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乐章:不太快的急板,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据说取自一首古老的五声音阶风笛曲,明朗轻快的苏格兰舞曲风格的主题,表现了高原湖泊地带的村镇农民们淳厚朴素的生活情趣。
第三乐章:柔板,d小调,第一主题由弦乐声部奏出,忧郁而优美,似乎是在遥望远处孤寂的山村、深深的森林和荒凉的古城。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a小调,第一主题狂热而激烈,充满了苏格兰风味。
《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在后来门德尔松所作的十二首《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中,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篇章,常被编为组曲演奏。这里选用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夜曲(E大调)》和《婚礼进行曲》。
《春之歌》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像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弗朗茨·舒伯特
生平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年),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14岁作第一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31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及《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作品赏析
《C大调第九号交响曲(伟大)》
《C大调第九号交响曲(伟大)》完成于1828年,是舒伯特全部音乐生活的总结,也有人称之为伟大的“第七”交响曲。作者于当年11月去世,而这部作品在作者去世10年后才被舒曼发现,次年由门德尔松指挥上演。据说作者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几乎很少打草稿,总是直接写下总谱。作品虽然采用了古典的形式,但以内容来看,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部作品与他本人的《未完成交响曲》的忧郁情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表现了高昂的浪漫主义激情、青春的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呈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气宇轩昂,充满了男性的活力,充分反映了19世纪前期欧洲各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景象。这部交响曲不仅标志着舒伯特思想上的成熟,而且在创作技法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继贝多芬交响乐之后又一部光彩夺目的杰作。可以这样说,这部作品是舒伯特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作品共分四个乐章,规模宏大,演奏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
第一乐章:C大调,行板,4/4拍,不太快的快板,2/2拍。这一乐章具有壮丽宏伟的史诗气质。圆号演奏出神秘、粗犷的旋律,如牧歌一般,呈现出大自然的诙谐的气氛,展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a小调,2/4拍。在低音的旋律之后,双簧管演奏出田园式的乐曲,仿佛走出了神秘莫测的大森林,来到了乡土气息浓郁的田野。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3/4拍,诙谐曲。乐章的第一主题坚毅有力,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2/4拍,庞大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表现了节日的欢乐场面。乐章的第一主题就像是吹响了激战的号角,是英雄形象的进一步发展。
《小夜曲》
《小夜曲》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
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申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这里选用的是改编后的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虽无歌词,但同样能体会到这首小夜曲中表现出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魔王》
《魔王》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曲是舒伯特在1815年18岁时根据德国大文豪歌德的一首同名诗歌谱曲而成,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水平、被誉为世界名曲的艺术歌曲。全曲采取通谱的手法,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势。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树精——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发出惊呼……音乐始终贯穿着由钢琴伴奏的马蹄疾奔的节奏,话外音呈现出林风飒飒、黑夜沉沉的自然景象和咄咄逼人的阴暗情境。作品中每个音乐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小孩的音乐语言是惊恐、紧张的,表现魔王的主题是缥缈的、狡猾而诱人的,表现父亲的主题是关怀而慰藉的、沉着而稳健的。最后,马蹄声歇,奔驰终止,孩子却已在父亲怀抱中死去。宣叙性的旋律和两个特强和弦的打击,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这里选用的是经改编的钢琴曲。
罗伯特·舒曼
生平简介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舒曼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作品赏析
《第一号交响曲“春天”》
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春天”》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初演。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体裁。譬如在他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下了一百几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一生》等富有代表性的名作)。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亦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活泼而有震撼力的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
第二乐章: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一首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
第四乐章:快板,降B大调,2/2拍子。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
《第三号交响曲(莱茵)》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莱茵)》完成于1850年,是他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那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这部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之诙谐曲与以前的诙谐曲不同,有着缓慢的民间舞曲般的风格;第四乐章以间奏曲风格插入,形成音乐形式上的主要特征;而第一乐章有许多部分均给人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近似的感觉。
第一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形式。没有序奏部,而直接以全体乐器有力的强奏呈示第一主题。整个乐章色调明朗、欢欣鼓舞的开头充分表现了舒曼对新环境的信心和愉快心情。
第二乐章:诙谐曲,极平稳地,C大调,3/4拍,原有副标题“莱茵河的早晨”。虽为诙谐曲,但有回旋曲风格,是一首德国民间古老的饮酒歌,具有朴素单纯的民谣风味。
第三乐章:不快的速度,降A大调,4/4拍。是一首典雅而抒情的间奏,木管奏出颇有感伤情调的浪漫曲。
第四乐章:壮丽地,降e小调,4/4拍。这一乐章是赞美科隆大教堂的颂歌,回荡着管风琴的旋律。主题由法国号与乐章中首次出现的长号演奏,表现出科隆大教堂庄严、凝重的风格。
第五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2/2拍,奏鸣曲形式。直接由第四乐章转入,曲调欢快,象征莱茵河畔节日庆祝活动的欢乐。
《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忍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画取胜。像舒曼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画曼弗雷德的性格。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老约翰·施特劳斯
生平简介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早年从师学习小提琴,21岁自组乐团,是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另有大量的进行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他代表作品为《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安娜波尔卡》等,其中《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场曲。
作品赏析
《拉德斯基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