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次贷危机把世界经济拖进冬天的时候,痛定思痛,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之过?谁应该为这场由金融风暴导致的金融危机负责?有人将其归咎于美国的超前消费文化,有人将其归咎于前总统克林顿鼓励少数族裔置业,有人将其归咎于金融机构缺乏监管、信誉评级机构把关不严,有人更指出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低息政策种下的祸……在众多的评论和讨伐声中,有一种声音日渐突出,那就是这场金融风暴的最本质根源在于人性的贪婪、欺诈和无知。
泡沫、危机、衰退,绝不仅仅是华尔街之罪!
1.一封来自华尔街的信
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金融学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经济活动中的人是理性的,所有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也都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很显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本无法忽略人性的强大作用,这也是行为金融学这门科学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毫无疑问,在经济活动中,人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导引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单纯地将这次金融风暴归为技术或监管上的疏忽都是不准确的,必须深入到人性的领域里去探寻。
在进入具体分析和探讨之前,不妨让我们先读读这封来自华尔街的信:
亲爱的美国大众:
你们是不是很想搞清楚华尔街到底发生了什么?别担心,并不是只有你们不知所措,连身处华尔街金融界的很多精英们都想知道确切答案。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梦魇,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该走向哪里。
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全军覆没,投行的概念已经成了历史的纪念。美国政府接管了“两房”;没过几天,我们又将全球最大的保险商AIG收归国有。当然,行业整合不可避免地会有赢家和输家。雷曼兄弟是个输家,美国政府没有伸手救它,所以它已申请破产。美国银行则是个赢家,它买下了美林公司,现在成了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
变化来临时总会伴随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对任何事情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它会摧毁市场信心。对我们金融体系来说尤其糟糕,因为这个体系的运转完全依赖于投资者的信心。我借钱给你是因为我相信你会还钱,如果我不相信你,那我是不会把钱借出去的——这就好像华尔街目前的情况,美国的金融机构不再充分彼此信任。
不幸的是,缺乏信任是会传染的。银行之间拆借的越少,放贷给其他行业公司的款项也就越少,你能获得的贷款也就越少。最后的情况就是,你无法获得贷款了。由于消费占了美国经济总量的70%,所以如果无法获得贷款,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坏消息。贷不到钱,你就面临着危机——这就是信贷危机。
当然,我们华尔街确实应该遭受万千指责。我们用各种方法把抵押贷款拆分打包,再给它套上件花衣服,然后要么出售、要么互换。我们乐此不疲,却忘记了背后的风险。在炮制疯狂发财计划方面,我们的确才华过人。当然,那些资产信誉评估公司也是见钱眼开,它们给我们那些穿着花衣裳的金融衍生品评了投资级,甚至是AAA,我们那些“品”不卖疯了才怪!
不过美国大众,你们也有责任。
谴责目前正在置华尔街于死地的上千亿美元不良抵押贷款?且慢!知道吗?正是靠着这些钱,你们很多人才买了根本负担不起的房子和公寓。你们正是我们华尔街精英的“粉丝”和金融创新的“拥趸”。而且,你们不只买一套住,还买更多的用来投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得用你们的钱来偿还那些有问题的抵押贷款了,因为华尔街没钱了。政府接管AIG和“两房”?这用的都是你们的钱;2008年3月底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用的也是你们的钱。你们或许不喜欢这样,华尔街可能也不喜欢,甚至华盛顿的那些政客们都不会喜欢,但我们别无选择——除非你能回到物物交换的原始经济中去。
因此,美国大众,我们的危机很不幸也是你们的危机。我们一起制造了危机,现在就得一起付出代价。合并、政府接管和破产会继续清扫我们的金融体系。这是个好迹象。这意味着我们正在作出自我调整,虽然这是被逼的。我们自由市场的运转方式奇怪吗?美国政府出面拯救华尔街,而你们,美国大众来埋单。
最后是我的建议:留着这封信,等我们下次再遭遇愚蠢不幸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好了。
诚挚的华尔街
2.“用鸡屎做鸡肉沙拉”
