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与人要彼此热爱
人的一生总是处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上,同他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往,人才成其为人,才有所谓的人生。
从个体人生而言,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同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一个新生儿从他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了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交往,使他得以生存和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也日趋多样,交往之于人生的意义越显重大。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的接触和联系,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交往过程,包括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交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黏合剂。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逐步成长,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
人生是在交往中度过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际关系相联系。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同一范畴内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际交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它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具体状态。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状态影响着人际关系的程度和密度,而人际关系的状况又制约着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苏联学者阿纳托里·弗迪说:“交往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它表现得尤为突出。科学技术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交往问题,但同时又变成了人类互相联系中的障碍。苏联着名剧作家罗卓夫说:‘遗憾的是,正是在科技革命时代,当在许许多多密切人类交往的福利之中又增添了喷气式飞机、长途电话和电报的时候,却又涌现出人与人之间不相往来的潮流。’”由于存在交往的障碍,许多人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情绪趋于低落,甚至会产生孤独、空虚、抑郁、自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挫折中,发生率最高的是人际交往的障碍。
2007年12月16日,西班牙《国家报》发表了比森特·贝尔杜的文章,题目是《孤独——21世纪的社会问题》。文章说,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已经被互联网上的远距离关系所代替。孤独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在人与人的肢体接触越来越弱化的同时,隐藏在其背后的远距离关系却在不断扩展。如今人们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成另外一个人。现在人们在虚拟空间里重塑自我。这个虚拟世界正在逐步涵盖一切。
诞生于21世纪初期的网络虚拟社区如今拥有众多用户。这个充满无数关系的虚拟世界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我们无须与他人见面便可与之保持联系。如今人与人之间联系多但关系少,浅谈多但深交少。我们逐渐不敢奢望拥有挚友与知己。虽然说孤独有时是一种享受,但太多了却无异于深渊。文章作者比森特·贝尔杜提出,为了改善这种孤独状况,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人是互相依存的。第二,我们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
人是群居的高等动物。离开人际交往,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人类需要交往,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达成共识。
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小雅》,就反映了人类强烈的交往愿望:“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兮,不求友生?”意思是说,鸟儿嘤嘤地叫,求得朋友的回声。请看鸟儿多殷勤,要把朋友声音找;何况我们是人,难道不把朋友交?
《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其“求友”诗是我国最早的交往之歌。它唱出了人类的心声。几千年来,从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有志之士都在热情地追求朋友,谱写了一曲曲友谊之歌。人是一个生物体,从母体里分娩出来之初,仅仅是“一块自然物质”。怎样从一块自然物质,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这个过程的途径就是社会的交往,实现的条件就是与之交往的社会人。个体在与之交往的社会人这面镜子里,不断对照自己,矫正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
科学的发展早已证明劳动创造了人类。生产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学家研究的结果认为:“在远古时代,合群是人类祖先存在和发展的手段。”因为生产劳动不是孤立的个人所能从事的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是依靠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合群,久而久之,这种由目的派生出来的手段,便逐渐地游移出来,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独立价值之一,成为人类的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它,不是别的,就是人与人的交往。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是通过交往,我们的祖先才获得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战胜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正是通过交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得到不断积累和发展,使得每一代人不至于都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开始认识人生。正是通过交往,个体才会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完成。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就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结果。个人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本人对周围环境反作用的行为方式。
