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政政策。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背景下,对原有税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分税制,统一税制,简化税率,实行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分税制的实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市场经济宏观调控间接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弱化财政的直接管理,强化对经济的间接调控,使市场调节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金融货币政策。市场经济是发达的货币经济,货币的运行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正因如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将控制货币的运行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也不例外。通过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使俄罗斯摆脱了传统体制下中央银行既从事金融管理,又从事信贷业务的模式,中央银行终止了同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
经过改革和调整,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国家调控经济的体制,为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原计划经济国家建立市场机制的历史背景,不同于西方国家。
后者首先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然后再转向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从一开始就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为目标。一方面,政府必须建立和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否则将导致“半野蛮半黑手党化”市场经济的出现,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的财税、金融调节杠杆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能过于滞后,这是保证新出现的市场经济主体按有调控的市场规律行事和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事实证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比较顺利的国家,必定是在建立市场机制的同时注意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国家。
四、私有化和产权制度变革
(一)改变传统的所有制结构
私有化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因为这是市场主体、产权,市场经济确立的必要前提,是构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途径,在新经济体制的形成中居于核心地位。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在“私有化”的概念下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苏联遗留下来的行政命令性经济体制。普京总统在回顾这一段特殊历史的主要事件时说:“我国宪法规定:尊重居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及相应的权益。我尊重专家们的评价,虽然私有化过程问题很多,但是,那种改革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的私有化包括三重含义:(1)把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或部分地出售(转让)给私人和非国有成分的法人所有;(2)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例如承包、租赁、国有企业;(3)初次私有化之后的所有权再分配过程,如,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进行所有权初次分配之后,又通过有价证券市场进行所有权的再分配,再分配的结果是使新的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得到充分的价值实现,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关系新体系,并保证这种体系的自身再生产,最后形成稳定的新所有制机构。
在产权制度的构建上,俄罗斯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了迅速而坚决的私有化,但由于大型企业较多,联合综合体较多,其企业的经营机制与计划经济时代一样,都是以对市场的垄断为特征的,这样的企业比较难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私有化改造。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很难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发挥。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是靠少数垄断者推动的;相反,垄断往往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
综上可见,俄罗斯的私有化是一个把国有企业资产转为私人所有、转为非国有成分法人所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初次私有化之后的所有权再分配过程囊括无遗的内涵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俄罗斯通过私有化改变了传统所有制结构,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微观基础。从1992年初到1997年7月,俄罗斯通过“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
两大阶段,完成了大规模私有化改造并转入个案私有化阶段。到2002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有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从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美国和欧盟也已于2002年夏秋分别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私有化奠定了新的经济增长基础。私有化迫使新的所有者适应由国家给“米”下锅到市场找“米”下锅的经营方式转变,并培养出企业家创业精神,公司活动的透明度大为提高,竞争力显着提高,俄罗斯经济走出低谷,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私有化促进了新的市场调控机制的形成,使治理国家的任务变得简单,经济非官僚化、经济法制化进程加速,政府机构不断“瘦身”,逐渐成为“小政府”,公正的、透明的和有竞争能力的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私有化促进了市场竞争规则和法律体系的建立,改善了投资环境,国际权威机构已经将俄从适合投机国家提升为适合投资国家,并进入八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之列。私有阶层及新型社会价值形态基本形成,较好的物质基础,比较公平的私有化,弱势群体及普遍享有的社会保障的维持,如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及养老等,贫困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基金,以及大多数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使居民减轻了对私有化的反对,并度过了私有化及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衰退和生活水平下降带来的挑战,私有化并未引起深刻的社会震荡。目前,俄罗斯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的人群已达40%,以私有者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壮大将促进新型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已出现不同于非市场制度的两个方面的重要迹象:(1)市场已经开始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即俄罗斯的经营主体已有可能按照价格和利润做出自己的决断;(2)国家对经济的领导和集中管理逐步转向宏观经济调控,即通过货币信贷、税收和外汇牌价等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对经济主体发生影响。
(二)建构清晰的产权制度
