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意为“冰冻的陆地”,而实际上这个游离于北欧大陆之外的岛国,却是个绿草茵茵、地热丰富、渔业发达的富饶国家。在那里,空气与水源的清新纯净堪称世界第一。人的平均寿命达到女子82.2岁,男子78.1岁。该国的全民文化程度较高,早在100多年前冰岛就消灭了文盲。
冰岛经济主要依靠海洋渔业。渔业提供冰岛60%的出口收入,雇用了8%的劳工人口。单一的经济发展使冰岛的对外依赖性很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有权威杂志曾评论说冰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冰岛是高福利、高待遇、高税收的国家。这里的高福利制度保证了小孩可以免费读完大学,国民的医疗费用政府几乎全包,失业后也能领到不低的福利金。贫富差异不大,犯罪率几乎为零。它的优良制造标准(GMP)排在全世界第4位,远在美国和英国之前。
谁也没有想到,当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渐渐登上欧洲大陆后,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国家一夜之间却沦为了国际“乞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冰岛”。2008年10月6日,冰岛金融系统的恶化几近失控: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冰岛首都)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冰岛总理盖尔·希尔马·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称冰岛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
10月7日,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面临危机被政府接管,旗下在英国经营的网络银行Icesave当天暂停了所有存取款业务。10月8日,为了缩小急速下坠的银行业规模,第三大银行Glitnir银行也被冰岛政府接管进行重组。同时,这些银行在欧盟一些成员国开设的支行冻结了储户存款。这个后果在欧盟成员国,特别是在冰岛银行储户较多的英国和荷兰引起极大反响。英国政府还根据其反恐法冻结了冰岛银行在英国的所有资产,以保护英国储户的利益。另外,由于市场缺乏足够支撑,冰岛央行还在当天决定放弃前一天制定的131∶1的克朗兑欧元的固定汇率,任冰岛克朗自由浮动,随后克朗即巨幅贬值。10月9日,冰岛政府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至此,冰岛三大银行全部被政府接管。
事态恶化后,总理哈尔德呼吁储户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从银行取走存款,他还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冰岛由此成为欧洲继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希腊和丹麦后,又一个为储蓄存款作保的国家。在冰岛的零售店里,居民们纷纷抢购日用品。由于整个银行体系崩溃,外汇市场停业,进口物品无法及时到货,大量日用品面临断供的危险。此外,冰岛克朗的一路贬值也使当地的物价变得比以前更为便宜。这期间,冰岛克朗与人民币的汇率接近15∶1,比两年前贬值将近1倍。冰岛经济正在经历巨大考验,总理哈尔德甚至建议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经过权威机构计算,冰岛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仅为193.7亿美元,但是外债却超过了1383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个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债务。
2.韩国遭遇“美元枯竭”
美国金融风暴爆发后,韩国成为了亚洲遭灾重地,甚至曾一度被认为有成为亚洲“冰岛”的危险。
2008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至第三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出现小幅增长。11月,企业景气指数预测仅为65,为最近10年来的最低点。10月,韩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比2007年同期上涨4.8%,这是自2008年6月以来该指数同比涨幅首次低于5%。对外贸易方面,受原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韩国6~9月连续出现贸易逆差,出口增速从9月的28.2%大幅滑落至10%。此外,2008年以来,韩国股市市值已经累计“缩水”300万亿韩元,约合2290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也没有停止的迹象。由于无法忍受股价暴跌和汇率动荡带来的痛苦,不少韩国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随着韩元持续疲软,那些身背美元或日元贷款的中小企业度日维艰,只能看着所需偿还的本金和利息越滚越多。而韩国银行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禁止了部分到期外币贷款的延期,不少企业面临破产的命运。
更为严重的是,韩国各大银行和企业一度出现“美元枯竭”的现象。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外国投资者在韩国股市抛售了147亿美元的股票,他们利用这笔资金购买美元并转至海外。另外,受原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炼油公司等进口企业的美元需求比2007年大幅增加。相反,出口企业却把赚取的美元囤积起来,不投放到市场。由于美元不足,急需美元的银行实际上已中断外汇贷款,购买出口外汇票据等贸易金融业务也不断减少。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即使接到出口订单,也因为无法买到购买原材料所需的美元而频频亮起红灯。
与众多亚洲的邻居相比,为什么韩国感受到了全球风暴带来的更大压力?
