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敏离开新东方之前,新东方IT培训的创始人周怀军就已经离开了,并创办了北京新科海学校,除此之外,从新东方走出去的高层还有新东方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创业元老之一,有着“牛人”称号的宋昊;新东方名噪一时的GRE阅读教学元老,曾经担任新东方董事的杨继……而紧接着胡敏出走的新东方另一高层就是江博,他是原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激情联想法”创始人,更是新东方的主干人才和重量级人物。
作为新东方的元老之一,江博于1998年加盟新东方至离开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他从一位主讲英语的老师,做到基础英语部门的创始人,再到如今的新东方最高管理层,新东方给江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江博也表示,他对新东方、对俞敏洪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于他出走的原因,江博指出,新东方作为一个民营学校,体制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也必将经历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新东方的发展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问题他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只能提出辞职。
有人曾经根据新东方的授课风格,把新东方英语教学分为了三大流派,一类是以俞敏洪为首的“激励派”,一类是以胡敏为首的“学院派”,还有一类就是以江博为代表的“激情新概念”。可是,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新东方三大流派就失去了两位代表人物。对于新东方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失去了几位优秀的老师;可是,对于新东方来说,它失去的不仅是几位高层管理人员,更为自己树立了强劲的对手。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撼动新东方在培训界的江湖地位,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新东方的“人事地震”让新东方面临着分裂的危机。很多人预言,新东方会随着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走向分裂,甚至出现由盛转衰、分崩离析的结局。
在新东方即将迎来11岁生日的时候,中国第一民校的两位高管相继出走,他们或者自立门户,或者另投他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动荡,是新东方出现了问题,还是出走的人出了问题?新东方高层动荡,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新东方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出身北大的人,北大的人喜欢批判,而俞敏洪的宽容和对北大的情缘也助长了“北大人”的张扬和有恃无恐,因此,新东方形成了一种无情的批判文化。对于这种批判,俞敏洪可以容忍,并不代表新东方的精英们也可以容忍。例如胡敏,他因为新东方而出彩,新东方因为胡敏而骄傲。可是,在这种批判文化的压力下,胡敏、江博等人纷纷选择了离开。
新东方出走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出,在新东方,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认可、接纳和宽容,这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这是一个环境,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每个人都在被批判、被边缘化,每个人都在相互地边缘化,并成为被游戏的对象。很多人感觉自己没有话语权,他们感到压抑,而且很累!尤其是像胡敏一样没有北大背景的人,在新东方更是名副其实的“外人”,俞敏洪和他的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即使有天大的矛盾,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沟通渠道进行化解。而那些不是俞敏洪的北大同学,不是俞敏洪的亲朋好友,也不是新东方创业元老,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和教学功底在新东方脱颖而出的人不一样,他们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接受不了那些有着北大背景、喜欢批判的文化氛围。
或许新东方并不缺少人才,但在胡敏等人看来,新东方恰恰缺少的就是包容。现在,新东方已经摆脱了家族管理的阴影,改变了创业元老分封割据的状态。回忆新东方当初的人事危机,俞敏洪显得轻松而又洒脱。他认为,当时的制度确实不是很完善,现在的新东方已经完成了现代企业的转型。新东方一路走来,历经了很多风雨,重要的是,在新东方一系列的蜕变中,新东方这艘巨轮避开了暗礁,没有沉沦,而且还在痛苦的颠簸和挣扎中继续前行,这已经足够了。一个国家如果处于长久的分裂状态,终究是不能自保的;企业亦是如此,如果长期保持同样的模式,就会停滞不前,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俞敏洪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奇迹,他的新东方不仅年收入达到几个亿,而且占据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出国培训份额,每年新东方培训的学生达到35万人次,其中有七成以上的中国留学生都在新东方接受过培训。正因为如此,俞敏洪获得了“留学教父”的称呼。虽然新东方是知识分子创业的典范,但新东方所历经的各种危机和变动折射出了民营企业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所必经的艰辛历程。
把危机挡在大门之外
说起新东方,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神奇的教育模式吸引着无数想要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从创建以来,新东方取得了无比骄人的成绩,新东方为亿万学子创造了一个成功的神话,更是谱写了穷教师跃升为亿万富翁的造富奇迹。当人们对新东方的神话无比神往、津津乐道的时候,有谁能够想到,新东方像其他万万千千的企业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很多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新东方有着十分专业和到位的危机处理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把危机挡在了新东方的大门之外。
新东方的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99年,那一年,北约轰炸了中国的大使馆,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新东方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想要打倒新东方的海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是新东方成立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北约的炮火不但轰炸了中国大使馆,也轰炸了新东方。中国人到底要不要到新东方学习?如果中美宣战了,新东方的学生还能不能出国?这是当时人们争议最广泛的问题。当时有很多朋友和学生给新东方打电话,问他们为什么不作出回应。新东方在处理这个危机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成熟而稳重的。新东方通过会议讨论,很快就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新东方校长的联席会议公开信,信中表明了新东方应对危机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经典的作品,其主要内容就是分析了新东方要不要办下去,中国人要不要向西方学习,美国敢不敢对中国宣战等大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新东方指出,北约之所以轰炸中国大使馆,就是因为中国落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大,中国人的生存就会越艰难,越受欺辱,中国人唯一可以击败对手的方式就是要向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学习,而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就是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回来壮大我们的国家。只有先把人才送出去,才有可能让中国强大起来,这是一种观念和价值。北约的大炮应该成为中国人加强学习的提醒和前奏,这是新东方的第一次危机,也是新东方成功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新东方的沉着和镇定,新东方让中国更强大的呼声,成功化解了北约危机。
2000年至2003年是新东方的转型危机时期,这三年是新东方最痛苦、最脆弱的时期。俞敏洪用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对新东方当时的处境作出了最贴切的描述。俞敏洪说,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并因为自己的错误指挥让赵军全军覆没。当时的新东方在管理方面就像赵括一样,虽然有很多的咨询公司进驻新东方,给俞敏洪宣讲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和先进的组织结构,那些新知识俞敏洪都懂,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俞敏洪却痛苦地发现,那些经济和管理上的理论对自己一点帮助都没有。新东方只能不停地实验,然后不停地犯错,公司一度陷入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地步,继而出现的就是小股东们对俞敏洪的信任危机。可以说,俞敏洪在这段时期内的个人能力和视野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限性,暴露无遗的缺点和漏洞让公司没有了方向,谁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转型是一个反思、改造、重组的过程,有太多的阵痛和煎熬。可是,内心悲惨凄凉的俞敏洪不甘心新东方就这样解散,虽然他也惆怅、无奈,但俞敏洪还是要坚持下来。最终新东方历经三年的改造,终于走出了转型的危机,进入了更加辉煌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