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为时68年。在这期间,苏联探索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种体制,有它的历史的由来,而且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苏联在从1928-1940年短短的13年时间,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花了50~100年才完成的任务,这一历史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这种体制即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有弊端的,其中一点就是完全否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市场经济,把经济搞死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加深,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尤其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是粗放经营转为主要是集约经营,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商品短缺。低效率、低效益的经济增长和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思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福利与西欧、北美的竞争者相差甚远。
苏联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和总结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教训。他们普遍认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以行政指令性计划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制模式,没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苏联漫长的改革始终得不到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摆脱苏联经济困难的唯一出路。如苏联着名的经济学家沙塔林院士在他主持的《向市场过渡:构想和纲领》中指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东西。只有向市场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过渡,才能解决数十年积累起来的最尖锐的问题,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机地联结起来,保证生产按照劳动人民的需要发展,保证经济的社会方针,消除短缺,为我国公民开辟通往世界文明所有成就的康庄大道。”“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成了苏联经济学家的共识。
(二)转轨战略的选择
由于“市场”、“市场经济”等这些经济范畴,在苏联一直被视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离经叛道,因此,虽然俄罗斯上下已就向市场经济过渡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在俄罗斯实现市场经济等问题上,对于刚刚从前苏联脱胎出来的俄罗斯而言,还显得非常茫然,有的经济学家把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看做是艰巨的过程;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要照搬某一模式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在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法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以俄罗斯政府副总理盖达尔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仿效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实行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休克疗法”。而苏联政府副总理、着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俄罗斯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前总统鲁茨科伊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仿效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采用渐进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
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联邦第五次人代会上提出了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方案。他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同时,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原来拟定分阶段做的事情现在需要一次性进行。因此,俄罗斯必须立即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
从叶利钦的报告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面临两方面的任务:(1)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2)反危机,实现经济稳定。而经济改革的战2006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左)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到访的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普京表示,俄罗斯同蒙古在政治方面的合作成果令人满意,希望双方加强经贸合作略必须是激进的,激进的经济改革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指要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三)转轨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1991年底-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激进的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盖达尔政府制定了俄罗斯改革的“休克疗法”方案:
第一,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1992年1月2日,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到3月底,消费品价格全部放开(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除外);4月中旬,放开燃料价格(天然气和电力仍使用调节价)正式实施中实际是价格分阶段到位。政府认为,全面放开价格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以此期望通过上述措施减少和消除预算赤字,实现财政稳定。起初规定至1992年第4季度,要消除预算赤字;后来改为到1993年使国家预算赤字削减为GDP的3%(而1991年为GDP的21%)。
第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对外经贸自由化。取消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垄断,下放了外贸经营权限;取消所有商品的出口限额和出口许可证,对统一进口的商品不再实行行政分配,其价格改为由市场汇率和供求关系决定;培育外汇市场,建立外汇稳定基金。
第五,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大规模私有化。“休克疗法”要求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3~4年)基本完成私有化任务。其基本内涵是出售和处理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政府规定,私有化从小型国有企业的所谓“小私有化”入手,继之推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大私有化”,整个私有化预定到1995年末基本完成。届时,70%左右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其目标是建立起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形成一个广泛而强大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作为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
“休克疗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经济自由化,首先是价格自由化。价格自由化被盖达尔称为“渐进改革框架内采取的休克措施”,是改革由渐进转入激进的分界线。其基本内涵是:全面放开价格,而且力争一步到位;彻底抛弃物资计划调拨制,同时全面废除国家计划和国家计划管理机构;给企业以充分自由,同时断绝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和一切其他资助,让企业在市场上自谋生路。如果说私有化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所有制关系的话,自由化的目标则是彻底改变经济体制和经营思想,力求尽快地和彻底地铲除计划制度,尽可能迅速地形成自由市场体制。