让我们再来看看曾在美国从事14年次贷金融的理查德·比特纳(RichardBitner)这位业内人士对他的从业方式和几个典型案例的回顾吧。比特纳在2008年7月出版了《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一书,仅从书名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书中所描绘的篡改信用、放大收入等行为极大地扰乱了信贷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以及更大的利益,从普通民众到金融机构,这种欺诈行为蔓延在金融领域的每一个角落。比特纳将次贷业务形容为毒品交易,将华尔街和投资银行比喻成哥伦比亚大毒枭,而他自己和经纪人们则像贩毒组织的中层成员,在街上兜售毒品。为了促成生意,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整个行业完全失去了理性,变得疯狂,仿佛风险并不存在。
41岁的比特纳住在达拉斯,2000年创立凯尔纳按揭投资公司,公司在全盛期有65名员工。凯尔纳主要从事中间人角色,把房地产经纪替准业主申请贷款的个案交给大型金融机构批出贷款,再将这些贷款额转给华尔街大行,由他们将贷款证券化,出售给全球金融机构和政府。不过,凯尔纳公司所处理的都是次级贷款,即借款人大多是财政状况欠佳、大型金融机构拒绝贷款的案例。经纪人为了骗取贷款,通常隐瞒借款人的重要资料,例如删改工资单,或将一对离婚男女说成夫妻,拥有联名户口,甚至夸大物业估值。比特纳在书中透露,他们经手的借款人资料的70%是弄虚作假凑成的,至少一半物业的估值被夸大了10%。就是利用这种方式,仅凯尔纳这家小型次贷公司,每年就可以获得2.5亿美元贷款的批复。其中,我们不妨看看几个个案的操作方法。
个案一:骗子们以14万美元买下物业,然后制造假买家以22万元承接。假买家串通经纪人和估价官,将物业估值夸大到22万美元,成功骗取比特纳的8万美元差价后一走了之。在另一个案子中,鲁宾逊和鲁宾逊太太正在办离婚手续,经纪人为了促成交易,隐瞒两人离婚的现状,结果鲁宾逊太太无力供款,比特纳赔了7.5万美元。
个案二:南卡罗来纳州的卡特(加油站工人)和太太帕蒂(收银员),想买一幢近170平方米的新房,但他们月薪仅2200美元,信贷纪录又差,银行不愿提供贷款,比特纳却肯借。但扣去还贷后,他们每月只剩700美元。搬进新居后,帕蒂生病几天后丢了工作,而卡特又没有医疗保险。结果夫妇俩没钱支付贷款,在损失5%的首付后,两人搬出了新房,而比特纳向华尔街大行购回这笔贷款时亏了9万美元。
比特纳发现,次贷行业的“真谛”是“用鸡屎做鸡肉沙拉”,而评级机构则是再将其做成“法国小牛排”之后,急流勇退,及时地离开了这个毒贩子行列。比特纳回忆说,到2005年,他这个做了14年贷款业务的人,连“借款人能否支付每月的还贷,发放贷款能否改善借款人的现状”这两个基本问题都被各种各样的金融技巧所淹没时,他明白了:这个行业的人疯了。
回顾史上的历次金融危机,我们不难看出在投机行为中人们是如何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而最终吞下苦果的。而这一次,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人疯了。这场金融风暴最本质的根源在于华尔街甚至整个美利坚的贪婪: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是商人的贪婪;货币发行权的滥用,是帝国的贪婪;透支借贷寅吃卯粮,是消费者的贪婪。商人的贪婪,从债券的证券化并以此为支点将自己的资产撬到高出其所有者权益的数十倍可知。消费者的贪婪,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消费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纵容和满足而不是受到理性的制约和限制得以证实。一方面,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耗着世界1/3的资源,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另一方面,美国普通民众的住房负债加消费负债共计1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1%,平均每人7万美元。
按理,这场危机当中投资者是最吃亏的,但要论及这场金融风暴的形成,投资者也难逃其责。在美国透支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即使根本没有投资能力的人也有了进场投资的冲动。如果次级贷款没有受到投资者疯狂的追捧,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正是受无限制扩张的消费和透支欲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美国资本市场的泡沫一直在被无节制地放大着。人性就是这样,贪婪是没有极限的。就这样,美国人汲取世界营养的管子越来越粗,越来越不满足,这些已经严重超越了世界的承受能力;而其自身的惰性也越来越大,杠杆效应利用得越来越离谱,结果次贷危机爆发并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最终透支的不仅仅是世界人民的未来,也包括自己子孙的未来。
3.格林斯潘“部分错了”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央行行长,除美国总统以外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18年来,这位格老爷子的每一次公开讲话,都会引来全球倾听;每一项决策,都能牵动全球金融和经济;他的一个喷嚏,足以令世界感冒……他,有着令自己自豪和骄傲的成就。然而,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却让他成为全世界媒体发难的“罪人”。
200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曾经的三大财政巨子来到美国众议院大楼政府监督与改革委员会的议事厅,面对议员作证。这三位大人物是: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前任财政部长约翰·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