢呼信陵君的名字。他们还自发组织庆祝活动,持续了几天几夜。九岁的刘季深受震撼——原来当大英雄这么威风!
信陵君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和榜样。
可惜的是,刘季没有机会见到信陵君。
英雄不流泪,但泪却常为英雄而留。
秦国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仇。
团战可以输,信陵君必须死!
秦国人不停派出奸细到魏国,三番五次祝贺信陵君登上王位。魏王听了面红耳赤,多次以后,竟真收回了弟弟的兵权。
信陵君不再上朝,从此沉迷酒色。四年后(公元前243年),盍然长辞。
最忌惮的对手倒下了,秦国人大摇大摆地从函谷关走出来,踏上俊马,挥舞长刀,再次卷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