在人的一生中,社会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程度与能力高低的尺度之一。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同他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往,才有所谓的人生。人的生长和发育可分为两大过程,即自我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在母体内和哺乳期,人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自我生长过程,以后就进入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重点是青年人。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的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称为“心理上断乳”。生理上的断乳,是指婴儿由于停止吃母亲的乳汁形成一次不适应新情况的危机;而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由于对社会不适应而形成的又一次危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青年人解除由于心理上的断乳而形成的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个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逐渐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变成一个为社会所悦纳、所接受的人。社会化也就是向他人、向社会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地说,社会化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学习社会生活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有人说,如果再活一辈子,就会不走弯路,事事顺利。那也不一定。因为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个体要适应新的环境,就要不断提高个体社会化的程度。社会对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来说,可以任其激浪扬波;但对社会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可怕的恶水深渊。
人类社会经历着由野蛮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的交往活动同样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历程。
社会的形态、交往的内容,千百年来一直在变。但有一句话跨越时空流传不衰,那就是:人与人要彼此热爱。不因为人们没有做到而抛弃它。它是人们永恒的希冀。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孔子说过:“仁者爱人。”西方先哲也说过:“彼此热爱。”但他们的话很长时间被许多人忽略。有些人常常会这么说,却很少会这么做,好像只有圣人和傻子才会如此实践。当然,社会和生活是复杂的,人与人彼此热爱需要双方努力。我们主张彼此热爱,在现实许可的条件下,尽自己的力量去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能深刻地理解爱的真谛,真正地发现爱的威力,那么,各种丑陋的行为就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识别和抛弃。
美国人李·阿特沃德写过一篇《最后的“战役”》的文章,其体会是令人深思的。他在文章中写道:在我40岁前,我想做成两件事:组织一次成功的总统竞选;当上共和党的领袖。1988年,我37岁时,作为乔治·布什的竞选办公室主任,我实现了第一目标。在竞选日,同这位信心十足的候选人漫步时,他问我:“李,你喜不喜欢我干过的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工作?”我当然喜欢。这样,我的第二个目标也实现了。1990年3月5日,我宣誓就职——我已经站到了世界的顶峰。但是,地狱向我招手了:经CT检测,我患了脑瘤……我感到一种不请自来的精神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我以前曾很怕孤独,但当我独自坐在古怪的病房里接受治疗的时候,我感到很安详。这种处境意味着我将要清理生活中那些不很高尚的事情了。
1988年,我曾说过迈克尔·杜卡基斯“小杂种”之类的话。对此,我感到抱歉,因为第一,它令人痛苦;第二,它使我表现得像个种族主义者——而实际上我并不是。我更多的是为自己看人的方式忏悔。我把每个不站在自己一边的人当成反对派……我曾说过一句最妙的话“钻进你敌人的脑中”。现在,癌症把它用在了我身上。我觉得我对政治有一种天生的直觉能力。我能辨别出别人生活中漏掉了什么。但是,我并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我的病帮助我看清,“它”就是我所漏掉的:一颗友爱的心,很多兄弟般的情。80年代是我收获的年代:财富、权力、荣誉。我知道,我比大多数人获得的多。但是,获得了想要获得的一切,却仍然感到很空虚。此时什么样的权力我也不愿拿来同我与家人聚在一起的一小会儿时间作交换!什么样的价钱我也不会把与朋友在一起的一个晚间卖给你!
过去我经常说总统应该更亲切、更温和,可我却没那样去做。我是多么愚蠢啊!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更重要,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接触更甜蜜了。
李·阿特沃德于1991年3月29日逝世了,癌症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但他在《最后的“战役”》中所感悟的“友爱的心”却永远充满生机。李·阿特沃德在临终以前真实地体验到了人间爱的珍贵。此时,他觉得任何权力、财富都不如彼此友好更值得珍惜。这不是人们常说的“酸葡萄作用”式的自慰,而是“站在世界顶峰”俯瞰人生的洞察。
人们需要以宽宏的心深入思考彼此热爱的巨大无比的力量。彼此友好,不是一句无法实现的抽象的口号。彼此友好,是人们走向天堂的通行证。彼此友好,就是把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揉搓在一起。彼此友好,是化解人间一切矛盾和冲突的转机。彼此友好,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和谐的乐趣。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东西能比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彼此热爱带给我们更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友好交往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社会上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认为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众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有利环境,它可以产生合力,使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群体的效能;有利于形成互补和激励,使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产生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信息交流,使人们增长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星云说创造人之一的拉普拉斯说:“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真是形形色色,变化万端。”朗朗晴空中飞翔的雁阵,就给予了人类智慧的启示。雁群摆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展翅飞翔,那不是雁们刻意向人间表演飞行艺术,而是它们在长期适应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群体飞翔方式。雁群以上述形式飞行时,后一只大雁的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鼓翼时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当飞行一段距离后,大雁们左右交换位置,正是为了使另一侧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以缓解疲劳。由于大雁既具有惊人的个体飞翔能力,又富于令人叹服的群体智慧,使它们的羽翼附着了灵性,使它们能够以轻松自如的风姿成为长空的主人。大雁们所展示的正是群体智慧的互补效应。
雁阵位移、组合飞翔,其形成的优势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今天,为了解决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某些重大问题,仅仅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已经很难奏效,往往需要多学科汇流和群体协作。这样,既有利于科学技术获得新的突破,又有利于个体生存智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