界定清晰的产权制度结构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市场经济的核心精神是竞争而不是私有制。俄罗斯“休克疗法”中的私有化措施,可能导出一个司法关系意义上界定清晰的产权结构,却不必然导出竞争的局面;相反,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下来的高度垄断的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性变化之前,私有化只是把过去的国家垄断换成了私人垄断。这种高度垄断的经济结构,既不利于企业在价格机制作用下恢复供应,也不利于私有化后的企业重组,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产权市场,都难以引入有效竞争,从而推迟了重组和生产的恢复。
俄罗斯的产权改革也不具备完整性。目前,还有55%的产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其中一半亏损。到2008年,俄罗斯将完成国有产权私有化的任务。目标是将80%~85%的产权转到私人手中,亏损面下降至10%,除了将产权从低效和无效的所有者手中转到有效的所有者手中外,一部分将直接实行破产程序。同时,俄罗斯还要大力在以下3方面推进产权制度的变革:
第一,改革银行和金融体系。迅速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化水平和自有资产比重,使银行服务转向居民需求,大力发展住房按揭、汽车贷款、消费贷款,刺激银行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贷款,实现外汇市场的自由化,逐步废除义务售汇,在5~7年内,实现卢布的完全自由兑换。
第二,改革税收体制和海关体制。最近2~3年内将完成税收法典的修订工作,并结束税制改革。税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降低税负,使收入走出“影子”,使税收发挥刺激经济增长的功能。海关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使关税从目前的国库功能为主转向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以并购为主的大规模制度化改革。在石油工业部门,这一进程已经开始并粗具规模。食品工业这一进程已基本完成,实现了集中控制。在汽车工业、重型机器制造业和机电产业、通讯业这一进程都在进行中。
五、市场经济体制显现雏形
(一)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首先,1996年,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私有化,私有企业在整个企业中所占比例为70%,生产的GDP也占到了70%以上。因此,俄罗斯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以私有化为主体的私营、集体、个体合资、股份公司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基础。实际上,戈尔巴乔夫时期就提出过非国有化,后来才有了私有化的概念。通过私有化,提高了经济效益,把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铲除了,大体上培育形成了一个私有化的阶层,让它成为新的社会制度、社会基础的政治保证。
其次,俄罗斯按照西方模式的要求设立了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机制。
银行方面,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主体地位;财政税收改革方面,通过改革,缩减了国家财政的范围,财政代表政府的行为,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而是主要解决市场不能满足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由于市场经济条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由直接的行政领导转为经济辅助,行政干预转为经济干预;在社会保障方面,也根据西方的要求,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这样一种方式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俄罗斯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上形成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消除了以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多元的产权结构。迅速的私有化使非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集体、外资、股份制和国有经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开始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没有完善齐备的市场,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1992年开始的“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转轨,要求打破和取消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体制,建立各种层次和专业的交易市场,让资金、商品、物质、劳动力、技术等各归其位,让它们在供需市场上找到出路和价值。虽然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启动阶段,但还没有形成像市场经济发达国那样的各种市场,即没有形成一个完善齐备的市场体系,但市场的种子伴随着经济转轨的进展在悄悄地发芽、成长,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在内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形成,并开始按照市场价格和利润来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自主做出决断。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改造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企业,它们已经成长为新的市场主体,其竞争力和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积极作用逐渐体现。1992-2003年,共有14万余家国有企业被改造成私有企业或混合企业;同时,小企业数量也由50多万家增加到近100万家,增长了约1倍,就业人数达到1300万人,对GDP的贡献率从不足10%提升到20%以上;此外,注册的个体户发展到近500万户;一批新兴大中企业正是从个体和小企业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奠定了俄罗斯牢固的市场经济基础,使绝大多数企业真正开始按照市场需求而不是国家指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和安排生产,这些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对增加就业、稳定市场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社会产出、提高投资经营效率、扩大中产阶级队伍,保障经济社会稳定等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俄罗斯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比例已经从1991年的80∶20改变为2003年的20∶80。非国有经济投资经营主体的成长,使国家作为全国几乎所有企业主人的“婆婆”地位和社会投资人的角色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为减少投资决策失误和人为浪费提供了可能,如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无效贷款所导致的银行巨额坏账要由国家财政买单的现象不复存在,政府除了按章征税之外对企业经营和效果不负责任。
第四,废除国家对经济的指令性控制,实现经济自由化的同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1)价格全面放开,基本抑制住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2)转变财政职能,使国家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缩小财政范围;(3)实行分税制,建立联邦、联邦主体和地方三级税收体制;(4)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5)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和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6)社会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7)对外贸易基本实现自由化,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逐步从以直接行政方法为主,转向以间接经济方法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通过货币、信贷、税收、汇率等经济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对经济主体发生影响,减少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