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季”亟须突破五个“半市场”
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周年,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周年。始于1979年那个春天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当初并没有一个具体目标方向性的正式称谓,多少年后人们称这个时间段的改革为市场取向的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后来的十四大,正式把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十六大更是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年改革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市场化的基本取向,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方向指引。“第一季”的市场改革,书写了中国发展的精彩故事。
但是,目前的市场经济只是走在半途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于路径依赖,这种转型并不顺畅,并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特征:半市场、半计划;半市场、半管制;半市场、半垄断;半市场、半权力;半市场、半法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突破五个“半市场”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泛考虑各方面意见,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表述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一致和衔接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发展。“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论上更为明确、到位,对于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是中国改革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这个新表述有利于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不仅指明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
第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着力清除市场壁垒。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允许外国资本进入的同时允许国内资本进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第二,坚持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原则,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
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形成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政策。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第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公司债券市场等,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积极发展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落实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第五,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特别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的国际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社会建设:着力破解十大问题
重构政府、市场、社会新型治理模式,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