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了近两百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达七十多万。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腐朽、反动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已经陷入深刻的危机,革命出现高潮。大战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形势迅趋成熟。1917年2月,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年11月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起义。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开始向冬宫发起攻击,深夜攻入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克伦斯基逃亡,临时政府被推翻。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第二天,列宁在大会上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德国签约停火
战争进行到了1918年,德国在各条战线上连连失败。虽然在3月3日,德国与苏俄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战争,减轻了东线的压力。但此时德国国内人民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给德国统治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内外交困的德国于10月进行了政府改组,新任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请求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议。不久,德国的基尔爆发了水兵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基尔、汉堡、不莱梅等城市。这也使得全德国各地掀起了革命风潮,资产阶级政权摇摇欲坠。德国政府停火求和的意愿也变得更加紧迫。
1918年9月,德军领导人发表声明,要求签订停战协定。不久,德国发生了十一月革命。出于对德国革命的恐惧,11月5日,协约国同意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的基础上同德国开始会谈。11月8日,福煦代表协约国在贡比涅森林接见了德国代表团。他下令宣读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并要求德国必须在72小时之内答复。经过几天的谈判,德国只从协约国方面得到了微小的让步。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在15天内从法、比、卢、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同时从土、罗、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军,并交出5000门大炮、2.5万千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百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的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一切为了东线
高尔察克原是沙皇的海军上将,黑海舰队司令。十月革命后他盘踞在西伯利亚一带。1919年春,协约国帝国主义改变反苏斗争策略,把白卫军(又称白军,苏联建国初期1918年~1920年间的内战中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与苏联红军对立)推到第一线,以高尔察克的军队为主力,派去许多军事顾问和运送大量枪支弹药,发动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
3月4日,高尔察克出动40万大军,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东方战线上发动进攻,占领乌法,并攻入伏尔加河流域。邓尼金、尤登尼奇、米格尔的白卫军以及波兰和芬兰的军队也同时发动进攻。
在这苏维埃政权的危急关头,列宁在《真理报》上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必须用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大批工农加入红军支援东方战线。莫斯科—喀山铁路段的工人发起了星期六义务劳动来支援前线。党中央还把东线分成南北两路,以南路为重点。4月28日,伏龙芝统帅的南路红军展开反攻。传奇式英雄恰巴耶夫指挥的第25师勇猛善战,屡立战功。7月中旬,新任东线司令员伏龙芝指挥红军继续东进。8月,红军解放了整个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11月14日,红军开进高尔察克的“首都”鄂木斯克。高尔察克本人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此前,红军还击退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进攻。协约国组织的以高尔察克为主力的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遭到彻底失败。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会,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
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但会议的重大决定几乎都是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持,所以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可以说是“三人会议”。
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与此同时,和会并未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由于各大国之间心怀鬼胎,这场会议足足开了5个月之久。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原因是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把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会议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参会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因为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在华盛顿会议上其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为此,除由九国代表参加的大会外,还设立了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的“缩减军备委员会”和由九国组成的“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委员会”。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主要有《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它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承认了美国的优势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新经济政策及苏联成立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因为自从战争结束以来,这些农民一直处于悲惨的困境之中。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是逐步实行的。1922年苏维埃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农民有选择使用土地形式的自由,允许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1922年~1924年,国家进行了币制改革,稳定了货币。在工业方面,国家继续掌管重要的工矿企业,但把一些中小企业租赁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独立进行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合作社也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宣布,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参加联盟的四个共和国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
墨索里尼登上首相宝座
1922年10月28日,在寒冷的意大利古都罗马城街头,忽然出现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游行者一边前进,一边振臂呼喊:“我们要土地!”“我们要工厂!”“我们要帝国!”听到这样的口号,看到这样的情景,饱受经济萧条折磨的罗马居民也都涌上街头,有些居民一时冲动,也加入游行队伍。越向前进,游行队伍越是庞大,口号声越是惊天动地。到达市中心时,游行队伍已增至五六万人,熙熙攘攘,塞满一街,望不见首尾。
这就是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向罗马进军”。意大利从此被搅得天翻地覆。
策动这场“向罗马进军”闹剧的首要人物是意大利民族法西斯党领袖贝托尼?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十七岁时加入意大利社会党,开始投身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墨索里尼因鼓吹战争,与意大利社会党决裂。1915年,三十二岁的墨索里尼应征服役,参加意大利军队,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快由列兵升为下士。从军队退伍后,墨索里尼开始转向法西斯主义,自比古罗马恺撒大帝,处心积虑谋篡意大利全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