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读书,并且读到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总是推荐给我看,这可能是受到我的影响(我经常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与她一起分享)。有一次,女儿推荐给我一篇文章,我顺手接过,是一篇题为《老师,请等等我好吗》的文章。文中的小主人公抒发了自己的心声,文章这样写道:我选择沉默——上课举手发言,我沉默;班队会上我沉默;回到家,我还是沉默。在老师、同学、妈妈的眼里,我知道我还有一个名字——笨小孩。
沉默就等于笨吗?我疯了一样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和我一样的小主人公,他的老师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笨小孩,只是那种心理体验偏重的人。每一件事,每一句话,你都要在心里慢慢地想,慢慢地回味,直到想清楚了才认可。等你想表达的时候别人早说了,你只好选择沉默。但是,老师知道你心里什么都清楚。”看到这儿,我像小主人公一样憋着眼泪使劲地点了点头。所以,他的老师总是对他说:没关系,想好了再说,老师等你。
老师、同学、妈妈,你们看到那位老师说的话了吗?我和那位小主人公一样,什么都清楚,只是反应慢了点儿……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为老师,回想自己平时课堂上的所作所为,不是这样吗?提出问题后总是将灿烂的笑容给了那些马上举起手的学生,而对那些保持沉默或说不清楚的孩子总是以一句“不认真思考,不动脑筋”一概而论。岂不知,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慢,正如上文中的那位孩子所说的,只是自己心里慢慢在想,慢慢在回味,直到清楚了才认可。而老师恰恰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余地。
在后来的几次听课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发现许多老师都犯了和我同样的错误,甚至比我更严重,总是将问题提出后,根本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就请学生回答。这无疑会给那些思维敏捷快速的孩子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的思维在长时间这样的训练与展示中越来越反应灵敏,而那些反应稍慢的孩子总是还没有将头绪理清,老师又进行到下一个环节了。对此,他们只能保持沉默。这难怪我们的老师总是叹息课堂上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学生发言,而且越到高年级人数越少,岂不知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酿出的苦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