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徐维一把捂住黄玥的嘴,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你这跟念经一样,还让不让人说话?”
“嗯唔嗯~”黄玥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咬了徐维捂在她嘴上的手指一口:“哼~你还有什么好狡辩!只怕拿回来的几十个钱都是你今天花剩下的吧?”
这都什么跟什么!?
徐维满脸无奈的将今天发生的事情给解释了一遍,说得黄玥是将信将疑,最后在徐维的再三保证下,她才勉强相信徐维所说的话。
经过这一番闹腾,两人都没了心思,黄玥起身走进内堂将卧榻垫上褥子,刚准备招呼徐维睡觉,却发现他正聚精会神的在火光下,拼凑着陶瓷碎片。
“大郎还不歇息?”黄玥从榻上爬起,穿着小衣倚在门楣上,轻声招呼着徐维:“这都几点了,有什么事明日再弄~”
徐维闻言却不做理会,哼哼唧唧的应付了两句,仍然聚精会神的拼凑着碎片。
黄玥将外衣披上,走到徐维的身边蹲下,一边打着呵欠,一边给他搭手。
“你先去睡,别死撑。”徐维见黄玥瞌睡连连,劝了一句。
黄玥却摇了摇头,搂着徐维的胳膊巴巴的望着他:“我们一起去休息,好不好?”
“你呀~”徐维摇头笑起,点了点黄玥小巧的鼻子:“你先去睡,这些都是明天一大早就要用的,如果现在不弄好,明天就又得耽误一天。”
“那我们一起弄!”说着黄玥又用手背遮掩着打了一个呵欠。
两人就这么在火光旁拼凑着陶片,等到二人弄完,时间已经到了子时。
两人相拥而眠,一夜无话。
......
随后的几天徐维每天天不亮便挑着佛像从家里赶往县城,然后躲着街道上的和尚,偷偷的将佛像卖给百姓。
就这么一天六个一天六个的,徐维所出售的陶像几乎供不应求。
制约徐维发展的完全是他那低微得可怜的产量。即便是他熟悉了【修复术】的构建,一天的产量也不过增加到了十二个。
要知道整个雎陵县有户口一万八千户,那么一个月最低也需要一万八千套的陶像,而徐维一天仅仅能生产十二套,一个月也就只有三百六十套而已,这连县里需求的零头都达不到。
如果徐维是一个普通百姓,那么这一个月卖三百多套陶像,赚三吊钱的日子是很舒坦的。
但徐维不是普通百姓,他熟知历史轨迹,知道这种安稳日子不会长久,一年半之后,曹操就会因为父亲被杀而屠戮徐州。
想要在这场乱世劫难中生存,那么便需要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徐维需要钱,需要很多的钱,要用钱来组建自己的势力,让他和他关心的人在这场风波中得以生存。
所以徐维得想办法增加产量。
如今他手里也有了一点本钱,是不是可以偷偷摸摸的去开一个陶器作坊?
但当徐维询问过陶坊的大匠后,却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大匠说——陶像虽然粗制滥造,但成本至少也需要15个钱。如果徐维自己起作坊来做的话,估计成本还会更高!
这让徐维立马打消了成立作坊的打算,要知道一个陶像,他的售价也才十个钱而已,如果成本要十五个钱,那不是要亏本嘛~
既然这条路行不通,那么就只能另外想其他的办法。
徐维第一个念头,便将主意打到了魔法的头上。
在魔法书里的描述上,【修复术】属于单体魔法,而且仅仅能修复小型物品的轻微损伤。
但经过徐维这么多天的尝试却发现,【修复术】其实根本就不像法术书上描述的那么简单。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环境不同而产生了变异,【修复术】在徐维的手里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他几乎不再有体型的限制,而且即便是缺损再严重的陶像,也能够通过法术修复如新。
所以徐维觉得他可以在法术上想想办法,尝试着将【修复术】从单体魔法变成群体法术。
本来这对于徐维这样一个连半瓶水都称不上的魔法学徒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因为改进魔法这种事,往往都是高阶乃至于传奇法师才能够接触的领域。
它需要深刻了解法术位的内涵,需要彻底解析法术结构,以及需要足够渊博的魔法知识,而这些都不是徐维所具备。
那他又是有何底气来尝试修改法术模型呢?
这就不得不从徐维那变异的灵魂说起。
徐维的灵魂来自后世,也许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虚空漂泊,让他灵魂的韧性得到了极大的争强。
而这种强大的灵魂韧性又让徐维有了非同寻常的魔法感知。
这种魔法感知让徐维在一些涉及到魔法的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生物直觉。
例如在改进【修复术】这件事情上,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能感觉到该如何改。
这你到哪里去说理?!
果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他真的将【修复术】改变成了【区域修复术】,虽然【区域修复术】一次便要消耗掉12个法术位的魔力,但至少魔法的覆盖面积也从单体魔法,变成了一个覆盖面积10m*10m的群体法术。
有了【区域修复术】之后,徐维的生活更忙了,因为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搜集破碎的陶像,相应的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销售的环节。
经过十来天苦熬,徐维撑不住了,他果断的决定要雇佣帮工,让帮工来帮他完成一部分工作。
老实说徐维手上并没有现成的人手,村寨里都是陈氏族人,不可能跟徐维尿到一个壶里,而乡里虽然有一些熟人,但最多也就是狐朋狗友,这种人忙帮不上,坏事的可能倒是很大,所以徐维干脆将主意打到了县城里的流民身上。
雎陵县位于下邳国的东南角落,靠近广陵郡,因此相对于战乱不休的豫、兖州郡,这里还算安全。
所以不少豫州人便东迁到徐州来避难,有门路的人还好说,而那些没门路又没钱的便只能凑合在城郭的附近,想尽办法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