韩国的经济体系是以出口为导向的高度开放型经济。自由经济帮助韩国吸引了相当程度的外资进入,促进了经济的活力,韩国的出口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这样的经济体系高度依赖于外国资金流入和外国对其工业和电子产品的需求。此外,韩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包括钢铁、汽车和造船这些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候,进口国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因此,当全球投资者撤资和出口市场放缓时,韩国经济体系的弱点就暴露无遗,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显得非常被动。
近几年,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和旺盛的消费。发达国家市场所带来的危机,可能会使韩国经济的这两个引擎也熄火。因为韩国的投资和消费都是由信贷的巨额投放推动的,而在金融危机中,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韩国的银行正面临无法偿还短期负债的尴尬局面。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投资于国内的金融机构,但这也导致了韩国银行系统对外部资金过度依赖。据统计,韩国银行系统持有2353亿美元的外币债务,约为其2007年底官方外汇储备的90%。根据美林的报告,从2006年开始,韩国的外债呈现出急剧攀升的势头。仅短期外债到2006年底就达7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2008年更是接近1800亿美元。当2008年金融风暴登陆韩国时,其外债短债率已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20%。次贷危机发生后,许多韩国银行的外方控股股东如汇丰、花旗等都被卷入了这场金融风暴,而韩国的资本可自由流动性也为急需资金的国外银行集团提供了套现机会。2007年年中至2008年年中的一年时间里,韩国金融市场累计套现额达到500亿美元左右。
此外,韩国的另外一个危机在于,韩国银行的存贷比率在亚洲国家中也最高,达到136%,大大高于亚洲82%的平均水平。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要支付利息。但存贷比过高又会加大银行的风险,因为银行还要应付广大客户的日常现金支取和日常结算。韩国银行业的高存贷比,又使其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融资开展业务。而巨额的外资撤出导致韩元急跌,这又使外部融资压力加大,银行负担加重。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使韩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这次金融风暴扩散至亚洲后的重灾区。
3.英国——必然的难兄难弟
2008年10月16日,投资大鳄索罗斯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困境发表意见,当时,他似乎更关心英国的命运,并坦言英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将远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更严重,必然成为美国的难兄难弟。事实上,在索罗斯预言的同时,英国这个以金融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已经受到了美国金融风暴的袭击。
第一个遭遇袭击的是英国最大的储蓄银行HBOS。HBOS旗下有哈里法克斯及苏格兰银行两家银行,在英国的客户数高达2200万,1/5的英国房贷都由HBOS提供,客户的存款金额至少2500亿英镑。然而,自2008年9月14日传出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的消息后,HBOS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分别狂跌22%及18%,成为英国股价受创最严重的金融个股。HBOS的危机惊动了英国首相布朗。一年前,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资金流动遇到困难,引起储户挤兑。由于没有机构愿意接盘这家濒临破产的银行,英国政府最后不得不把其收归国有。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银行倒闭事件,政府出面协调解困,布朗首相不得不亲自与莱斯银行董事长维克多·布兰克协商HBOS未来的命运,同时英国财政部与金融监理总署也鼓励两家银行进行协商。最终,莱斯银行同意以120亿英镑(约合220亿美元)收购身陷困境的HBOS。
在银行倒闭、股票下跌和英镑贬值的同时,英国人很快发现,金融风暴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开始“入侵”英国的实体经济。
进入2008年以后,英国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滑。英国建筑协会10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英国平均每套房产价格下降约3000英镑,降至每套16.18万英镑,比前一个月下降1.7%,同比则下降了12.5%。迫于经济压力,许多英国人不得低价抛售房产。英国首家房地产信息评估机构——“英国评估”的数据显示,仅在2008年8月份,英国就有5%的房主被迫出售房产,这个数字比2007年同期的1.4%高出许多。数据还显示,2008年以来,英国的房主至少因房产交易亏损了2亿英镑。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房地产的交易亏损将会更加严重。到2009年,将有20%的房主不得不低价出让手中的房产。
第二大消费品汽车的销售也遭到了重创。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协会的统计,2008年9月,英国轿车销量仅为33万辆,比2007年同期下降21%,为连续第5个月下滑;全英国汽车销量在1~9月份下降了17.5%。为应对市场低迷的现实,各大厂商纷纷减产,有的公司甚至推出曾在1973~1974年经济不景气时实行的一周三天工作制。减产的汽车厂家中包括日本在英国的日产、本田和丰田汽车公司,而原本产量就不高的英国宾利和捷豹汽车公司也宣布减产。
不单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市场萎缩,英国的零售业也出现了销售疲软趋势。每年12月通常是圣诞节销售旺季,也是资金需求旺季,但面临上游生产环节资金紧张、银行信贷收紧,2008年的圣诞节成了一个“紧缩”的季节。英国一家市场分析机构的报告认为,2008年的圣诞节是1980年以来最萧条的一个圣诞节。离圣诞节还有两个月,英国各地不少大商店就挂出了“清仓甩卖”、让利50%甚至70%的招牌,以早日下手争取客源。更令人惊诧的是,英国连锁超市巨头伍尔沃思在2009年1月5日以前陆续关闭了其全部店面。
英国商会在对5000家公司进行2008年第三季度调查后公布报告说,英国消费信心降低,就业形势严峻,制造业和服务业境况低迷。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则显示,截至2008年8月底的3个月内,英国失业率达5.7%,失业人数增加16.4万人。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8年第三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0.5%,是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收缩。这些数据说明,这场金融风暴已使英国经济处于萧条风险之中。
4.俄罗斯的支柱有点悬
当金融风暴在欧美大陆上开始横冲直撞的时候,俄罗斯经济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是俄罗斯各大银行。2008年9月16日是俄罗斯金融市场上最晦暗的日子,俄各大银行的股票一天之内丧失了近1/3的市值。接着是各大公司。9月24日,因股票价暴跌、资金困难,掌握着俄罗斯70%的石油产量和91%的天然气产量的四家工业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THKBP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负责人联名致信总理普京,请求俄政府提供贷款,用于向西方银行偿还贷款。10月7日,眼看着俄银行股票跌至最近三年来的最低点,总统梅德韦杰夫要求政府拨款9500亿卢布,用于向银行提供至少5年期的贷款。10月8日,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宣布减产15%,裁员10%,约占公司员工总数1/10的3000名员工将因减产而失去工作。俄罗斯的冶金业和汽车制造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冶金企业宣布减产,汽车制造商降低了商用小轿车和载重汽车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