“休克疗法”的第二个支点是紧缩政策,即使中央银行成为俄罗斯独立的、仅对币值稳定和货币流通稳定负责的一支力量。这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私有化改革将消除集权计划制度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体制重组现象,它的制度意义表现在私有化是两个分开而且平行的过程。一方面,私有化是一个使国家逐渐放弃产权主体职能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私有化的实质是产权的非国家化过程;另一方面,私有化是一个生成新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以及新的经济制度结构的建设性过程,没有这一过程,私有制经济制度就不可能建立。
概括起来讲,“休克疗法”这一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强制性消除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缺口,制止通货膨胀的发展;放开价格,取消价格补贴,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实现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取消对外贸易限制,建立自由贸易体制,从而由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取消经济控制,尽快打破某些行业的经济垄断,放弃对私有部门的各种限制;尽快实行私有化,改造国有企业,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以上几个方面的核心是: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就向市场经济转轨而言,私有化是基础,经济自由化是核心,稳定宏观经济是必要条件。
激进改革者认为,经济自由化是打击旧官僚特权的最有效的方法,私有化则是釜底抽薪之举。盖达尔等改革者相信,旧的计划官僚通过支配物资分配权而获得的特权,供应短缺和经济决策权的集中既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官僚利益的源泉。因此,经济自由化是摧毁计划经济制度的关键。
同时,产权制度国有制或公有制是旧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的关键是实行产权的私有化政策,摧毁旧制度的经济基础;同时,为新制度造就一大批与新制度的存亡休戚相关的中产阶级和无数的私有者。对此,盖达尔及其周围的人直言不讳:创造私有财产,即私有化是经济转轨的一个核心目标。
三、经济自由化和宏观稳定的实施与进展
(一)经济自由化的实施情况
经济自由化是俄罗斯确定的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价格放开、经营自由(市场准入)、货币可兑换等。通过经济自由化来实现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经济自由化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取消经济管制,给经济主体以充分的经营自由,它的基本作用就在于能促使激励机制的形成和信息的沟通,从而较好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利益和信息两大问题。这两点正是中央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之所在。
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价格自由化
这是俄罗斯价格改革的目标,也是“休克疗法”中最为激进的步骤。1991年12月3日,叶利钦发布了关于放开价格的第297号命令。12月19日,俄政府根据总统令发布了《俄罗斯联邦放开物价措施的决定》,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俄联邦境内的所有企业、组织和法人,无论属于何种所有制,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提供的劳务和所完成的工程,其价格和收费标准除特殊情况外,一律放开,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决定。上述所指特殊情况由第297号总统令的两个附件具体界定。这两个附件分别列出了17种生产技术性产品及劳务和23种消费品及劳务的清单,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只调不放,同时具体规定了每种商品和劳务的提价幅度。两个附件所列清单约占生产技术性产品的15%和消费品的10%,也就是说,85%的生产资料和90%的消费资料的价格已经完全放开。1992年6月底,俄政府提出的《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又规定,1993年进一步放开能源和能源产品的价格,到1993年底,基本完成价格改革的任务,即明确规定,进一步的任务是逐步取消所有的调节价格,使价格完全自由化。1993年底,俄罗斯又相继放开了石油、天然气和粮食等产品的价格。
2.企业经营自由化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
政府废除了一切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取消了一度实行的国家订货制度。企业从获取最大利润出发,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做出决策。与此同时,开放本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俄经济转轨的重要目标之一。1991年11月15日,俄总统签发了《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第213号总统令,宣布彻底废除对外经济联系的国家垄断原则,放开对外经济活动,取消各种限制企业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烦琐手续和禁令,任何企业都可以自由从事对外经贸活动;同时,为了保证对外贸易活动的必要秩序,国家也实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对某些产品的进出口实行限额制和许可证制度,同时加强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3.外汇自由化
俄罗斯实行的外汇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卢布的自由兑换,形成发达的外汇市场。为实现这一目的,从1992年初开始,俄成立了许多外汇交易机构,各交易机构都增加了外汇拍卖次数,简化了企业和公民进入拍卖市场的手续。俄政府还规定,企业外汇收入的一部分(将来要过渡到全部)必须卖给银行,企业需要外汇时再从外汇市场上购买。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使外汇的分配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市场化,促进俄外汇市场的发育,逐步过渡到卢布的自由兑换。1992年上半年,俄外汇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同一个市场上仍存在着多种汇率。为加速外汇市场的形成,1992年7月,俄实行卢布与美元的统一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供了60亿美元作为稳定卢布的基金。
但实际情况却是卢布对美元的比价一跌再跌,衰势难收。总的看来,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的自由化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的方面看,实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使俄罗斯摆脱了消费市场的商品短缺,促进了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打破了国家的对外贸易垄断;不仅如此,俄罗斯企业家也开始更多地注意世界的价格结构、质量规范和竞争规则;此外,在吸引外国投资和吸引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
就消极方面而言:(1)俄罗斯实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使国内市场受到很大冲击,由于外国商品充斥本国市场,使国产商品受到严重排挤。(2)长期以来一直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支撑的出口结构不但未能改变,反而由于出口短期利益的驱动,更加呈现出口的原料化趋向。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造成贫困化增长,最终导致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增加、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国民福利下降的后果。(3)由于俄罗斯在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国家支持出口的有效机制,特别是出口信贷、担保和风险保险发展迟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发展和深化。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提出和实施
俄罗斯在实行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宏观经济失衡,这是因为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一度放弃了国家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货币急剧贬值、财政赤字剧增、失业严重、经济迅速下滑、影子经济猖獗。俄罗斯自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来,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生产下降,资本外逃,大规模的“三角债”、逃税漏税等现象普遍存在,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有20%~30%的预算收入难以实现,沉重的外债负担更是雪上加霜,金融市场出现的混乱状况更为严重。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国家放弃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结果。随着体制上出现的“真空”和经济中的混乱,俄政府又开始重视宏观调控在经济转轨中的作用。