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从人的需要、理解和认识等激励的内部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角度探讨激励问题。强化理论着重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强化人的行为结果对其后继行为的作用。由于通过强化,可以使管理者希望发生的职工行为继续发生,因此成为激励人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指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反之则会消退和终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强化”,这一理论也称为强化理论。
当代强化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他认为,人们作用于环境的结果如果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就称为强化刺激。能增强反应程度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职工的行为,求得行为改造。
(二)强化的四种方式
(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各种形式的奖酬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表达对职工某种行为的肯定和奖励,从而使职工的此种行为在以后类似的条件下重复出现。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职工通过按所要求的方针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这是对职工行为的一种抑制性措施。职工为了减少或减免出现不愉快结果,就按事先所要求或者规定的行为去做,这也就增加了职工重复此种行为的可能性。
(3)惩罚:通过某种令人不快的结果如批评、惩罚等,以表示对某种不希望出现的行为的否定,其作用是减少甚至消除此种行为的重复发生。
(4)自然消除:对某种发生的行为不予理睬,从而减少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并使其最终消失的过程。自然消除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减少不希望产生的职工行为,即此种行为发生后,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此种行为难以继续发生。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主动采取的。另一种情况是当职工发生了有利于组织的良好行为,但管理人员对此种组织希望发生的行为或官僚主义,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出于私心杂念,故意充耳不闻,那么此种良好行为也会消退。
应该强调的是,在上述四种强化方式中,正强化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式。而对于惩罚要谨慎使用,因为惩罚只能暂时地停止不良行为,并不能自然导致好的希望发生的行为,同时还会造成一种对抗情绪。
(三)强化的安排方式
强化时间的不同安排方式,会影响职工的行为效果。上面已提到了正强化是最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采用合适的强化安排,可在管理中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强化的安排方式可分为四种。
(1)固定时间间隔:每隔一定时间给予强化,如计时工资制;
(2)可变时间间隔:强化的时间不予固定,如不定期发放奖金及其他奖酬;
(3)固定比率:在一定次数的正确反应后才给予强化,如计件付酬制;
(4)可变比率:不以正确反应的次数为依据,而是随机安排,如一个项目完成后给予奖酬。
(四)评价与应用
期望理论是一种向前看的理论,是个人对将来发生的情况即目标(结果)偏爱及可能达到的概率估计决定了人们是否值得积极努力去争取;而强化理论则是一种向后看的理论,是个人行为是否产生结果及结果的好坏决定着人们是否愿意继续发生先前的行为。可见,前者是一种目标引导行为,后者是一种结果强化行为。
强化理论在卫生事业管理中是十分有用的。卫生管理人员平时应以正强化为主,因为这是影响行为发生的最有力工具,它能增强和增加有效的积极的工作行为。例如某三级综合医院破除论资排辈现象,允许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通过“打擂台”方式破格晋升。这批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努力钻研业务,先后成为医院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惩罚和消除只告诉职工不应该干什么,但并没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此两种做法不利于积极性的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情绪,应谨慎采取。当然,在卫生机构中,为了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高度负责,对于一些错误的不负责的医疗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管理人员要牢记,惩罚不是目的,当我们不得不采取惩罚时,一定要先搞清事实,实事求是,处理得当。另外为了减少惩罚的副作用,应当采用惩罚与正强化相结合的办法,即在惩罚时就告诉职工该怎么做,使本人及他人都从中得到教育。
二、挫折理论
有的学者没有把挫折理论放在激励理论中进行讨论,但也有学者把该理论归入激励的范畴,他们意识到成功与挫折是个体行为的两种可能的结果。挫折理论也是向后看的理论,它研究行为结果会对以后的行为起什么影响的问题。但它侧重于研究行为不利结果产生的行为,以及如何在此种情况下减轻消极反应,调动积极性。
(一)定义
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其动机不能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这里所讲的挫折,包括客观事实与心理感受两个方面。多数情况下,此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有时会有不统一,这与个体的自身状况有关。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三)影响挫折感受度的因素
(1)抱负水平。
(2)个人容忍力:指个人在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个人容忍力的大小与四个因素有关,即思想道德状况、个人生理条件、过去挫折经历及个人主观判断。
(四)挫折后的反应
每个人在受挫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根据不同情况产生的挫折反应做不同的分类:
(五)如何消除或减轻挫折后的非理智性反应
(1)防止挫折的产生;
(2)提高挫折忍受力;
(3)对受挫者要有宽容态度;
(4)改变受挫者情景;
(5)心理疏导,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