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惧以终始
“原典”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周《周易·系辞下》)
“注译”要:犹言要旨。全句译意为:自始至终保持警惕和畏惧,其根本宗旨就是慎求避免灾祸。
“品读”“君子慎始而后无忧。”懂得畏惧可以使人平安顺利,掉以轻心必将导致倾覆败乱。《周易》盛行于商末周初兴衰交替之时,其中多含畏惧警戒之义。“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持盈守成。恰恰是这种“危辞”,可以使人避免掉以轻心,不致陷入危境。唐人孔颖达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亦以垂法于后,使保身危惧,避其患难也。”(《周易正义》)宋人朱熹说:“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周易本义》)明人来知德也说:“若常以危惧之心,则凡天下之事,虽百有不齐,然生全于忧患,未有倾覆而废者也。”(《周易集注》)
98.恐惧修省
“原典”君子以恐惧修省。(周《周易·震》)
“注译”修省:修身省过。全句译意为:君子因惶恐警惧而自我修身省过。
“品读”《周易》的《震》卦,象征雷声震动,威慑万物。君子“畏天命”,所以,“恐惧修省”。孔颖达说:“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周易正义》)。
99.一之谓甚
“原典”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注译”甚:过分;其:通“岂”,怎么。全句译意为:一次就已经过分了,怎么能再有第二次呢?
“品读”鲁僖公五年,晋献公第二次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虞公(虞国国君)想答应,大夫宫之奇极力规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然跟着灭亡。晋国一旦消灭了虢国,回过头来必然要消灭虞国。况且,上次已经借道,“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但是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阻,结果真如宫之奇所言。这也告诫人们犯了一次错误以后,要有恐惧之心,不能犯同一种错误。否则,就会自取其祸。
100.无礼自及
“原典”多行无礼,必自及也。(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多行无礼:多做不合礼的事;必自及:必定祸及自己。
“品读”这是史家对正卿季文子没有按应有的规格和礼仪安葬襄公母亲遗体的评论,同“多行不义必自毙”意义相近。人没有畏惧之心,必然放肆无礼,多行不义。多行不义的只能“自毙”,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101.其求无餍,偏重必离
“原典”以险侥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六年》)
“注译”以:凭、用;险:冒险;侥幸:指侥幸成功;求:欲望;无餍:不会满足;偏重必离:处事不公人心一定会背离。全句译意为:凭冒险侥幸成功的,他的欲望不会满足,处事偏私不公,人心一定背离。
“品读”这是叶公对楚国的白公胜(太子建之子)发动叛乱时的评价。冒险侥幸的成功会助长贪婪的欲望,贪婪的欲望会变成铤而走险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恶贯满盈,众叛亲离,一败涂地。叶公对“以险侥幸者”的评论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102.天网恢恢
“原典”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春秋《老子·七十三章》)
“注译”天网:上天罗网;恢恢:广大无边;疏:稀疏;失:失落。全句译意为:上天的罗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疏,但从没有漏失。
“品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老子提出的千古不朽格言。千古以来,这八个大字对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此后,无论是为所欲为的国家领导者也好、流窜江湖的亡命徒也好、祸乱天下的草头王也好,他们即使能得志于一时,却无法逃脱这个精辟格言的无情惩罚。这八个大字,是对所有冒死犯难者的警告,是对所有亡命之徒的警告,也是对一切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者的严厉警告。
103.战战兢兢
“原典”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春秋《诗经·小雅·小旻》)
“注译”《诗集传》解此句为:“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如临深渊:恐坠也;如履薄冰:恐陷也。”全句译意为:颤颤抖抖心恐惧,好像走近深渊怕坠落,好像踩在薄冰上怕陷没。
“品读”《诗经·小雅·小旻》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揭露和讽刺周幽王偏信佞臣,谋策邪僻,圣智被斥而致政治暴虐,国家危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比喻邪政导致的险恶,令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也表达了诗人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含蓄地希望君王临崖勒马,改邪归正,挽救危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已演变为成语,至今仍为世人引用。时下,领导干部面临着种种诱惑,要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恐惧感,时刻自律、自警、自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04.君子三畏
“原典”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春秋《论语·季氏》)
“注译”畏:害怕;大人:位尊之人;言:思想,理论。全句译意为:君子敬畏的有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品读”“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古人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心中要有一个“畏”字。没有一个“畏”字放在心里,就很容易出大问题。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三畏”之中,孔子首先强调的是“畏天命”。按照古人天人合一的说法,天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畏天命”就是畏人民。孔子又说到“畏大人”,这个大人不一定专指大官,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都是大人。“圣人之言”可以指导常人的言行,君子应该尊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讲“畏”,廉政也要讲“畏”,要有“伸手必被捉”的畏惧心理。很多贪官腐败,就是心中缺少一个“畏”字,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105.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原典”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想人不闻,不如己勿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品读”吴王刘濞有谋反的计划,这句话是在刘濞手下任朗中的枚乘上书劝谏刘濞放弃谋反计划时说的。枚乘说,人要有“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时的惧怕之心。这对人的立身处世有警戒意义。
106.防欲如挽逆水舟
“原典”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明吕坤《呻吟语·存心》)
“注译”全句译意为:防止过度的欲望就像拉着逆水之舟,稍一放松便会向下流去;积德行善就像攀缘无枝之树,稍一住脚便往下掉。因而君子应该时刻警惕畏惧。
“品读”人的欲望如流水,不加控制就会泛滥,而一旦泛滥就如挽逆水之舟。积德行善也要通过艰难的努力才能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